自3月23日起,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7月6日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进口关税,作为反制措施,我国也对美国同等价值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就包括大豆等主要农产品。美国大豆进口成本提高25%,国内厂商停止采购美国大豆,导致进口需求受阻。如果中美贸易摩擦持续,预计今年12月至明年3月我国大豆进口量将大幅减少,需要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减少豆粕需求,增加蛋白粕进口来源国,调整国内杂粕消费节奏,适时释放政策性大豆库存等措施来实现大豆供需再平衡。
一、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1.国内大豆产量逐年恢复
2000年以来,我国大豆年产量始终维持在1000~1740万吨之间,整体呈下降趋势。2004年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产量1740万吨,此后十多年大豆产量逐步下滑,2015年下降至2000年以来最低的1179万吨。近两年随着播种面积的恢复性增长,产量也在不断增加。
2018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847万公顷,较上年增加8.8%。其中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为37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43.7%。大豆产量预计为1580万吨,同比增加125万吨。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增加的原因:一是2018年全国休耕轮作试点面积扩大到3000万亩,远高于上年的1200万亩。二是今年东北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的标准将高于玉米,或将超过200元/亩,玉米种植者补贴降至100元/亩以下。三是4月底各级政府加强宣传引导,增加轮作试点面积,明确大豆种植补贴额度,鼓励大豆种植。如吉林省公主岭给予大豆种植补贴580元/亩,双辽市给予350元/亩。
2.我国大豆产品消费需求强劲
我国大豆消费主要由食用和油用两部分构成。食用消费主要是直接食用,即制作豆芽、豆浆、豆腐,生产大豆蛋白、酱油等,这部分大豆主要由国内生产供应。食用消费受消费习惯的影响,年度增幅不大,整体保持小幅增加的态势,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7年我国大豆食用消费量为1400万吨。
大豆的油用消费主要指通过压榨后,生产的豆油和豆粕消费,油用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豆油是我国最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品种,且在我国植物油供应来源中占比持续扩大。预计2018年我国豆油食用消费量达到1600万吨,较上年增加70万吨,占植物油食用消费总量的45.3%,远高于2001年的23.9%。
豆粕主要是为猪、鸡等畜禽提供优良的植物蛋白,是重要的饲料原料,也是国内肉蛋奶生产的基本保障。由于我国对肉蛋奶消费和植物蛋白需求的持续增加,而国内菜粕、棉粕和花生粕等蛋白粕供应有限,迫使大量进口大豆以满足蛋白粕的需求,这也是我国大豆进口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预计2018年我国豆粕在饲料蛋白中的占比达到79%,远高于2001年的54.5%。未来如果菜粕、棉粕和花生粕等供应无法增加,则豆粕消费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3.大豆进口量快速增加
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1995/1996年度(10月至次年9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80万吨,但之后随着国内消费需求的快速增加,大豆进口量飞速增长;1999/200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当年进口量增长161.9%,达到1010万吨;2009/2010年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当年进口增加924万吨至5034万吨;2013/2014年度进口量达到7035万吨;2015/2016年度进口量进一步升至8323万吨。
2016/2017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9350万吨,较上年增加12.3%,首次突破9000万吨。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菜粕、棉粕、DDGS等杂粕供应继续减少,豆粕替代需求仍在增加;二是在生猪养殖利润良好的背景下,饲料配方中豆粕添加比例上调至历史最高,目前仍没有下调迹象;三是生猪压栏严重,料肉比提高,饲料消费量增加;四是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带动饲料整体需求增加。
海关数据显示,去年10月至今年8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8612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74万吨。估计9月大豆到港量超800万吨,全年度大豆进口量为9400~9500万吨,高于2016/2017年度的9350万吨,增幅明显放缓。主要因为国内生猪养殖亏损,饲料企业下调豆粕添加比例,加上出栏体重下滑,减少了豆粕消费需求。2018/2019年度预计国内生猪价格还将处于下行阶段,消费需求进一步放缓,加上进口受阻,预计2018/2019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为860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900万吨。
