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省粮食局关于印发《湖南省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汤琴 2017-02-22 16:52:56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省粮食局关于印发

  《湖南省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

  通 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经报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湖南省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湖南省粮食局

  2017年2月10日

  湖南省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发改粮食〔2016〕2178号),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我省粮食行业发展极不平凡、成效显著的5年。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粮食人顽强拼搏,积极进取,面对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粮食销售难、企业盈利难、仓容不足难“三难”并存的严峻形势,沉着应对,粮食行业在逆境中奋进,弱势中向好,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五”夯实的工作基础。

  1、宏观调控能力持续增强。全省“一市一中心,一县一骨干,若干一线收纳库点”的粮食收储网络基本形成。中央、省、市、县四级储备并存,静态与动态结合的储备体系不断完善。应急指挥体系不断健全,全省应急加工指定企业422个,应急供应企业62个。市场价格监测预警能力提升,粮油供应充足,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2、产业发展成绩显著。全力实施粮油千亿产业工程。2015年全省实现粮油加工业总产值1254亿元,比2010年增加611.4亿元;大米、食用植物油、挂面产量分别达904.5万吨、159.4万吨、55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225.6万吨、56.1万吨、20万吨。截至“十二五”末,全省粮食行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116家,分别比2010年增加6家和35家;有中国驰名商标38个,比2010年增加30个;全省有16家企业跻身全国米、面、油、杂粮、食品行业企业50强。克明面业、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贵太太茶油成功上市,分别摘得中国股市挂面、杂粮、茶油第一股称号。

  3、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紧紧抓住“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和国家集中新建仓容的重要机遇,全面改善粮食仓储设施条件。积极推进“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全省筹措资金16.54亿元,完成一般维修仓容198万吨,大修仓容278万吨,功能提升仓容232万吨。加快仓库建设进度,“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完成新建、改扩建仓容365.8万吨,获得国家专项支持建仓项目资金3.38亿元,物流专项资金0.85亿元,政策性应急供应粮食仓储设施维修改造补助资金1.0257亿元。争取国家“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升级化竞争性补助资金2.58亿元,为我省粮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依法管粮能力不断提升。全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切实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全面推进依法管粮,积极组织开展全省粮食库存检查,严肃查处各类涉粮案件,粮食流通秩序不断优化,粮食市场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国家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达15个。依法管粮、依法治粮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监督检查制度化、常态化。

  5、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离,加快行业主管部门从管企业、管部门粮食向管行业、管社会粮食的转型。大规模“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取得实质进展,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湖南粮油名优特新产品展示展销推介会成为湖南粮食外销的大舞台。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用好用活“去产能、去库存、去杆杠、降成本、补短板”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二)“十三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湖南粮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1、有利条件。

  (1)领导高度重视,政策扶持有力。粮食安全是国家三大经济安全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国家多次启动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推进国家“粮安工程”建设规划,全面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不断巩固粮食主产省地位,积极担负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制定下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和《湖南省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为湖南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2)粮油精深加工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精深加工是粮食产业链最高层次、最增值的环节,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值与原值比已达3:1—5:1,而我省仅为1.5: 1。通过对粮油加工后的副产品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与综合利用,粮油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得到全面提升。

  (3)自然资源丰富,物质基础殷实。我省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在7000万亩左右,总产在600亿斤左右,平均商品率达45%。其中稻谷、油茶产量居全国第一,油菜籽产量居全国第二,有42个县被列为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湖南杂粮资源丰富,怀化、邵阳、张家界等地区杂粮开发潜力较大。

  (4)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市场前景看好。我国正在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购买能力不断提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消费结构将发生较大改变,产品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高端、优质粮油食品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粮食消费将逐步向优质化、功能化、营养化、精细化方向转变,需求朝更加安全卫生、营养保健和方便快捷方向发展,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不利因素。

  (1)粮食供求阶段性矛盾凸显。由于国内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高,粮食价格“天花板”与生产成本“地板”挤压抬升,国内与国际粮食价格倒挂,“稻强米弱”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虽然连年丰收、粮源充裕,但我省的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潜力还远未充分挖掘,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新要求。一些低端粮食品种销路不畅,库存积压,特别是稻谷和玉米的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有机、绿色、优质、安全的粮油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给粮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带来很大的压力。

  (2)粮食供求较长时期仍将处于紧平衡。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空心村和抛荒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闲置的现象依然存在,洪旱灾害仍然频繁,生态环境约束趋紧。随着国家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实施,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地区将列入连年休耕试点计划,粮食总产面临较大压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粮食增产空间有限。粮食消费继续呈增长趋势,过度依赖进口粮食调节供求平衡不可持续。

