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辽中推进大米品牌建设 严把品质关巧打功能牌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纪艳 于险峰 孟德才 编辑:李偲 2017-12-11 09:50:23
时刻新闻
—分享—

▲图为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会怀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开镰。资料图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公众消费结构的升级,大米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地都在打品牌,如何从中脱颖而出?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立足资源禀赋,完善产业发展格局,开展绿色防控,紧跟消费热点,在做精做优品质的基础上彰显差异性优势,为辽中大米品牌崛起闯出新路。

  “香味足,口感棒,独特的加工方法保留了胚芽,营养更加丰富。”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期间,有一款大米吸引了许多消费者慕名选购。这就是辽宁篮球队队长杨鸣在“家乡的味道——我为品牌农产品代言”公益活动中所代言的辽中留芽米。

  作为辽中留芽米的原产地,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具有水稻种植的天然优势。地处辽河水与黑土地交互而成的“黄金水稻种植带”,丰富的灌溉水源、肥沃平坦的土壤及充足的光照,孕育出辽中大米“晶莹透明、香软弹滑、营养丰富、凉后不返生”的独特品质。

  清凌凌辽河水,粒粒大米香。近年来,辽中区立足产地优势,通过增强科技支撑,强化质量监管,积极推动大米品牌建设,形成了水稻种植产业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的发展格局,为辽中大米品牌崛起迈出了坚实一步。

  1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标准体系,产业化格局形成

  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优质粳稻主产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荣誉于一身的辽中区,现有水稻种植面积51万亩,占沈阳市水稻种植面积的25%,每年稻米产量约30万吨,可向市场供应的大米约21万吨。

  “论品质,辽中大米并不输于盘锦大米、五常大米等东北大米老字号,但由于品牌建设起步晚,辽中大米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如何使辽中大米在国内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在辽中区农村经济局局长王勇看来,唯有继续打磨品质,做出特色,才是辽中大米品牌崛起的关键。

  品质的做精做优,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为了提高稻米的科技含量,近年来,辽中依托沈阳农业大学院士工作站,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实施品种育繁、种植技术推广示范。“一般一个品种从做杂交到品种选育至少六年,每一个项目都凝结了科研人员的心血。”沈阳农业大学院士工作站负责人程效义告诉记者,辽中区成立了9个基层区域性农技推广站,巩固和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

  标准化生产是确保稻米生产品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辽中逐步建成从种子育苗、秧田选择、灌水追肥、栽植管理、收获建档到产品加工等一系列标准体系,使大米生产有标可依;制定了《辽中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在全区统一推广辽中大米地理标志使用标识;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有机水稻和绿色水稻在水稻种植基地普遍推广,“三品”认证率达到65%以上。

  规范成熟的产业化格局是维持稻米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扶持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近年来,辽中区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管理,在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稻米加工企业间推广“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技术(标准)+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种植有基地、生产有标准、产品有品牌、技术有专家、服务有协会、销售有市场”的水稻种植产业化格局,为辽中大米品质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捕捉消费热点,巧打功能牌,辽中留芽米崭露头角

  走进辽中康森留芽米生产基地——辽宁康森粮食集团有限公司,记者见到每粒留芽米的顶端都分布着一个浅黄色的小点。公司总经理刘书艳告诉记者,这个小黄点是由稻米经过50余道特殊加工工艺保留下来的80%以上的胚芽以及分布在外围的一层绿色糊粉构成的。

  “不要小瞧了稻米的胚芽,它的体积仅占一粒米的3%,但蕴含的营养却占整粒米的50%。”据刘书艳介绍,目前,市场上普遍销售的稻米主要是“精白米”和“糙米”。前者口感细腻,但在加工过程中流失了许多营养成分,而后者虽然营养成分保留较为完整,但因其残留谷皮、种皮等导致适口性较差。而留芽米是介于糙米和精白米之间的一种产品,既保留了糙米丰富的营养,又拥有精白米细腻的口感。

  问及留芽米研发初衷,刘书艳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既健康又好吃大米的需求愈发强烈,研发留芽米正是对消费者这一需求的呼应。另外受到留芽米在日本很受欢迎的启发,辽宁康森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开始自主研发留芽米,如今每年生产约30万吨留芽米,成为国内留芽米生产加工单体最大的市场主体。

  正是由于善打功能牌,及时捕捉消费热点,辽中留芽米的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并逐步在全国市场上大放异彩。今年9月27日,辽中康森留芽米以全国第16名、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跻身由农业部组织评选的“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3

  开展绿色防控,生态种植,织牢水稻生产的安全网

  孟冬时节,记者来到沈阳市辽中区农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已经收割入仓,虽然无法见到合作社社员所说的“鱼戏稻田间,稻含鱼米香”的场景,但依然能感受到水稻丰收给农户带来的喜悦。

  杨鸿彦是农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12年,在杨鸿彦的组织下,合作社社员到盘锦、大洼等地学习“稻田养蟹”技术。学习归来后,杨鸿彦发现,合作社所在的老观坨村的清水水质与盘锦的盐碱水质不同,并不适合养蟹,反而适合养鱼。于是,2013年6月,合作社在910亩稻田里放养了27万尾鲫鱼、鲤鱼鱼苗,进行了初步尝试。

  试种一年,反响不错。辽中区老观坨村村民付玉清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平均每亩鱼田收鱼50公斤左右,每公斤售价约10元左右,鱼亩产值约在500元左右,水稻产量增幅在5%,按照当年平均产量1400斤计算,水稻每斤售价2元,稻田养鱼水稻比市场普通水稻每斤售价多卖0.5元,水稻增值700元左右,再加上节约的人工、农药、化肥等统一计算,每亩鱼稻田可助农增收800元以上。

  “稻田养鱼这种模式虽不新鲜,但在本地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杨鸿彦看来,鱼稻共养,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改善了生态环境。稻田里养的鱼以浮游生物和杂草为食,不但不与水稻争肥,反而还能为水稻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鱼粪,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间接改善了种植环境。

  “绿色防控是维持稻米健康生长环境的一大法宝,既能减少田间虫源基数,又能保护有益生物的正常生长。”辽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曹东辉告诉记者,今年6月起,辽中选取了六间房镇等水稻主产区,开展对水稻二化螟、稻曲病等重大病虫的绿色防控,每亩稻田地设置1台害虫性诱捕器;每50亩安装一台太阳能杀虫灯,呈网格化排列;每1万亩项目区采用植保无人机带药喷施。绿色防控三招齐出,既确保了稻米的品质,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纪艳 于险峰 孟德才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