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9月22日电(记者 张晶)“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一只布谷鸟掠过田野,早起的农人们开始抛秧;锄草、驱虫、灌溉,辛勤的汗水在烈日下闪亮;伴随着蛙声隐去,夜的主角成了漫天萤火;从翠绿到金黄的渐变里,稻子有了“沉甸甸”的模样。
“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样的农田时令,“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再熟悉不过。而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今年农历秋分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丰收节”之前的这段日子,袁隆平“很忙”。9月7日,是袁隆平88岁生日,亦称“米寿”。他为自己“庆生”的方式,是全程参与在湖南长沙举行的首届国际稻作发展论坛。除了现场“论稻”,他还带国内外专家去试验基地“看稻”。
再往前几天,袁隆平领衔的“超优1000”攻关项目,在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新瓦房村通过了科技部委派的专家组测产验收,达到亩产1152.3公斤的成绩,突破每公顷17吨大关,创造了超级稻大面积种植平均亩产新高。
为了粮食丰产、农民丰收,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从未止步,“我做了一点好事,得到大家的称赞,这就更加鼓舞了我们从事杂交水稻事业的信心。”
“不断提高产量,是我们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他有一个“禾下乘凉梦”,实际上就是杂交水稻的“高产梦”,近期目标是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即实现每公顷18吨的目标。
除了追求高产,袁隆平和团队同样注重稻谷的品质和安全性。2017年,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
2017年9月,袁隆平领衔、湖南省农科院研发的“低镉水稻技术体系”,实现在重金属污染地区水稻平均含镉量下降90%以上。
袁隆平的第二个梦想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我想让杂交水稻技术在全世界开花结果,这不仅仅是我们农业技术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袁隆平介绍,目前全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有2.4亿亩,平均每公顷的产量在8吨以上,对比全球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3.9吨的数据,中国是遥遥领先。
杂交水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帮助不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解决了粮食问题。
几十年来,湖南省杂交水稻的相关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为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学员。目前已有近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杂交水稻研究与试种示范,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
“原来是两个梦想,我再加一个。”袁隆平告诉新华网记者,他希望“海水稻研究能够取得成功”。
海水稻并非生长于海水中,它的土壤为盐碱地,是一种耐盐碱水稻。目前,我国海水稻育种有了阶段性进展。
“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我们从180多个品种中筛选了4份材料,其中一个品种最高亩产达到620公斤。”袁隆平透露,青岛中心今年进一步扩大了示范,希望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
在袁隆平看来,保障粮食安全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二是扩大耕地面积。他说:“如果海水稻研制成功,那么在全国的盐碱地推广种植1亿亩,每亩按最低产量300公斤计算,每年可以增产粮食300亿公斤。”
这些关于“丰收”的梦想,88岁的袁隆平老人诙谐地说,希望在自己成为“90后”之前实现。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晶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