  (3)行业发展力量继续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行业人才和队伍萎缩,大多数专业技术人才走向社会。国内定向培养行业技术人才的院校极少,人才结构难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后,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虽然经过“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部分地区仓库设施仍然陈旧,仓容仍然不足,物流体系、质检体系、应急体系仍不完善。许多基层国有粮食企业仓库、厂房、设备均已老化,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4)粮食收储政策面临调整。受国内粮食生产结构影响,国家在降低玉米、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的同时,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收储制度等面临改革,粮食行业发展不确定因素加大。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受体制机制、银行贷款等因素影响,生存和发展压力更大。

  (5)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粮油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转型升级步伐不快,产品附加值低,粗加工产能过剩和深加工严重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品牌影响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快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快粮食流通产业战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为农增收、为民服务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发展为支撑,以法治建设为保障,推进安全粮食、法治粮食、创新粮食、智能粮食、效益粮食、优质粮食建设,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粮食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深化改革,确保安全。深化粮食流通各项改革,加快粮食产业与国民经济融合发展步伐,打造运行规范、稳健管用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构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体系。适应粮食流通发展新要求,整合粮食资源与政策优势,全面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准确把握粮食安全与粮食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市场调节的基本功能,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粮食收购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带动粮食行业发展。坚持粮食安全、依法管粮与产业发展并重的思路,充分利用增量与存量的有机结合,实现宏观调控与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的目标。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抓好粮油“千亿产业”工程建设,实现产值、产能、效益三量齐升的基本目标。

  3、市场导向,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促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业态创新,夯实粮食企业发展基础,培育粮食经济发展动能。加快改革进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4、政策引导,注重实效。全面把握粮食生产、流通发展规律,科学理清“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发展脉络,研究与省情、粮情相适应的政策和措施,着力化解粮食收储难、产业转型升级难的矛盾。在全面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有序流动的基础上,助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三、主要目标及发展路径

  (一)主要目标。

  1、安全粮食。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要求,实现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收储和储备体系不断完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达到安全水平,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应急指挥体系不断健全,市场监测预警能力全面提升,粮油市场供需保持基本平衡,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2、法治粮食。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全面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坚持依法管粮,全面履行抓收购、保供应、稳市场、强产业等行业职能,不断强化粮食流通管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粮食行业有法可依、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粮食行政管理人员依法履职、粮食市场主体依法经营的良好局面。

  3、创新粮食。不断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服务粮食企业创新发展。要积极鼓励粮食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新活力,做大做强做优粮食产业。引导粮食企业从简单追求仓容规模和产能向保障粮食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发展方式上突出创新发展,重点推进管理方式、业态模式、产业构成和发展动能的创新,积极培育粮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省内涉粮院校和科研质检机构为依托,加快粮食科研平台建设。

  4、智能粮食。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成以智能粮库为基础,以粮食加工企业信息化升级工程、粮食应急配送网络工程、粮食电子商务工程为依托,以省市县粮食监管信息平台为纽带,建设覆盖全省、功能齐全、信息共享、多级联动、互联互通的现代智能粮食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粮食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粮食行政监管信息化能力。

  5、效益粮食。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对经济总值的贡献水平,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特色企业集中,全省培育100家左右承担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服务三农、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培育100家左右代表行业水平,产值、产能、盈利能力、发展潜力居前的新型特色粮油产业标杆企业。到“十三五”末,全省粮油加工业及物流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

  6、优质粮食。粮食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基本实现粮食质量可查、来源可溯、流向可控的全过程质量保障。优质粮油产品占有率逐年增长,全面推广绿色生态储粮新技术,控制有害物质污染,推进绿色低温储粮变革。认真贯彻国家新的粮油标准,积极倡导粮油适度加工,推动企业采用节粮节能、绿色低碳的生产经营方式,降低产品营养消耗,保全粮油制品营养,提升粮油产品质量,着力打造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优质粮油品牌,不断增强湘字号粮油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发展路径。

  1、完善粮食收储体系,全面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坚持粮食总量和结构平衡、粮食市场相对稳定,健全完善“一市一中心,一县一骨干,若干一线收纳库点”的粮食收储网络,构建以粮食安全为主体,精准有效、调控有力的现代粮食收储体系、市场预警体系和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静态和动态结合、原粮和成品粮共存的粮食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粮食政策性收储效能,支持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在湘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性粮油购销调存任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三农”工作。

