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拍卖拉近内外价差 进口大米冲击有望减弱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郑红明 编辑:李偲 2018-03-02 09:55:00
时刻新闻
—分享—

  随着后期委托加工稻谷拍卖数量的增多,籼米销售价将不断下移,进口大米利润下降将不可避免。国内外大米价差逐步缩小,大米进口动能也将随之下降,进口冲击有望减弱。

  春节期间国内稻米市场供应充裕,购销清淡,价格波动总体不大。进入3月份后,由于要面临储备稻谷轮换激增、委托加工稻谷开拍、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后的政策后续效应扩散等利空因素影响,预计稻米市场下行压力将不断增大,大米进口动能也将因内外价差趋减而降低。

  大米价格重心或下移

  为了加快政策性稻谷去库存化,国家继续创新稻谷销售办法。根据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告,2月28日开始启动委托加工稻谷(2013年产)竞价交易,其中籼米销售底价为3150元/吨,粳米销售底价也仅3400元/吨,均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首批竞价交易的稻谷虽只有4.03万吨,但由于大米拍卖底价较低,当前又处于大米需求较弱的时期,在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效应尚未充分显现的情况下,将会给市场传递出一个明显的下行信号,引导稻米市场重心不断走低。

  国内外大米价差趋减

  继上年我国大米进口创下403万吨的历史纪录后,今年1月份国内大米进出口势头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据海关总署统计,1月份我国大米进口36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46.6%。其中,从越南进口16.2万吨,占当月进口总量的45%;从泰国进口12万吨,占33%;从巴基斯坦进口3.8万吨,占10.5%;从柬埔寨进口3.6万吨,占9.9%。

  同期,我国大米出口14.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52.8%。其中,出口韩国4.35万吨,占当月出口总量的31%;出口科特迪瓦3万吨,占21%;出口土耳其2.34万吨,占16.7%;出口日本1.2万吨,占8.6%。

  1月份我国大米进口量同比增长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国内稻米市场仍然维持在高位运行,国内外大米价差仍达400~700元/吨,依旧处于较高水平,刺激国内大米进口。由于2月份国内正处于春节期间,东北粳稻托市收购还在进行,国内稻米处于弱势稳定中,国内外价差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大米进口量仍可能较高。3月份以后,随着国内各项政策效应的显现,稻米市场重心下移的可能性增大,与国际大米市场的价差将会缩小,预计大米进口动能将会减弱,进口量同比可能出现下降。

  同时,委托加工稻谷开拍后,籼米的销售底价只有3150元/吨,与国际大米进口价格基本接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显示,1月下旬,越南5%破碎率大米FOB价格为445美元/吨,加上运费、保险、关税及港口杂费等成本,到我国南方港口完税价为3328元/吨,已高于籼米销售底价。

  大米进口或将减少

  2月份以来,越南大米价格出现下跌,拉大了与国内早籼米的价差。2月24日,越南5%破碎率大米FOB价格为420美元/吨,加上运费、保险、关税及港口杂费等成本,到我国南方港口完税价为3153元/吨。同期,国产早籼米南方销区批发价3760元/吨,二者价差607元/吨,远低于2017年初1000元/吨以上的价差高点,进口利润仍然较高。而委托拍卖的籼米销售底价与进口大米价格基本接近。

  虽然委托加工稻谷开拍后,短期会出现一定的溢价,但随着后期委托加工稻谷数量的增多,籼米销售价将不断下移,后期进口大米利润下降将不可避免。而2018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下调至2400元/吨,依此测算,2018年新季早籼米出厂价为3200~3400元/吨,与越南5%破碎率大米的价差将缩小至200元/吨以内。国内外大米价差逐步缩小,大米进口动能也将随之下降,进口冲击有望减弱。

  短期稻米市场弱势稳定

  元宵节前后,节日气氛尚未散尽,稻米市场购销仍不活跃,大米市场总体保持弱势稳定。元宵节前北京地区东北大米批发价4940元/吨;上海地区优质江苏粳米批发价4760元/吨,安徽粳米4600元/吨;杭州地区优质江苏粳米批发价4720元/吨,安徽粳米4620元/吨;福州地区优质江苏粳米批发价4700元/吨,东北大米5000元/吨;广州地区普通晚籼米批发价4260元/吨,总体稳定。

  大米终端市场需求随着学校陆续开学和企业正常上班而逐步恢复,但普通居民的大米需求仍处于清淡中。各地加工企业虽已陆续开工,但开工率仍较低,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上周,东北地区典型大米加工企业开机率为15%~20%,比前一周提高5个百分点;湘赣地区典型大米加工企业开工率为20%~25%,提高5~10个百分点。随着开机率提高,原粮购销也将逐渐回暖,但总体以消耗原有库存为主,稻谷采购数量有限。

  由于当前中晚稻收购进度同比略快,农户新稻库存低于上年同期,加上东北粳稻托市收购尚在进行,短期对稻米市场稳定构成一定支撑。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稻米市场购销清淡,市场主流价格还在形成之中,总体可能保持弱势稳定,但时间预计不会很长,随着储备稻谷大规模出库和粳稻托市收购期结束,稻米市场的这种弱平衡状态可能会很快被打破。

  市场主体观望心理加重

  近几年我国稻谷供需逐渐宽松,每年都需要启动托市收购来稳定市场,稻谷“政策市”特征日益显著。托市收购在保障市场稳定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导致国内稻谷产量高、进口高和库存高的“三高”现象日益严重。为此,国家加快了稻谷供给侧改革步伐,大幅下调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百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上年分别下调10元、10元和20元。由于托市收购价较上年大幅下调,政策支撑防线大幅后撤,市场预期悲观,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担忧心理加重,短期忙于清理库存,入市采购稻谷意愿较弱,即使采购也基本以随用随采为主,不愿增加新库存。虽然春节因素导致近期稻米市场购销基本停滞,但去年春节期间粳稻收购量为13万吨,而今年只有区区2万吨,说明今年市场买气极弱。随着2月底托市收购结束,在政策支撑下移、大米需求减弱、市场主体观望心理浓厚等因素作用下,预计稻米市场重心下移将不可避免。

  市场供应压力有增无减

  2017年产中晚稻收购进度同比较快,当前新稻供应压力从存量上看相对弱于上年同期,但在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后,部分农户出售意愿再度增强,中晚籼稻收购进度慢于上年同期。截至2月20日,江西等南方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籼稻3264万吨,同比减少234万吨,仍有六成左右还在农户手中,销售压力总体仍较大。

  与此同时,新一轮的储备稻谷轮出即将全面展开,后期陈稻供应压力将有增无减。尤其是今年春节较上年偏晚,元宵未到就将进入3月,导致储备稻谷集中轮出时间晚于上年,各地储备稻谷出库可能会显得更为集中,短期对稻米市场的影响预计也将大于上年。而后面还有数量庞大的政策性稻谷等待拍卖。在国家大力化解政策性稻谷库存的重压下,在市场主体入市心理普遍谨慎的情况下,市场下行压力可想而知。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郑红明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