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多回合交锋,将多年来进退维谷的国内大豆产业推到了台前。
201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9554万吨,同比增加13.9%,创历史最高纪录。与此同时,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内大豆种植面积连续3年增加,预计今年大豆产量将达到1580万吨。
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给国产大豆产业的恢复和提振提供了良好机遇。相关专家认为,伴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调整,通过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科技创新提升单产和加工产值,价值链延伸反哺上游种植,完全可以带动我国大豆产业的复兴。
规模生产降成本让种豆农户有利可图
研究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大豆平均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为3.16元/千克,高于美国的1.09元/千克。
相比进口大豆,单产低、种植成本高,一直以来都是国产大豆回避不了的“弱点”。
6月中旬,黑龙江北部大豆产区孙吴县今年的大豆种植已经完成。孙吴大豆协会负责人刘民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孙吴地处黑龙江省第四、第五、第六积温带,比较适合种植成长期100天左右的大豆品种,平均亩产在250斤左右,最高不会超过300斤。近年来种植的品种很多,还没有发现亩产特别高的品种。”据了解,黑龙江大豆平均单产与全国平均单产相比并不低,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30%~40%的差距。
黑龙江农科院研究员、原总农艺师矫江表示,黑龙江大豆种植分农垦和地方两部分,农垦大豆平均单产明显高于地方,2014~2015年两年平均单产达到346.5斤/亩,已经高于世界平均值,并接近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
“农垦大豆高产的原因是实现了大机械作业和生产技术标准化,技术到位率高,抗旱涝灾害能力强,稳产性好,实现均衡增产。农垦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不到20%,地方大豆如果能全面实现大机械作业,就能大幅提升黑龙江大豆平均单产。”矫江对记者说。
黑龙江双城市种粮大户刘彩华今年种植了1万多亩的大豆,近年来大豆单产也达到较高水平。
“双城地处第一积温带,种植的都是做蛋白的商品豆,常年单产在350~400斤/亩。我们用专业农机统一机收、机种,种植效率高、出苗率高,收购时大豆破损率也低,不仅产量、品质有保障,也能降低一部分成本。”刘彩华说。
刘彩华同时表示,今年恢复大豆种植的通知比较晚,不少农户通常春节前已经开始来年的春耕备种,未来大豆种植扶持政策如果能更稳定些,黑龙江恢复大豆种植的效果将更好。
黄淮地区的另一个农业大省河南,今年也承担了大豆耕地轮作试点任务50万亩,用于支持河南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2017年河南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大豆种植面积超过700万亩。
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卢为国认为,恢复大豆种植,振兴国内大豆,首先要让种豆者有利可图。
“我们补贴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要种植者赚钱,进而才能形成规模化,有了规模成本才能降下来。目前国内大豆种植还比较自由无序,同样的1万亩大豆,在中国可能有千家万户来种植,而在美国可能就是1~2个农场主来种植。”卢为国表示。
重振国内大豆产业,种植业组织方式亟待变革,加工业也要切实发挥出带动作用,农业信息的流通同样要建立畅通的渠道。
“大豆生产者和加工者之间要有一个直接沟通的渠道,目前农户和加工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就是粮食经纪人,但其不具备指导农户分类种植、分类储藏的技能。种植对接加工,以市场为导向、按企业需求种植,农户种豆收益才有保障。”卢为国对粮油市场报记者说。
做强深加工加快发展产业经济激励种植
加工转化是产业发展的引擎,提振国内大豆产业、恢复国内大豆种植,需加速大豆转化、做强大豆深加工。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提出“支持主产区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带动主产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增收”。
从全球大豆加工来看,美国掌握着大豆加工制品的技术制高点,在全球大豆制品市场需求及生产格局演变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企业均设有研究机构。大豆加工企业规模大、效率高、技术先进、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ADM公司、杜邦公司、中央大豆公司等十几家大型企业加工量占全国60%以上。
反观国产大豆加工,则存在专用性不强,产、加、销等产业链较短,大豆加工科技创新能力弱,深加工程度低,新产品开发滞后、品种单一、应用领域窄、产品附加值低等不利因素。
国产大豆蛋白含量高,是优质植物蛋白源,大多用作加工豆制品、调味品,或者作为蛋白源用作食品加工。专家普遍认为,国产大豆产业应更加注重差异化发展,在满足食用消费为主的特色发展道路上持续做强做大。
卢为国表示,目前国内豆制品加工企业普遍还是以小作坊为主,最近几年开始出现规模化企业,为保证居民豆制品消费食用安全,各地都应鼓励、扶持规模化企业做大。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连洲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强大的加工产业可以拉动大豆种植的发展。进口这么多大豆,无外乎转化为油脂或者做蛋白源,这说明我们的消费需求是刚性的。只要消费需求不改,完全可以通过做强国内大豆加工产业,拉动大豆上游的发展。”从国产大豆的深加工来看,山东占据了国产大豆蛋白加工的半壁江山。“大豆蛋白加工产业价值链长、附加值高,能在提振大豆产业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江连洲说。