  2、强化依法管粮,营造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以法制建设为引领,强化监管意识,提高政府监管粮食的能力。严格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全面推进依法管粮。严格执行涉粮法律法规,强化市场调控、行业建设、储备管理、应急保障、质量监管等主体责任,及时组织开展粮食库存检查和政策性粮食收购、销售及出库的监督检查,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和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涉粮案件,提高粮食监管执法能力,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健全粮食产地准出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构建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管。

  3、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夯实粮食流通与发展基础。合理增加粮油仓储设施容量,适当建设与发展社会粮油仓储设施,满足农民售粮所需。加快推进粮食产后服务工程建设,全面推广储粮新技术应用,重视粮食烘干和清杂设备、成品粮库、准低温粮库的布局和建设,提升粮食仓储设施功能层次。推进覆盖全行业地方国有粮库的信息化建设,建设实用、好用、管用的现代智能粮库,全面提升粮库仓储管理智能化水平。通过智能粮库系统和粮食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粮食进出可知、粮情感知可调、粮源粮质可溯、资金流向可查、库区安全可控、经营管理可循,提高粮库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应用程度。推进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全面推广大宗原粮“四散”运输,完善粮食物流标准体系,加快促进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严格执行国有粮油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办法,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仓储物流设施在粮食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保证粮油仓储能力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要。

  4、优化新供给,推动粮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加快粮食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运用资金、项目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提升粮食经济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重视品牌价值,积极培育形成粮食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全产业链模式,实现加工规模化,粮源基地化、服务多样化。加快粮油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粮油加工业数量、质量与效益并重,产品开发向精深加工循环利用转型,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明显的粮食产业集群,构筑米、面、油、杂粮、粮机五大产业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的态势。

  5、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依靠优势企业引领,借助名牌产品带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结合湖南“一带一部”定位,积极实施东进西拓战略。继续巩固广东、福建、广西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上海、云南、贵州市场,全面拓展粮食外销渠道,扩大稻米外销总量规模,增加湖南粮食出口数量与效益,实现粮食资源与粮食经济的有效结合。支持有条件的粮食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金融贸易,参股入股国际粮企,提升行业市场竞争力。适应市场多元发展需要,搞好粮食品种余缺调剂,引进玉米、小麦、大豆等品种,实现粮食品种优化和互补,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6、推进科技兴粮战略,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现代粮食收储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和粮油精深加工、主食产业化、副产品综合转化利用研发,提高粮食科技水平,提升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发挥涉粮高校、科研院所、粮油科技创新平台的人才、技术和创新优势,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好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激发全行业科技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培育发展粮食科技创新型实体,鼓励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工程化研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四、全面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1、优化粮食收储体系。

  (1)强化政府主体责任。适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强化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

  (2)进一步健全粮食收储网络。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以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各直属库和地方各级国有粮食储备库、收纳库为基础,以民营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为补充,合理、科学、有序布局粮食收储库点,全面掌控粮源,不断满足种粮农民及其经纪人送粮所需。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鼓励外省销区粮食企业在湘投资建设粮源基地和仓储物流设施,建立异地储备。

  (3)积极探索“四专一封闭”粮食收储政策。在当地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区探索和推广“专企收购、专仓储存、专项补贴、专用处置、封闭运行”全程监管模式下的“四专一封闭”粮食收储政策。加大重金属超标治理管控力度,逐步建立粮食标识制度和追溯机制,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

  2、夯实地方粮食储备体系。

  (1)创新地方粮食储备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分梯级粮食储备新机制。通过运用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手段,建立地方政府掌控的社会粮食周转储备。鼓励和规范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地方粮食储备相关工作。

  (2)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合理确定静态、动态储备的比例,降低储存成本费用,优化储备布局与品种结构,建立以稻谷储备为主,保持适当比例小麦、玉米储备和食用油储备。

  (3)完善地方粮食储备轮换经营机制。各级粮食、财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储备企业轮换粮食进入国家粮食批发市场竞价交易,认真完成下达的储备粮油轮换计划。

  (4)建立部门联动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建立粮食、财政、农业发展银行、中储粮等部门联动的储备粮管理体制,积极指导承储企业认真执行储备粮各项政策制度,监督承储企业收好粮、储好粮,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存储安全、管理规范。

  3、提升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1)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省市县粮食应急预案,建立应急供应网点企业、应急加工企业、应急配送企业名单,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建立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违约处罚机制,形成运转高效、调控有力的粮食应急行政指挥体系和保障体系。