4.大豆进口来源国较为单一
全球大豆产量持续增长为我国大豆进口提供了保障,但产区高度集中也导致了我国大豆进口来源较为单一。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全球前三大大豆主产国,三国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贸易量占比更是高达88%以上,我国进口的大豆主要来自这三个国家。
我国放开大豆进口市场以后,美国大豆最先进入,1997年进口美国大豆229万吨,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81.9%。之后随着南美大豆产量的快速增加及出口能力的提高,美国大豆出口份额受到挤占,2017年占比降至34.4%。
2013年我国自巴西进口大豆数量超过美国,巴西成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且占比持续扩大。2017年我国进口巴西大豆5093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3.3%,而1997年占比仅为15.8%。我国自阿根廷进口大豆数量维持在500~1000万吨之间,但由于我国大豆进口总量持续扩大,阿根廷大豆占比呈下滑趋势,2017年我国自阿根廷进口大豆658万吨,占比6.9%。另外,我国还从乌拉圭、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进口少量大豆。2017年我国自乌拉圭、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其他国家进口大豆共516万吨,占比5.4%。
5. 未来中国大豆需求还将依靠进口
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食用植物油和肉蛋奶消费量持续增加。但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有限,油料种植与粮食和其他作物存在争地现象,国内油料产量难以大幅增加,2017年我国油籽产量为6174万吨,较2000年增加882万吨,17年间累计增长幅度仅有16.7%,年均增幅不到1%,远不能满足我国对油籽消费的需求。国内油脂油料产不足需的矛盾一直存在,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
新增人口因素将使国内油脂和蛋白粕消费量继续增加。二胎政策使得生育率提高,加上人口基数较大,人口年均净增数量增加。有关部门预计,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为14.5亿,2033年左右达到峰值15亿。联合国人口署预计,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为14.3亿,2030-2035年将达到峰值14.6亿。人口的增加将直接带动国内油脂和蛋白粕消费需求的增加。
与油脂和蛋白粕消费量增加相比,全国人均消费水平提高,是导致未来国内大豆用量继续扩大的更为重要的原因。城镇化促使人均油脂和蛋白粕消费水平增长,城镇化的发展使每年约有1800万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8%,城镇人口约8.41亿,比2012年增加1.5亿人口。
尽管未来我国大豆进口量仍会继续增加,但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大豆进口的增长速度将会放慢。一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消化产能过剩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基础建设项目投资难以保持高增长,将对餐饮和食品消费的增长形成抑制作用。二是目前我国人均畜禽产品及食用油占有量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已经不大。虽然农村消费需求仍会增长,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继续拉动消费,但由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放慢可能对整体增长速度存在拖累作用。三是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慢,2009年以来,人口年增长率已经回落至0.5%以下,低于2000年至2008年0.51%~0.76%的增长区间下沿,比1990年代的增长速度放慢了一半。除此之外,老龄人口数量正在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畜禽食品及植物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形成抑制。
二、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影响
第一阶段:11月份之前国内大豆供应充裕。自3月份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尤其是我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进口关税后,使得美国大豆进口成本增加700~800元/吨,较巴西大豆高300元/吨左右,由于加征关税后失去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停止采购美国大豆。7月份以来,国内企业仅进口3船约18万吨前期采购的美国大豆,远低于去年7-8月份的11船68万吨。当前巴西大豆仍是我国进口的主要来源,预计9月份进口量超过800万吨,10月份以后进口量逐渐减少,但国内大豆库存高企,短期内市场供应充足。监测显示,8月底全国主要油厂进口大豆库存为96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250万吨。自6月14日以来,临储大豆已累计成交143万吨,拍卖还将继续,后期陆续出库足以弥补供应缺口。