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来到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与袁隆平等农业技术专家一道,沿着田埂走进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了解超级杂交稻产量、口感和推广情况。他指出,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真没想到习总书记第一眼就认出了我,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回想起当天的情形,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育种家谢华安很激动。原来,当年习总书记在福建时,就多次带领谢华安等农业专家深入一线考察调研。
习总书记对南繁基地、对农业科研的重视,不仅感动着谢华安,也让一年又一年像候鸟一样冬来夏往的南繁人备受鼓舞。
一个甲子的时光,几代人的坚守,换来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经历过南繁洗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颜龙安就是“候鸟”之一。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土路,绕过被拆除的违建房屋废墟,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水蛟村立着一座五层小楼,上面挂着牌子:院士楼。
如今,这些承载了巨大荣光却条件异常艰苦的科研基地,正在迎来一场新旧变迁。“老的育繁基地和住处要腾退,新的规划区正等着颜院士们进驻。”海南省南繁局常务副局长林景山说,长期以来散落在海南南部的全国近600多家育种机构与单位,都面临着一场“辞旧迎新”的抉择。
为让育种“候鸟”们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用地和栖身之所,推动南繁事业再上新台阶,3年前,南繁规划纳入国家战略工程。去冬今春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海南省打响了一场落实规划的攻坚战,一场南繁“大变局”正在海南省全面展开。
南繁“两块地”纳入国家战略
全国最大、最开放、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试验区,农业科研的加速器、种子供给的常备库,交流合作的大舞台、科技创新的人才库……这么多荣耀背后,是海南省北纬18度线以南,位于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的南繁基地。
中国虽大,却只有一个南繁基地。只有在这里,独特的热带气候实现农作物的加代繁殖,让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至一半。
201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海南强调,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南繁则是“中国饭碗”的底部支撑。
而彼时的南繁,正面临着日益加大的压力和困难,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
说起南繁,著名玉米育种家李登海不无感慨,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品种、第一个亩产超1500斤的玉米品种……多个“第一”均出自这片热土。李登海指着不远处的育种基地说:“上世纪70年代,我们在三亚荔枝沟育种,没地方住就住在农民的谷仓里,用木板和稻草搭床。因为没有固定的仓库,育种材料经常被牛吃、被人偷。”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曾经流传在南繁基地的这句话道出了其中困境。归根结底是缺乏统一的规划,科研用地不稳定,生活保障跟不上,育种人不方便,也给南繁基地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麻烦。
何时南繁不再“难”和“烦”?60多年来,育种人盼,制种者盼,海南省盼,各南繁单位盼。
2015年10月28日,农业部会同相关部门及海南省政府印发《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明确划定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其中,5.3万亩为核心区。保护区是“红线中的红线”,要实行永久保护,南繁基地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工程。历经一个甲子,困扰南繁人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在新形势下,南繁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南繁事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切实加强南繁基地建设与管理,保护好南繁用地。
“规划实施近3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先后下达南繁项目资金5.9亿元。其中,中央4.5亿元,地方1.4亿元。海南省已在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划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8万亩,核定核心区新基地建设用地745亩,全部上图入库,实行用途管制。”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海南省农业厅厅长许云告诉记者。
以《南繁规划》为纲,引导着扶持资金徐徐流入南繁事业。据悉,三亚、陵水、乐东作为全国57个制种大县(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以来,接受中央财政下达制种大县奖励项目资金9690万元。此外,中央财政近3年来下达定金补贴项目资金7950万元,用于补贴三市县及生物育种专区内的供地农民。
直面问题打响攻坚战
谈到南繁的变化,曾从事过育种工作的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劲松深有体会。曾经,一杆秤、一把尺,再加上吃苦精神,就是不少老育种家搞南繁的全部设备。“新时代,南繁工作正在发生转变,南繁主体多样化、育种方式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来自多方利益如何协调。
每年10月到次年5月,是海南冬季瓜菜的种植时间,恰与南繁季重叠。种植冬季瓜菜每亩收入可达六七千元,已成为不少海南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地农民“惜地”情结严重。与此同时,随着海南将自身打造为国际旅游岛,以三亚为中心包含陵水、乐东在内的南部城市正在快速扩张,商业中心迅速铺开,酒店集群不断辐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而每年南繁季,成千上万的育种“候鸟”来到海南,需要供应稳定、流转价格合理的科研和生活用地,需要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需要法规制度的管理和保护。
城市建设用地与南繁用地矛盾怎样化解调和?地方经济与南繁战略如何同步发展?海南“土著”与南繁“候鸟”如何和谐共处?