  (2)建立地方成品粮储备。依托粮食批发市场、龙头加工企业、粮食储备库等,在省会城市、市州中心城区科学规划建设一批成品粮应急储备设施,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的成品粮储备达到10—15天市场供应量。

  (3)加强粮食价格监测。及时掌握全省粮食价格、数量、质量等情况变化,强化对重点粮食生产企业、收储企业、加工销售企业、零售企业、交易市场及重点地区的监测,建立覆盖全省的粮食价格测报体系和粮食安全预警体系。

  (4)加强粮食统计工作和宏观调查分析。健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调查统计体系,完善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制度、粮食和植物油产需平衡调查制度,会同海关部门开展进口粮食调查。综合分析粮食产量调查、社会粮食产需平衡调查和省内进口粮食数据信息,有效监测全省口粮安全状况。

  (二)加强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及提质改造。

  1、加快粮食仓储体系建设。

  (1)加快仓储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不断优化仓储设施布局,构建设施现代化、储粮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现代粮食仓储设施体系。通过维修改造、新建等途径,新增和提升仓容300万吨,到2020年,全省有效仓容达到2350万吨。每个县市区至少要有1家国有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

  (2)全面建设智能粮库系统。紧密围绕粮库核心业务,加快建设融合业务管理、出入库作业、智能仓储、远程监管、安防监控、办公自动化、财税管理于一体的粮食仓储信息化平台,提升仓储装备智能化水平和粮食收储信息化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粮库经营管理粗放、信息流转不畅、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实现粮库各项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可视化和智能化,为常态化在线监管提供保障。

  (3)积极推进粮食产后服务工程。重点推进产后粮食烘干、农户科学储粮、粮油产品健康消费等粮食产后服务工程。对接大农户或集约化的农户储粮需要,引导和鼓励国有大中型粮食收储企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种粮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加快烘干设施建设步伐,新建和改造一批粮食烘干设施。加快粮油产品健康消费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网络宣传平台、供应链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科学消费粮油产品的专业知识和便捷的产品供应方式。

  2、全面打通粮食物流通道。

  (1)构建湖南粮食物流网络体系。以湖南金霞粮食物流园为中心,以岳阳、衡阳、郴州、永州、常德、益阳、怀化多个区域性物流园为节点,以县级骨干粮库为补充,构建湖南粮食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中储粮、中粮等央企物流网络,鼓励国有、民营、外资等不同市场主体资本的融合,实现粮食物流网络的合理对接和优势互补,形成物流大网络格局。

  (2)全面推进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建设。结合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湖南“一带一部”政策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江湖联运、铁水联运多种无缝链接的综合物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大粮食、大市场、大物流,重点打造好长沙、岳阳、衡阳、郴州等主要粮食物流节点建设。

  (3)加快粮食物流与信息化融合。推动重点粮食物流企业、区域性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的信息共享,促进粮食物流和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提高粮食物流运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4)积极培育粮食物流企业。建立重点粮食物流企业培育发展机制,结合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加盟,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企业集团化经营运作,实现物流行业优化整合。借助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粮食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

  (5)推广大宗原粮“四散”(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流通技术及设备。重点推广散粮运输技术和设备,支持“北粮南运”散装火车入湘,加快发展散粮汽车运输,逐步建立沿海地区与我省内河的散粮中转运输系统,发展内河散粮船舶运输,推动散粮集装箱的公铁联运发展,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三)全力推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1、实施粮油产业发展158工程。挖掘优质资源,培育优势特色企业。鼓励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利用资源、资金、产业链优势,创新经营模式,瞄准市场,引领消费,在技术装备改造、产业带动扩展、产品供给升级、经营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省重点培育100家左右特色粮油加工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培育企业集团。以资本、技术、资源为纽带,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置换、联盟等方式,整合各类优势资源,重点培育5家左右资本雄厚、竞争实力强、发展后劲足、在全国有影响力、产值超过50亿元的标志性大型米、面、油、食品粮油企业集团。集合区位优势,鼓励粮油产业园区发展。整合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以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主食产业化为支撑,配套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全省重点培育8个左右产值过20亿元的粮油产业园区。

