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打造特色品牌 客都稻米跨入“硒”望之路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张建军 编辑:李偲 2017-12-28 10:10:10
时刻新闻
—分享—

  打造特色品牌是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今,“客都稻米”以其独特的品质以及千年“米粄”文化,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

  近日,广东省“三品一标”工作座谈会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推进会举行。会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处长孙志永公布,梅州“客都稻米”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名单。

  “客都稻米”是梅州粮食类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梅州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稳定面积、提高产量,优化结构、提升米质,稻米产业呈现数量质量并重、普通型向富硒功能型转变的发展格局。

  千年“米粄”文化延播四海

  梅州,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发展粮食良好的先决条件,成为广东重要的“粮仓”。梅州境内有828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区域,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2.3%,土壤硒平均含量达0.7mg/公斤,比国家富硒标准高出75%,富硒长寿资源全国少有,是广东省乃至我国生产富硒长寿高端食品的最佳基地。

  在古代,无论黄河流域的“粟米”还是长江流域的“大米”,都属谷类,适合“囫囵”蒸煮。周秦以后,中国北方引进小麦、大麦,开始“磨粉”蒸煮食用。广东梅州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把北方小麦“磨粉”蒸煮文化应用到稻米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客家“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并延播四海。

  “粄”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梅州客家人对“米粄”的热爱,其根源在于对北方面食文化的复制、回忆。“粄”是客家方言中的特色词,在《大宋重修广韵》的米部中记录为“粄,米饼”。由此可见,这是客家人用米仿造面食制作出了“粄”这种食物。

  目前,梅州保留着以稻米为主料的甜粄、发粄、味酵粄、老鼠粄、煎粄、忆子粄等“米粄”数十种之多,而以稻米为主料的饭、粥、粽、粉、粄、糕、酒、醋等大米饮食近300种。用“米粄”招待、馈赠亲友已成为梅州客家人的“家常便菜”,不同的“米粄”寄托着不同的祝愿与寓意。

  梅州“米粄”都有着很长历史,“平远黄粄”“酿粄”制作技术还被列为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米粄”也成为旅外乡贤、华侨对家乡味道最好的记忆与回味,许多老一代华侨每逢喜事、节庆都还亲自制作“米粄”,可以说“米粄”文化已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现场,梅州展区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千年米粄文化诉说万年稻米历史”的标语格外亮眼,不仅有稻米、茶叶等各类富硒长寿特产展示,而且设置“米粄”等小吃品尝区,不少人对色香味俱全的客家小吃赞不绝口;DIY体验区,利用现有材料,学习“米粄”制作工艺,现场感受千年“米粄”文化;邀请水墨画家廖子军现场挥毫作画,倾情描绘稻耕文明和客家风情。

  打造“富硒长寿客都稻米”品牌

  一直以来,梅州坚持科技创新,确保粮食安全,特别是近几年梅州农业部门在良地、良种、良法、良品、组织、加工、品牌、市场、融资、保险农业全链条10个环节,进行了大量创新探索和改革实践,以适应新时期农村人口转移、劳力老化、消费者对优质稻米需求等新形势,解决分散细碎经营、商品率低、效益不高等问题。

  梅州非常注重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引进、试验与推广,形成了“外援专家+内源专家+乡土专家”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机制,构建了良地、良种、良法、良品“四良体系”,对保障粮食供给无论在吃饱时代还是在品质消费时代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力引进推广优质稻、超级稻,实现了量质齐升,优质稻年播种面积达21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0%。2016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选育的华南双季超级稻攻关项目在梅州兴宁市获得成功,年亩产达1537.78kg(干谷),创造了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梅州市育种家钟章美先生利用青皮竹与水稻杂交育成的“中华竹稻”,填补了竹与稻杂交育种的空白,成为世界首创。在技术上,推广了抛秧、测土配方、强源活库优米、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一大批技术,目前全市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

  为提高稻米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梅州农业部门于2013年12月成立了梅州市稻米行业最大的产业化联合体———客都稻米协会。协会发挥抱团集聚优势,在行业自律、对外交流、技术推广、品牌打造、市场共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从事水稻制种与经销、稻米加工与流通、种植管理及科研推广等会员单位50多家。

  “抓住协会这一产业组织的‘牛鼻子’,大力推进品牌化经营、信息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再结合土地确权流转、创新农业融资等,催生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稻米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介绍。目前,以协会为引领,“农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普通农户”六位一体的“金字塔”新型经营体系初步构建。

  打造特色品牌是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梅州依托良好生态、富硒土壤等资源,抓住供给侧改革的良好契机,竭力打造“富硒长寿客都稻米”品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梅州许多经营主体纷纷瞄准‘硒’这一‘长寿元素’,开发富硒稻米,今年在梅州采集161个稻米样品,由我校组织检测,有147个样品达到国家稻米富硒标准(0.04~0.30mg/kg),占91.3%。”暨南大学陈填烽教授认为,梅州开发富硒产业得天独厚,优势明显,是发展功能食品的理想区域,实施“世界客都长寿硒谷”品牌战略,前景广阔。

  目前,涌现了“夫妻树”“科诚”“竹稻”“御金丰”等一批富硒稻米品牌(开发主体),共建立富硒稻米生产基地49个。全市稻米类广东省名牌产品12个,获得SC认证的大米生产企业24家,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共16家。

  如今,“客都稻米”以其独特的品质以及千年“米粄”文化,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刘玉涛表示,要以“客都稻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以及梅州被评为首批“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为契机,做到评建结合、管用结合,传承发扬悠久的“米粄”文化,发展壮大“富硒产业”,加快推进农产品营养功能化、农业“接二连三”,形成以文化为引领、以品质为根本、以品牌为核心,地域特色凸现、全产业链相互融合的发展新局。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张建军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