在今年初召开的国家南繁攻坚推进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指出,南繁基地建设是国家战略工程,要充分认识打赢南繁攻坚战的紧迫性重要性,坚定不移、坚持不懈,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深入推进南繁规划落实。
为攻克《南繁规划》推进中的重难点问题,去年12月,在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会上,《南繁规划》落实攻坚战正式打响,为规划落实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农业农村部强调,要从建立完善协调机制、加强督导考核和强化组织保障三个方面发力,“像打精准脱贫攻坚战一样”打好规划落实攻坚战。
安强将,配精兵,攻坚才能取胜。农业农村部专门选派干部到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挂职,海南省农业厅也选派业务骨干配套推进。同时,结合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海南省完善南繁工作督查考核,一周一调度、一月一考评。
三亚市农业局副局长曲环介绍,三亚专门成立了《南繁规划》落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各区政府等近20家单位为成员。目前,10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1.5万亩科研核心区和为新建核心区配套的219亩建设用地已全面落实,并纳入三亚市“多规合一”成果。
在陵水县的街口巷尾和田间地头,11名南繁专职工作人员和51名村委会联络员已经为南繁用地流转挨家走访了大半年,陵水县卓杰村党支部书记陈维乙正是其中一员。他除了自己带头流转南繁用地,还用土地置换的方式解决南繁用地中的“插花地”问题,“村里有21.6亩‘插花地’,涉及了几户以种植冬季瓜菜为主要收入的农民,一直不愿流转。我们把南繁保护区外流转的30亩土地平整改造后置换给他们,问题就解决了。”陈维乙说。
两年多以来,规划落实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南繁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已经完成。农业农村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说:“南繁有一个气候条件要求,就是在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不能低于20摄氏度。我们已经把目前仅有的达到条件的26.8万亩全部划为南繁保护区,实行用途管制、永久保护。”
截至今年2月,北京、湖南、山东、江西等11个省份已在核心区新基地流转土地面积7039亩,三亚市与安徽、北京等省份达成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供地意向,南繁3市县核定6块、合计745亩的新基地配套服务区用地,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稳步推进,生物安全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
各显神通进驻“新高地”
南繁“两块地”,被定位为“中国种业硅谷”的“新高地”。在《规划》的引领下,各省(区、市)积极响应,纷纷报数“认领”。
烈日炎炎,在海南省乐东县黄流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里,山东联发种业的工作人员段智彬正忙着管理育种材料,满脸的汗也顾不得擦一把。对于他来说,能有这40亩稳定的育种田着实不易。
山东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王文涛告诉记者,山东省财政专项投资2000万元,通过当地企业流转的南繁用地,已分配到本省47家南繁单位。“去年5月资金到位,9月土地分配完毕,这个南繁季不少单位已经开始育种了。”
基本农地转换成育种用地,离不开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来?山东省种子站指导入驻单位成立基地建设业主委员会,育种单位自选业委会代表。山东丹玉种业公司总经理张百泉就是业委会代表之一,他说:“业委会组织入驻单位自筹资金,一期285万元资金已到位。工程实施有章程、有制度,过程全公开。”
与山东省不同,湖南省规划建设的2000亩南繁现代科研育种园区,采取了直接与农民签订合同的方式。“园区土地分布在3个村2673个农户,户平均0.79亩。”湖南省农作物种子南繁中心主任谭新跃说,从去年10月开始,他们就每天晚上6点到9点下乡进村,挨家挨户摸情况、做工作,最终确定了市场主导、村内统一、按土地质量分三级定价等土地流转原则。“为了‘攻克’一块‘插花地’,我们还曾经去看守所看望一位服刑期间的户主,以诚意感动了他将承包地流转出来。”截至目前,湖南省已拨付财政资金6000万元,流转科研用地1331亩,完成了流转总任务的70%,拿地进度居全国前列。
“政府牵头、实体运作、多方共建”是江西省采取的基地建设方式。江西省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天涯种业公司作为南繁基地承建实体,负责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建后管护和公共服务。其他南繁单位可以入股,根据股权比例使用基地设施,也可以根据科研生产实际,分期租赁。目前,江西省南繁基地新增用地3180亩,其中科研育种用地3150亩、配套建设用地30亩。
“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张连平说,对符合条件的南繁单位,北京市财政按照土地租赁合同给予10年土地租金30%的土地租赁和建设补贴,截至2017年底全市南繁单位在海南省的流转土地面积已达到2382.47亩。但张连平坦言,新基地存在进驻缓慢的问题,“有些新基地还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规范的管理,因此部分南繁单位迟迟没有进驻到新基地内。”
