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新国标发布 大米等级由4个调减为3个
倡导适度加工 促进节粮减损
编者按
10月10日,世界标准日前夕,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23项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紧紧围绕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涉及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公共安全、循环经济、食品、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为了更好地诠释标准出台的意义,详细了解标准的内容以及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系,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标准的制定者和业内专家,对标准进行专业解读,推出“重要国家标准解读”专栏,以飨读者。
□ 本报记者 何 可
“片面追求精、白、亮,造成碎米和电耗的无端增多。”大米市场中的上述消费怪圈,有望随着新版《大米》国家标准的出台,得以改观。
10月10日,新修订的《大米》(GB/T 1354-2009)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原国家标准中的大米等级由4个调减为3个,同时调减了杂质最大限量等指标。
国粮武汉科研设计院总工程师、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谢健在进行标准解读时说,本次修订主要通过对“加工精度”指标设置上限,使《大米》国家标准适应我国当前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和促进节粮减损,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多个指标被“调减”
大米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其消费量占我国口粮消费总量的60%以上。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2/3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作为主食,并且消费人群仍在扩大。
据谢健介绍,上一版《大米》(GB/T 1354-2009)国家标准自2009年10月1日实施以来,为引导水稻种植生产、指导稻米加工业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米》国家标准也亟待作出相应调整。
近些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免淘米、留胚米、富硒大米等多种新型大米产品,老百姓对于大米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向追求安全、营养、健康等多个方向发展。为适应我国大米产品的发展趋势,新版《大米》国家标准在修订时调整了部分指标。
据谢健介绍,新旧两版国家标准的技术差异主要包括产品等级、定等指标、杂质等其他指标、判定规则、型式检验要求和标签要求。
在2009年版《大米》国家标准中,产品分为“大米”和“优质大米”两类,各分为4种,即根据稻谷种类,大米分为籼米、粳米、籼糯米和粳糯米;优质大米分为优质籼米、优质粳米、优质籼糯米和优质粳糯米。
但考虑到在实际生产中基本不区分优质糯米。新版国家标准中,调减了优质籼糯米和优质粳糯米。即优质大米只保留优质籼米、优质粳米两个细分品种,不设优质籼糯米和优质粳糯米。
同时被调减的指标还有“四级”大米和“三级”糯米。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资料,2011年以来入统大米企业大米产品中四级大米产品的占比一直低于1%,因此,新版国家标准中将大米产品等级由4个调整为3个,大米及优质大米两大类产品各设置3个等级。而糯米产品主要是制作糯米酒、八宝饭、粽子、糯米粉等产品的原料,在实际生产中已不再细分太多的等级。因此,新版国家标准中只设置两个等级。
用“垩白度”替代“垩白粒率”
近些年以来,我国市场存在片面追求粮食产品“精、白、亮”的现象,生产厂不得不生产高加工精度产品,造成碎米、电耗增多。为扭转这种局面,国家有关部门从2010年起就倡导不要盲目追求过高的加工精度,倡导适度加工。
据谢健介绍,新版国家标准针对旧版国家标准定等指标过多的问题,调减了杂质最大限量等指标。籼米、粳米、籼糯米、粳糯米只保留碎米(总量、其中小碎米)、加工精度、不完善粒作为定等指标;优质籼米和优质粳米只保留碎米(总量、其中小碎米)、加工精度、垩白度、品尝评分值为定等指标。并增加了“加工精度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判为非等级产品”的规定。
“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衡量稻米品质的重要指标。但“垩白度”比“垩白粒率”更加准确,能综合反映垩白粒的数量、垩白的面积大小以及垩白的面积大小占米粒表面比例等因素。因此,新版国家标准用“垩白度”替代了旧版国家标准中的“垩白粒率”。
新版国家标准还对蒸煮食品品质类指标作出了调整。据谢健介绍,研究表明即使直链淀粉含量相同的大米制成米饭后的品尝评分值也有一定差异,直链淀粉含量不同大米制成米饭的品尝评分值也会有一定的重合。而相对于直链淀粉含量,品尝评分值更加全面地反映大米的食用品质,因此,新版国家标准将“品尝评分值”作为衡量优质大米的蒸煮食用品质的定等指标,而“直链淀粉含量”作为优质大米的定性指标。
同时,为规范优质大米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便消费者选择,新版国家标准在标签方面增加规定了“优质大米建议标注最佳食用期”。
接轨国际标准
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我国大米进口量一直维持在200万吨以上,但出口量较少。考虑到我国目前库存稻谷数量巨大,今后几年大米的进出口贸易将更趋活跃,出口量将大幅增长。因此,新版《大米》国家标准不仅适应了国内市场变化,还借鉴了国际市场和国际标准的要求。
据谢健介绍,新版国家标准中,加工精度等术语名称参考了国际标准,旧版国家标准中“一级”“二级”加工精度改为“精碾”,“三级”加工精度改为“适碾”。同时规定在制定加工精度标准样品时,应参照下列文字规定,“精碾:背沟基本无皮、或有皮不成线,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80%~90%;或留皮度在2.0%以下;适碾:背沟有皮,粒面皮层残留不超过l/5的占75~85%,其中粳米、优质粳米中有胚的米粒在20%以下,或留皮度为2.0%~7.0%。”同时引用仪器法测定留皮度,以更加规范准确地制作加工精度样品。
新国标对杂质指标的定义也参照了国际标准,将杂质分为“有机杂质”和“无机杂质”两小类。原来的“矿物质”改为“无机杂质”、原“带壳稗粒”、稻谷粒”“异种粮粒”及其他动、植物源有机物质改为“有机杂质”。一级、二级、三级产品的杂质含量要求值全改为原一级要求。
谢健说,新国标的发布和实施将有望促进国产大米的进出口贸易。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何可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