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人还得多些“节粮”“惜粮”意识

来源:东方网 编辑:汤琴 2017-03-23 11:00:49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笔者无意间看到一份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课题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内地餐饮的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1800万吨。除了餐饮的食物浪费外,中国每年粮食产后的损失浪费至少达3500万吨。这两组数据合在一起,相当于近3亿人一年的口粮。如此惊人的浪费现状,令人咋舌!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说年年粮食丰收,从整体上说,中国人早已远离了饥饿的年代,但有两个事实毋庸轻忽:一是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县,老少边穷地区依然存在极少数人过着“吃不饱”的日子;二是每年还会有少量的进口粮食以补不足。倘若视域再拓宽些,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的数据,全球还有7.95亿人处于食不果腹的窘境,而中国则有1.34亿人营养不良。天量的粮食浪费和大量的忍饥挨饿,这个反差的存在,足以告诫国人:在奔小康的路途中,咱还得多些“节粮”“惜粮”的意识呵!

  国人的“节粮”“惜粮”意识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所谓“理性”,便是:既要信奉常识,更要抛却偏见。

  先说说常识。粮食是土地的精灵,是大自然恩赐人类的生命之源。它的丰收主要来源于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多年的农药化肥的滥用,也使得耕地资源难堪重负;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也低于世界水平,一公斤粮食需消耗近一吨水,加之粮食加工制作中消耗的水量更多,可利用的水资源原本就紧缺,何况水资源又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这对粮食生产势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个常识是,浪费掉的粮食无疑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令目前的恶劣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不是吗?收集和处理各类餐饮垃圾不免会对空气、水质(填埋场的垃圾渗透液也会污染地下水)带来影响,其腐烂变质后当会污染城市的净洁度,给蝇虫滋生提供温床。有学者说:“浪费粮食,既是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侵蚀,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意味着对人类劳动缺乏基本的敬畏和尊重,将导致整个人类付出代价”。这一常识性的论断足以令国人警醒且深思之。

  我国素有“节粮”“惜粮”的传统文化,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名言足以抵上一份“节粮”“惜粮”的宣言书。近些年,倡导全社会的“光盘”行动,堪为“节粮”“惜粮”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实践,取得一定的实效。但人们生活中仍然存有的某些偏见悖逆着“节粮”“惜粮”的意识。如:相当一部分国人喜欢吃抛过光的“精制米”,有行业协会做过测算,仅此一项我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80亿斤,相当于2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其实,按现代营养学,这种所谓的“精制米”营养价值远逊于粗粮,少吃尚可,多食未必有利于身体健康。再如:不少国人钟情于“大桌用餐”,认为有气派,有气氛,有气势,其实,相对于分餐或自助式用餐,它更易造成浪费。

  大凡文明国度都有符合本国国情的粮食法,以监管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行为,如美国有《粮食仓储条例》,加拿大有《谷物法》、《小麦法》,澳大利亚早在1942年就制定了《粮食法》,为应对WTO,1995年又制定了《新粮食法》。反观我国,这方面的立法无疑是滞后了。进入新世纪后,全国两会就有人大代表连年提交粮食法立法建议的议案,直至2012年有关部门才姗姗来迟起草了《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但迄今仍未正式公布,去年全国两会上传出“将制定粮食法”的佳音,却无动静,今年两会仍有人大代表矢志不渝,提交有关议案。一个粮食生产、消费的大国,《粮食法》何时面世?世人翘首以待呵!

  当然,国人的“节粮”“惜粮”,除了致力于宣传教育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似题外话,需另文阐述,此不赘言。

来源:东方网

编辑:汤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