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尔沁沙地种稻开启脱贫治沙新模式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张蕾 编辑:汤琴 2017-08-24 16:08:07
时刻新闻
—分享—

  前不久,朋友从内蒙古带回一袋大米,神秘地说,这是在科尔沁沙地里长出来的大米,当地的农民依靠沙漠种稻技术,不仅脱贫致富,还治理了沙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沙地里也能种出大米?带着疑问,笔者深入内蒙古通辽进行了实地走访。

  盛夏的科尔沁沙地,黄色的沙丘连绵不绝。然而,翻过一座大沙丘,眼前的景象却令人眼前一亮———绿油油的水稻田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沙地中;成群结队的麻鸭在田埂间嘎嘎地欢叫着;几只水鸟从池塘深处被惊起,飞向天际……这几块沙漠里的绿洲其实是通辽市农科院沙地生态修复利用试验基地,位于库伦旗额勒顺镇苏日图嘎查(村),占地500亩。“在沙地衬膜条件下,这里正在进行水稻与蟹、鸭、泥鳅、龙虾的共作试验,希望能够改善沙地土壤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生态模式。”通辽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张力焱介绍说。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漠腹地,所辖奈曼、库伦等部分地区,基本没有平坦肥沃的耕地,草牧场也大部分退化、沙化、盐碱化,沙区农牧业举步维艰。

  科尔沁沙地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高、储量大,且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只要解决了沙地漏水漏肥的问题,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广阔的沙地资源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1993年,通辽市农科院研究员严哲洙试着用塑料作为防渗层,铺在沙土下面30厘米深的地方,四周用塑料衬垫做成池埂子,在畦田旁打井,造出1.8亩水稻试验田,秋季竟然收获了稻谷。

  严哲洙的这一发明成为沙地衬膜农业综合技术的雏形。此后,在进行一系列补充试验后,沙漠种稻技术于1995年正式在通辽部分沙区推广,并荣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沙地衬膜农业综合技术是一套将机械化造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节水灌溉等融为一体的集成技术。据研究团队负责人、通辽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包红霞介绍,在平缓沙地造田种稻后,地面完全被水稻郁闭并由水覆盖,夏季微环境发生本质变化;秋季水稻收割后,地面虽近于裸露,但由于根茬的固着作用和土壤有机质成分增加,冬季稻田土壤并不发生风蚀,从而彻底改变了沙地本来的环境和生产特征。“在沙地种稻,既治理了沙地,又能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民收入。”当地一位正在稻田除草的农民说,沙漠里阳光充足、早晚温差大,沙地透气性好、病虫害少,符合水稻的生长习性———更重要的是,“衬膜能防止水肥渗漏,收成会好”。

  如今,沙地衬膜水稻已由最初的1.8亩试验田发展到5万亩,成为科尔沁沙地可持续发展的主推技术。2015年,亿利资源集团入驻奈曼旗进行规模化开发,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沙漠有机水稻种植基地。

  “我们希望能组织科研力量进一步合作攻关,让广阔的沙区变成高效、特色农牧业区和永不衰败的生物能源基地。”谈到沙地衬膜农业综合技术未来的走向,通辽市农科院院长张守乾坦言。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张蕾

编辑:汤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