  2、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持粮油深加工及副产品循环利用。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在做好做强做实米、面、油主业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引导粮油精深加工向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环保资源等领域发展,使深加工和副产品循环利用成为我省粮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3、提高稻米资源利用水平,全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工程。全面开发大米食品,推进以大米为主、面粉、杂粮等为补充的食品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发营养专用、多元便捷、安全保健的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保鲜食品。打造放心米粉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市场运作、规范经营的原则,在市州中心城区选择1—2家企业试点,引导企业米粉生产规模化,力推早餐放心米粉工程。巩固已具规模的城市米粉企业的诚信效应,适度推广营养较为丰富的糙米粉。

  4、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支持食用油产业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湖南茶油资源和品质优势,优化茶油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步伐,打造高品质茶油。加强茶油产品宣传推介,积极引导大众健康消费,全面推进油脂消费从生产引导向消费引导转变。积极拓展菜油传统消费市场,适应民众传统消费需求,依靠加工升级与品牌带动,做大做强油菜籽加工产业,扩大消费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

  5、利用旱地资源,大力发展杂粮等特色加工。重点支持湘西、湘南、湘北等杂粮主产地区开发以红薯、荞麦、绿豆、红豆、高粱、葛根、鲜食玉米等杂粮为原料的特色粮油食品。加大杂粮特色企业的试点帮扶,支持杂粮生产企业利用现代加工高新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对杂粮进行深度开发,不断丰富杂粮产品,全面提高杂粮产品附加值,打造杂粮特色产业。

  6、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大粮油产品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品牌价值,拓展粮油消费市场。重点扶持有实力、有潜力的品牌企业,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和各种展示展销会,大力宣传湖南粮油品牌,不断提高湖南粮油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积极拓展品牌价值,用好用活品牌无形资产价值,通过合作经营、品牌联盟等形式推广品牌产品,提高市场份额,实现品牌增值,引导企业从生产产品向输出品牌提升。加强市场推介,充分利用广交会、沪洽会等省外宣传推介平台,积极拓展上海、广东、福建、云南等市场,加大优质湘米市场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湘米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7、延伸产业链,支持粮油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及土地流转等多种模式,建立优质、绿色、有机原料基地,全面介入粮油生产前端环节,构建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实施“互联网+”产业工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粮油加工业的结合。

  (四)依法推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1、加强监督检查体系建设。按照政企分开、独立监管原则,巩固和加强监督检查机制,实现监督检查全覆盖。充实监督检查队伍,落实监管经费,配备执法工具,把监督检查体系建设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2、开展各项粮食流通的监督检查。依据法律法规,着力抓好粮食收购活动检查、粮食库存监管、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执行检查和社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涉粮案件,维护市场秩序,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提升监管能力和手段。加强粮油库存检查专业人才库的动态管理。加快粮食行业“双随机”抽查企业和检查人员名录库建设,做好监督检查体系、粮油库存检查、涉粮案件查处和粮食经营者诚信档案等监督检查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建立涉粮案件查处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执行粮食流通涉嫌违纪违法案件移送纪检和司法机关的制度,建立粮食经营者守法诚信评价制度,实现粮食经营者执法档案“一户一档”全覆盖,全面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日志制度。

  4、加强层级监督、外部监督和部门协调。加强层级监督和外部监督,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监督体系,切实规范执法程序和行为,做到公正、廉洁执法。加强与工商、食品药品监管、质监等部门和毗邻地区粮食监督检查的协调和协作,强化信息资源共享,开展联动协查,提高监管效能。

  (五)加快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

  1、构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为依托,建立省市县三级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体系。重点加强粮食标准的宣传、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实施、粮食收储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等。

  2、加强检验监测能力建设。在全省“1+14”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粮食质监能力建设。加强检验监测人才队伍建设,严格人员准入标准,加快重点人才引进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指标检测领域技术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检验人员队伍素质和检测能力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实现15家国家授牌粮油质监机构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人才比例占机构人员总数90%以上。

  3、建立粮食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开展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收获粮食质量安全卫生调查和品质测报、粮食出入库卫生监测及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抽查检验,全面实现政策性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全覆盖。

  4、加快粮食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开展粮食收购、储藏、加工、运输等环节的质量与安全检测、监管与控制技术研究,提高粮食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开发能力,推动粮食从田间到餐桌质量追溯技术研究,加大智能化粮情监测方法和快检设备开发,加快粮情监测预警技术的推广和示范。

  5、加快粮食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建设。落实粮食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加快粮食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建设。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配强质量管理人员,配齐质量检验设备,健全完善质量管理机构;提升粮食收储快速检验能力,把紧粮食入库关。