对于新基地的建设,育种专家们也有所期许。育成了20多个短季棉品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棉花育种家喻树迅,如今仍致力于优质棉和无膜棉品种的选育。他告诉记者,棉花育种对温度要求很高,温度低则棉花不吐絮,“目前,地处三亚市崖城区的一块棉花育种基地,虽然不在保护区范围内,但温度非常适宜种植棉花,对棉花育种而言是不可放弃的一块‘宝地’。”而谈到进驻新基地,李登海则道出了不少大企业的顾虑:“新基地建设一定要注意各育种企业间的界限和隔离,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否则可能会引发侵权事件。”
“艰苦卓绝、拼搏进取、创新创业、求真务实”,这是60年凝练而成的南繁精神。如今,南繁基地已从顶层设计到搭建“四梁八柱”阶段,核心区新基地土地流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科研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区工程建设正有序推进,老一辈育种家和南繁工作者的需求必将得到有效解决。
从老基地到新“硅谷”
风雨60年,南繁基地服务民族种业发展,为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南繁规划》出台后,海南省勇担重任,划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配套新基地建设用地,强化生物安全监管。对于未来南繁基地发展,海南省省长沈晓明提出了热带农业发展的“加减乘法”,就是要通过南繁优势的发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和全球种业创新前沿,加强科研、生产、生活、管理服务,谋划建设中国南繁科技城、南繁育种国家实验室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南繁种业“硅谷”。
走进三亚市海螺村,只见高楼林立,难见乡村风光。然而在高楼环绕的“天井”中,有一块100多亩的农田,刚收获的大豆、被罩在防护网内的水稻和套着白色口袋的玉米,以及口罩帽子“全副武装”在田间劳作的育种家,都在表明这是一处南繁育种基地。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水稻育种专家徐希德告诉记者,虽然这块已经使用十多年的育种田因为与城市规划冲突,即将成为历史,但他们并不担心,一块400多亩的新基地已建设完成,很快便能入驻。
随着海南城镇化进程加快,新产业兴起,各方诉求交汇“磨合”,只有协作方能共赢。“现在的南繁,要以人为主体,围绕产业统筹推进,尽可能将各方诉求都考虑进去。”林景山坦言,“未来不仅要把海南打造为服务全国的南繁平台,也要借助南繁育种这一全国顶尖的农业科研平台来助力海南农业发展。”
地处三亚西部南滨农场的3200亩南繁核心区共涉及47户农场职工需要整体搬迁,海南南繁种子基地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生介绍:“其中21户已签订搬迁协议。目前,地上作物先清理完,正在做土地平整,职工住房待新安置房建成后再拆迁,按原先住房面积一比一置换,同时配套建设农业设施放置房。职工地表青苗补偿每亩5万元,其中国家划拨2万元,三亚市政府配套3万元。”
从三亚出发向东,车行至三亚海棠湾落根洋公路,路边红红的辣椒排列整齐、绿色的水稻随风摆动,这里是南繁规划核心区中落根洋片区的800亩科研用地,也是海棠湾水稻国家公园北区,土地由水稻公园公司出资流转,目前已有江西农业大学和川椒公司两家南繁单位入驻。
穿过一条高速公路交叉道,就进入了水稻国家公园南区,这里游人如织,紫金花、三角梅、美人蕉汇成多彩花海,茅屋、水车、仿真动感恐龙点缀在花海稻田间。据介绍,公园的主体是3800多亩的农旅稻田景区,其中就包括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300亩南繁试验田和三亚市南繁科研院的多品种稻试验项目等。为促进景区周边村落的发展,水稻国家公园提出“不离乡,不离土,农民永远是业主”,工作人员大多是当地农民。
规划整合四散的老基地、入驻配套设施完备的新基地、立足海南搭建辐射全国的农业科研平台,“南繁硅谷”雏形已现。
多年来,海南人似乎早已习惯了南繁基地内各类种子冬来春去,南繁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但近两年,海南人也开始“沾光”了。上海农科院科研团队培育的节水抗旱稻在陵水试种成功;天津德瑞特的黄瓜品种在海南广受菜农青睐;广西农科院的双季葡萄推广成功……南繁成果相继落地,海南人也享受到了“南繁硅谷”的南繁成果。
南繁成果不只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上,为了让《南繁规划》既推动科研育种、又惠及海南地方,农业农村部支持探索核心区建设与南繁小镇建设、休闲观光旅游区建设等相结合;湘琼两省签署农业合作备忘录,在南繁基地建设、槟榔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合作;上海市农委和陵水县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协议,互惠共赢推动陵水现代农业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南繁事业任重道远。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南繁基地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南繁基地建设是基础性、战略性国家工程。攻坚战已打响,路线图已谋定,只待以迎难而上的勇气披荆斩棘,为种业强国梦插上腾飞之翼,为“中国饭碗”筑牢坚实底座。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炜 操戈 李竟涵 王澎 邓卫哲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