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稻谷产量再创纪录 破解“三高”还需猛药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郑红明 编辑:李偲 2017-12-15 10:07:59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小幅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稻谷“三高”现象不减反增。只有加大稻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切实化解政策性稻谷库存,才能促进稻米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首次全面下调。由于下调幅度不大,稻谷与其他粮食比价失调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稻谷种植效益在主要粮食中依然相对较好,农户种植热情依旧较高,导致今年稻谷生产不退反进,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我国稻谷产量高、进口高与库存高的“三高”现象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后期稻米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将更为艰巨。

  稻谷生产“三增”产量再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12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稻谷生产实现了面积、单产与总产“三增”,稻谷生产在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中独领风骚。稻谷播种面积30176千公顷,比2016年增加13.6千公顷,增长0.045%;稻谷单位面积产量6911.5公斤/公顷,比2016年增加50.8公斤/公顷,增长0.74%;稻谷总产量20856万吨,比2016年增加162.6万吨,增长0.79%,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今年稻谷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是中晚稻产量继续增加,其中粳稻产量连续增加是根本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国早稻总产量3174万吨,比2016年减产103.7万吨,下降3.2%。据此推测,今年中晚稻产量达17682万吨,比2016增加266.3万吨,增长1.53%。

  由于玉米退出了临时收储政策,种粮效益不如稻谷,且市场波动较大,导致东北部分地区出现“玉米退、稻谷进”现象,粳稻继续增产。今年稻谷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表明单纯小幅下调最低收购价推动的稻谷供给侧改革成效并不显著,后期仍有必要加大调整力度。

  内外价差仍大大米进口增加

  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外大米价差倒挂,我国大米进口逐年快速增加。今年上半年,国内外大米价差曾一度达到1000元/吨以上,进一步刺激大米进口的增加。

  后期随着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和人民币的升值,内外价差一度出现大幅回落,但6月份以来,随着国际米价回落和人民币汇率小幅走低,国内外大米价差又有所回升,目前仍保持在500~600元/吨的水平。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11月底,越南5%破碎率大米到我国南方港口完税价为3150元/吨,南方销区国产早籼米批发价3760元/吨,二者价差610元/吨,大米进口利润仍然较为丰厚,刺激大米进口继续增加。

  2017年1~10月份我国进口大米328.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9.8万吨,增幅18%,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广东省进口大米204.4万吨,湖北省20.1万吨,福建省19.4万吨,浙江省14.6万吨,江苏省10.4万吨,5省合计进口大米268.8万吨,占同期我国大米进口总量的八成多。目前,国际米价走势基本稳定,预估11~12月大米进口势头继续保持,全年大米进口量很可能高于上年的354万吨,并将再创历史纪录。由于今年大米出口增速迅猛,使得大米净进口并未随着大米进口增加而继续增加。1~10月我国累计出口大米97.9万吨,同比增加60万吨,增幅157.3%;1~10月我国累计净进口大米228万吨,同比减少10万吨。

  据分析,后两个月大米进口量高于出口量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全年大米净进口将继续增加,但要高于上年的难度较大。11月份我国大米出口14.9万吨,环比增加63.7%,同比增加122.4%;1~11月出口大米112.8万吨,同比增加152%。11月份大米进口情况按惯例将在12月底公布。受年末因素影响,预计大米进口环比可能略有增加。

  需求持续低迷稻谷结余偏高

  由于稻、麦、玉米比价不合理,米价相对偏高,加上人均口粮需求不断下降,2013年以来,我国大米需求持续下降,今年依旧保持较低水平。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预计,2017/2018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1856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49万吨,增幅0.26%,但较2012年度减少1800多万吨。其中,食用消费为15680万吨,较上年度略减20万吨,减幅0.12%,与最高年度相比少近2000万吨;饲料消费及损耗135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30万吨,减幅2.2%,较最高年度需求减少300多万吨;工业消费14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00万吨,增幅7.7%,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根据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326万吨推算,预计全年进口大米将达390万吨左右,同比增加34万吨左右。折稻谷557万吨,同比增加48.6万吨;出口大米折稻谷186万吨,同比大增129万吨。预计2017/2018年度全国稻谷结余量2667万吨,同比增加115万吨,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政策粮销售慢库存继续攀高