  (六)不断增强粮食科技创新能力。

  1、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注重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立足行业急需解决的瓶颈制约问题,加快实施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等一批重大粮食科技项目和工程。加快在科学储粮、节粮减损、现代物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精深加工、健康消费、智慧粮食等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新装备方面取得突破,明显提升粮食公共科技供给,推进粮食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2、加快科技创新工程研发步伐。加强不同区域和品种粮食储藏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延长粮食储存期保质综合技术研究,研发现代粮食物流关键技术,形成保障储粮安全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开展常规稻谷、优质稻、成品粮理化特点和储藏特性及应用技术研究,加快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技术在粮食储藏、加工等领域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高能效、低能耗的制冷、烘干、加工等设备,改造提升粮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加强粮库粮情监测预测、储粮风险预警及安全隐患处置等技术研发。

  3、开展精深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开展粮食功能性成分的营养与安全性评价体系研究。加快对稻米、油菜籽和油茶籽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实现副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开展糙米、全麦粉、杂粮等全谷物加工新技术与新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全谷物食用品质改良、活性物评价与保持技术研发,全谷物主食品及方便食品的创制,粮食食品营养健康作用评价及其机理研究。加强稻壳、秸秆及粮食副产物高效转化利用新技术研发等。

  4、加快生物技术应用。开展主要储粮害虫种群动态与危害阈值研究,进行害虫抗性治理研究。加快生物储粮防护剂开发,实现有害生物绿色生态防控,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广粮食仓储及物流新技术。推广低温及准低温储粮技术,平房仓负压横向通风粮食储藏成套新技术,氮气气调储粮关键技术,大农户储粮新设备,连续干燥远程智能测控系统,粮食“四散化”技术,固定式散粮集装箱装箱平台,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技术等。

  (七)加快实施人才兴粮战略。

  1、加快复合型党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完善粮食系统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开展党政领导粮食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依法管粮水平。采取到党校、行政学院、有关涉粮高校及行业培训基地轮训学习、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多种方式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不断提高全省粮食行业党政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2、突出创新型企业经营人才的培养。依托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人才培训。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粮食经济科技学会在人才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经营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建立人才发展基金;抓好资本运作、粮食物流、粮油期货、信息管理等人才的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行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5000人。

  3、注重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据产业转型、结构升级的市场导向,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能高超、知识型人才队伍。以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和省粮油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为龙头,依托湖南粮食集团、天下洞庭粮油实业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粮食骨干企业,建设粮食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行业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000人,使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

  4、重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以粮食企业为主体、涉粮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院校支持相结合的粮食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推进粮食购销、粮食物流、粮油加工、粮油质检、粮油保管、市场交易、电子商务、食品安全、粮食财务等领域人才培养,突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行业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8000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2︰3︰5。

  5、加大粮食人才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行业高校、院所协作机制,拓展行业人才培养渠道。加快筹建湖南粮油食品工程技师学院,使其成为湖南粮油食品产业与技能人才培训的开发基地、湖南粮油食品研发与加工制作的创业服务基地、湖湘特色粮油食品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传播基地。

  五、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要求,加强对粮食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责任,建立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地方保障区域粮食市场供应和稳定价格的责任,落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机制,加强粮食应急加工、供应体系和网络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将粮食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分工,细化落实任务指标,建立在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要从实际出发,围绕粮食生产、收购、储备、供应及应急管理等环节,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形成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体系。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市州、县市区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把粮食流通领域投入列入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要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融合行业发展资源,切实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粮食收储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夯实粮食行业发展基础,加快粮食全产业链建设,实现“产、购、储、加、销”等环节健康发展。在国家专项扶持粮食仓储、物流和智能化升级改造资金的基础上,市、县级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全面落实粮食储备费用,确保本地区粮食储备计划全面落实,粮油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要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降低粮食流通领域民间资本投资门槛,鼓励和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流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入,降低粮油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

  (三)创新体制机制。根据湖南粮食工作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工作思路,落实工作措施。坚持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方向,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粮源优势的基础上,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市场,有效利用省外和国外资源,为保障粮食安全服务。制定和完善促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解决国有粮食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的资金缺口。完善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体系,落实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职责。创新粮食产销协作机制,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交流。引导和鼓励大型粮食集团以资本、技术、资源为纽带,打破行业、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置换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实现粮食行业多元化发展。

  (四)加快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粮食安全法制建设,加强行业安全法律知识、社会信用基础知识、质量管理知识以及粮油质量标准的宣传引导,建立粮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制度规范、管理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粮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行业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切实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企业生存发展环境。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汤琴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s.rednet.cn/content/2017/02/22/7704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