预计11月之前大豆压榨产业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第二阶段:12月至明年3月大豆进口预计减少。当前我国进口大豆主要以巴西为主,但10月份以后能够进口的数量将大幅减少。初步测算,今年10月至明年3月巴西出口到中国的2018新大豆数量在2000万吨左右,即使加上加拿大、俄罗斯等国,进口总量也不足3000万吨,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365万吨。如果国内豆粕和豆油价格大幅上涨,可以消化加征的25%关税成本,美国大豆还能进口到中国,对压榨产业的影响将减弱。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厂商持续不进口美豆大豆,大豆进口量将大幅下滑,但由于今年国产大豆产量连续第三年增加,四季度集中上市销售,加上目前国内加工与贸易渠道的大豆存量高达950万吨,在大豆进口量下降的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可以通过消化大豆商业存量、储备大豆等措施调整供需。
第三阶段:明年3月份以后大豆进口有保障。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巴西大豆出口需求强劲,今年1-8月份巴西大豆累计出口6459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770万吨,其中7-8月份出口1833万吨, 较上年同期增加542万吨,增幅为42%。7月份以来巴西大豆升贴水报价一直在300美分/蒲式耳以上,去年同期在130~180美分/蒲式耳,加上巴西雷亚尔大幅贬值,以雷亚尔计价的大豆销售价格大幅提高,巴西农户种植收益好于往年,可能刺激今年巴西大豆播种面积增加3%以上,如果天气正常,明年巴西大豆产量将达到1.22亿吨,再创历史最高纪录。2019年阿根廷大豆产量有望恢复性增产,预计将恢复至5700万吨,较今年增加2000万吨,出口能力达到800~1000万吨,乌拉圭、玻利维亚、巴拉圭等南美国家产量也将呈现恢复性增加。南美大豆明年2月份开始收割,预计3月份陆续运到国内,保障国内供应。另外,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等生产国在中国需求带动下也将增加大豆种植,预计美国以外地区大豆产量的增加能够满足中国的进口需求,长期进口供应有保障。
三、中美贸易摩擦对美国大豆产业的影响
1.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改变,美国出口中国以外地区
美国农业部8月份预计,2018/2019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3.67亿吨,较上年度的3.37亿吨增加3040万吨,也高于2016/2017年度的3.48亿吨。尽管全球大豆消费量增加至3.54亿吨,但期末库存仍攀升至1.059亿吨,较2017/2018年度增加1033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大豆供应格局进一步宽松。
美国是全球第二大大豆出口国,2017/2018年度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37%,我国是全球大豆最大进口国,年度进口量占全球总量的60%左右,其中进口美国大豆数量占美国出口总量的60%以上。南北美大豆对中国出口成本的差异将改变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由于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我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进口关税将使美国大豆失去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停止采购美国大豆,我国的大豆进口将转向巴西、阿根廷、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而欧盟、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其他国家和地区,7月份增加了对美国大豆的采购,使得美国大豆出口销售数据不减反增,未来美国大豆将成为其他地区的主要来源,最终形成“中国买非美,美国卖非中”的贸易新格局。
2.美国大豆丰收,出口需求下滑
美国农业部8月份预计,2018/2019年度美国大豆播种面积为8960万英亩。如果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中国完全不进口美国大豆,那么美国大豆库存将升至3264万吨以上,美国大豆价格还将继续走低。
美国农业部周度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8月30日当周,中国已经连续第三周没有装运美国大豆。截至发稿时,2017/2018年度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销售总量为2786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24%;2017/2018年度美国大豆累计出口销售量为5887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61万吨。2018/2019年度美国新季大豆累计对中国销售126万吨,远低于去年同期的604万吨,7月份以来中国企业已经停止采购美国大豆,且不时有取消前期订单的现象,如果没有中国的采购,预计美国大豆出口量将大幅减少。
3.美国大豆价格大幅下跌,农民收益下滑
受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美国大豆价格大幅下跌,7月16日美国大豆期价跌至8.26美分/蒲式耳,较5月底累计下跌约20%。尽管欧美、巴基斯坦等国家积极采购美豆后价格有所回升,但缺少中国采购,市场前景看淡,加上美国大豆丰收在望,8月下旬美豆价格再度跌至850美分/蒲式耳以下,为近10年来最低水平。有分析机构测算,美国大豆种植成本在9.16元/蒲式耳,这意味着美国农民以当前价格销售大豆将出现大幅亏损。