  今年国家创新了政策性稻谷的销售办法,对2013年最低收购价稻谷实行了“分年份”施策拍卖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12月8日,全年政策性稻谷销售突破1000万吨,达到1008万吨,较上年增加五成左右,稻谷去库存取得一定成效,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但与2013年以来年均3000多万吨的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相比,仅占1/3左右,也大大低于今年的稻谷结余水平。

  2013年以来,政策性稻谷累计销售量仅3000万吨左右,不到最低收购价稻谷一年的收购量。目前国内稻谷库存量已接近一年的稻谷需求水平,其中政策性稻谷库存已超1亿吨,且后期仍将增加。由于市场对后期稻米走势预期谨慎,农户售粮意愿较高,而市场主体尤其是东北地区企业入市收购意愿较低。

  预计今年政策性稻谷库存量将较去年大幅增加,并将再创历史新高,后期“去库存”任务将更为艰巨。

  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去库存”

  今年小幅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稻谷“三高”现象不减反增,严重影响稻米产业健康发展,也与政策初衷大相径庭。预计后期稻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将会加大,稻米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将增强,以切实化解政策性稻谷库存,逐步削减“三高”,促进稻米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建议一:加大稻谷最低收购价调整力度,增强国内稻米市场竞争力。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在现阶段,只有继续加大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力度,逐步消除其保增收的功能,同时增加水稻种植补贴,使农户种植收益不下降或少下降,促使稻米市场重心下移,才能使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范围减少甚至不启动,减少政策性稻谷收购量,从源头减少政策性稻谷库存水平;才能使稻谷与其他粮食的比价回到合理区域,减少与其他粮食作物的争地,使稻谷的产能不再扩大;才能增强国内稻米竞争力,增加大米需求,减少大米进口,增加大米出口。同时,应抓住现阶段国内稻谷供应相对宽松的形势,根据我国大米需求发展和稻谷生产技术提升趋势,合理确定我国的稻谷产能,适当退出部分投入高、产出低、对生态破坏严重的种植区域,使稻谷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

  建议二:继续增加优质稻及一季稻的种植面积。由于优质稻谷品质好于普通稻,可以满足人民品质生活的需要,市场有销路。而一季稻的品质也相对好于双季稻。同时,优质稻单产要略低于普通稻,一季稻单产要低于双季稻单产之和。因此,增加优质稻与一季稻的种植面积,相当于在保护稻谷产能的同时,又适当减少了稻谷产量,有助于现阶段稻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优质稻种植提升空间较大,双季稻耕地面积仍有8000多万亩,也有较大提升空间。

  建议三:继续创新政策性稻谷销售办法,加快稻谷去库存。在今年实施分年份稻谷销售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分品种、分品质等措施,加大政策性稻谷移库力度,增加政策性稻谷投放区域,不断探索创新新的销售措施,促进政策性稻谷的销售。尤其是要增加大米进口较多的沿海地区的政策性稻谷供应。如广东省今年大米进口达200多万吨,折合稻谷300多万吨。可以考虑在广东省增加2013年及2014年政策性稻谷的移库,满足该省对各种大米的需求。如此,既可加快政策性稻谷去库存化,也可以减少大米进口水平。

  建议四:增加政策稻谷拍卖时间。近几年,为了“托”起市场,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同时,托市稻谷的销售往往也随之暂停,每年政策性中晚稻谷销售时间还没有收购时间长。如今年政策性中晚稻谷的销售时间还不足5个月,难以有效满足企业对稻谷的常态化需要,销售效果自然受到影响。今后可考虑对实行特价销售的2013年或2014年等最低收购价稻谷适当延长销售时间等办法,以增加销售量,加快政策性稻谷去库存。

  建议五: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大米需求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蔬菜、水果和各种食品对口粮的替代增加,使得大米作为口粮需求逐步下降,这种大米需求下降在现阶段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

  另外,因受最低收购价支撑,大米价格虚高也导致稻谷与小麦、玉米的比价失调,小麦、玉米及部分杂粮对稻米的替代作用增加,导致饲料用稻谷需求出现一定程度下降,制约工业用稻米需求的增加。据了解,2012年大米需求中饲料用稻谷的需求约1618万吨,较2017年高出300多万吨。

  笔者认为,只有采取适当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和降低政策性稻谷拍卖底价等措施,才能降低加工企业、食品企业和饲料企业采购稻米的成本,刺激稻米需求增加,搞活市场,加快稻谷库存的消化,实现我国稻米产业的良性发展。(特约分析师郑红明)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郑红明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