山东禹王集团是一家以国产大豆深加工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加工大豆60万吨,年产低温豆粕40万吨、大豆分离蛋白12万吨。
禹王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大豆分离蛋白年产量为35~39万吨,其中出口量约15~19万吨。加工1吨分离蛋白大约需要3.6~3.8吨非转基因大豆,按此计算,仅大豆分离蛋白加工就需要国产大豆140万吨左右。
“为满足加工需求,禹王在黑龙江省克东县建立了260万亩的国产大豆种植基地,禹城市的2万亩示范基地也在扩建中。从国家层面应制定有益于中国豆农的‘中国大豆’战略规划,创建中国大豆产业商业模式,打造令国际市场信任的‘中国大豆’品牌,使‘中国大豆’及‘中国大豆食品’以差异化的品牌价值走向国际市场,这是中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的可行之路。”上述负责人认为。
随着大健康时代的来临,居民摄入肉蛋白和植物蛋白量正不断发生转变,植物蛋白摄入量的提高,也为大豆蛋白深加工产业继续发展提供了契机。
江连洲认为,目前国内的蛋白食品消费量是逐年增加,植物蛋白的需求也很大,这对国产大豆产业振兴来说是一大利好。
“消费者对植物蛋白需求在快速增长。以显性蛋白市场来看,豆奶、植物蛋白饮料增长很明显,比如豆本豆豆奶、植选豆奶,近两年都在快速拓展市场。隐性蛋白方面,分离蛋白、浓缩蛋白、脱脂蛋白粉也越来越多的用于食品加工。大豆蛋白消费需求高了,国产大豆种植就能恢复,比如年消费大豆20万吨以上的海天酱油,目前正在黑龙江建选专用品种、建大豆种植基地。”江连洲说。
产业做大了,企业增效了,大豆需求增强了,自然而然也就带动了大豆种植和种豆农户增收。
增品种、提价值科技创新筑“底气”
大豆单产远低于其他主粮,仅相当于小麦的1/3、水稻的1/4和玉米的1/5。中国进口的近1亿吨大豆,相当于8亿亩耕地的产量,占18亿亩耕地总面积的40%。用进口大豆节约出来的耕地来种植相对高产的主粮作物当然是最合理的选择。
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降低大豆种植成本、提高大豆单产、提升大豆深加工价值链,都需要科技创新来做支撑。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在大豆消费作为刚性需求难改的情况下,振兴国内大豆产业,以科技创新提高大豆单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首当其冲。
“国产大豆单产水平的提升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我们所选育的‘郑196’品种,从一个种粮大户那里选择种植比较好的一块地测产,其产量达到341公斤,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单产成绩。然而没有大种业公司的推广,我们这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很难大面积种植,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在的效益,步伐还需要加快。”卢为国认为。
江连洲则表示,中美贸易摩擦,我们敢于把大豆这个我们的刚性需求作为首选武器,是因为我们有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于我们一直不断在做大豆的育种、栽培技术的推广、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这种技术储备、藏粮于技让我们有快速恢复大豆种植的能力。
除了科研院所,用豆企业也在优质品种的选育上不断前行。禹王集团为保证原料的可靠和安全供给,多年来致力于大豆的良种培育,现已培育出亩产800斤的大豆新品种。
有了好的品种,还需要强大的加工转化能力,才能让大豆种植效益得到有力的提升。
5月份,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技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科技兴粮”的实施意见》提出,“坚持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相结合,提高粮食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粮食产业健康发展新动能”“推进粮油适度加工技术和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创新,促进先进粮油加工技术产业化”“强化玉米、大豆在营养健康、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加工技术应用。”一项技术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以科技兴粮为抓手,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在主体培育、融通创新、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则是大豆价值链不断延伸、产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根基。
必须积极探索大豆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通过研发和创新,不断培育大豆产业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大豆蛋白行业的附加值和创新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专家同时指出,大力发展大豆深加工产业,提升加工产品的价值链,也要注意差异化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导致产能过剩、行业利润降低,进而传导至上游种植环节的现象出现。
卢为国认为:“产业经济是产业发展的龙头,国产大豆产业的恢复或振兴,需要大种业、大加工企业的带动,国家要在宏观规划上有一个系统的指导。我们不能让中国人做豆腐的大豆也由外国人来控制或提供。”习近平总书记6月中旬在山东调研时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大豆产业的发展,不但事关种植结构的调优调活和农民增收,更与人民群众的肉蛋奶、蛋白食品消费和粮食安全休戚相关。以科技创新振兴国内大豆产业,提升大豆安全的掌控力,或许今年正当时。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赵瑞华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