8月27日美国农业部宣布,政府将向美国大豆种植户提供36亿美元的直接补贴,相当于美国一半的大豆产量乘以1.65美元/蒲式耳。该补贴将从9月4日施行,农户需要提交产量证明,才能获得补贴,补贴最高为每人12.5万美元。美国大豆丰收在即,但全球最大大豆买家中国却没有出现在美国市场,尽管欧盟、东南亚等国家采购较为积极,但难以弥补中国市场的缺口,美国大豆出口前景看淡将导致美豆价格继续震荡下行,美国政府的补贴恐难以完全弥补价格下跌带来的冲击,美国农民仍将面临种植损失。
4.美国大豆产业无法分享中国需求增长红利
由于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对肉蛋奶需求增加;人口持续增加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油脂和畜禽食品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大豆消费持续快速增加,我国国内油籽产量增长缓慢,而消费需求量不断提高,对进口大豆依赖性逐渐增强。但由于国内土地和水资源有限,想要大幅增加大豆生产并不具备基础条件,因此进口大豆依然是保障国内供应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国,过去20年全球大豆贸易增幅的85%来自我国,未来我国需求依然是推动全球大豆贸易增加的主要来源,如果中美贸易摩擦继续升级,美国豆农将无缘分享我国大豆需求增长带来的红利。
四、多措并举实现大豆供需再平衡
1.调整需求结构,抑制豆粕消费
国内蛋白粕需求弹性较大,高价格将抑制需求。过去1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增加了2.1倍,远高于国内肉类产量增幅。监测显示,目前畜禽饲料中豆粕添加比例也比10年前提高2~3个百分点,表明肉蛋白产量与豆粕需求存在较大弹性。经测算,饲料中蛋白添加比例每下调1个百分点可减少360万吨豆粕需求(折合约460万吨大豆),调整饲料配方是抑制需求的重要手段。2018/2019年度生猪养殖仍将亏损,饲料配方中豆粕添加比例、生猪出栏体重等因素均不利于拉动豆粕消费,加上8月份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多个省份爆发,对国内生猪养殖产生负面影响,将进一步抑制豆粕消费,预计2018/2019年度我国豆粕饲用消费量同比减少3.4%,大豆进口需求随之下滑。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8/2019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为860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900万吨。
2.增加美国以外地区大豆进口
随着巴西大豆产量连年增加,出口持续扩大,2012/2013年度巴西大豆出口量为4190万吨,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大豆出口国,2017/2018年度巴西大豆出口量达到7550万吨,远超美国大豆出口量,占全球大豆出口量的49.1%。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中国企业增加了对巴西大豆的采购。监测显示,国内企业已采购9-12月船期的巴西大豆超过1200万吨,根据巴西农户售粮进度测算,预计还可以采购600~800万吨巴西陈豆。乐观者预计,高价格还将刺激巴西农户降低库存,增加对中国出口。另外,积极采购加拿大、乌克兰、俄罗斯等北半球生产国新季大豆,预计今年采购数量将大幅增加,且主要集中在10月至明年3月,满足阶段性供应紧张的需求。
3.增加棉粕、菜粕、葵花籽粕等其他蛋白粕的进口
通过调整油脂油料进出口整体,保障国内蛋白粕供应。如增加豆粕出口关税,限制豆粕出口;适度放开豆粕进口国家限制,增加豆粕进口量;完全放开葵花粕、菜籽粕等杂粕的进口国家限制;降低菜籽进口关税,增加菜籽进口量;放开葵花籽、棉籽等小品种油籽的进口,同时降低进口关税,增加小品种油籽进口量等。6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决定自2018年7月1日起,对原产于孟加拉国、印度、老挝、韩国、斯里兰卡的大豆进口关税从3%下调至0。尽管上述五国大豆产量有限,但扩大进口来源的预期会对市场产生积极引导。
4.调整国内蛋白粕消费节奏,平衡全年需求
多年来国内菜籽产量一直维持在1400万吨左右,菜粕销售主要集中在7-9月份,10月份以后国产菜粕供应量减少,但仍有少量冬储菜粕。加拿大菜粕价格优势明显,月度进口量维持在10万吨以上,可在10月至次年3月份增加加拿大菜粕进口。2018年棉花生长期天气状况良好,尽管播种面积预计小幅下滑,但单产的提高将使得总产量维持在上年540万吨水平,棉粕供应量预计在390万吨,棉粕基本全年都有消费需求。近两年玉米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加工产能不断扩大,DDGS产量预计较上年增加100万吨达到650万吨。如果能够调整好棉粕、DDGS、菜粕的消费节奏,将全年消费的杂粕和国产大豆更多地在今年11月至明年3月间消费,可调整消费节奏平衡全年需求。
5.适时投放国家政策性大豆储备,增加市场供应
当前国内临储大豆库存充裕,6月14日以来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已累计拍卖成交临储大豆143万吨,后期拍卖还将进行。如果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四季度在进口大豆紧缺情况下,临时存储和一次性储备大豆都将流向市场,增加大豆市场供应量。另外今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同比增加1000万亩,产量预计增加125万吨,食用消费增幅有限,预计更多大豆可用于压榨消费,也能弥补明年一季度大豆进口减少的缺口。此外,配合粮食去库存降低不完善粒小麦和不易存的稻谷拍卖价格,或者定向销售给饲料养殖企业,从而替代部分豆粕需求;增加苜蓿等高蛋白饲草作物的种植替代豆粕消费需求等都可以短期增加国内蛋白供应,以消除今年11月至明年3月大豆进口减少的影响。
(作者系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王辽卫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