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30年育种,他为杂交水稻厚植“中国芯”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和平 编辑:李偲 2018-05-08 11:10:13
时刻新闻
—分享—

首席科学家邓启云(左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长沙晚报记者 周和平 摄

  长沙晚报记者 周和平

  让超级稻(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连片攻关不断自我超越,实现18吨/公顷目标;培育出耐盐碱高产海水稻良种,推广1亿亩高产海水稻。近日,88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在海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了自己到2020年的两个“限期”梦想。“18吨/公顷,我们已有技术路线。”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当即给媒体“交底”。

  师从袁隆平,业从袁隆平,从田埂上到实验室,邓启云跟随袁隆平一路走了30多年。“杂交水稻有我们自己的‘中国芯’!”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身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的邓启云如是说。

  “找谁呢,我看邓启云就行”

  邓启云是浏阳人。1983年,21岁的邓启云从湖南农学院(现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安江农校(现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教书,安江农校正是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发源地。

  “去单位之前,湖南农学院彭教授告诉我,安江农校有个袁隆平很了不起,去了要好好跟他学。”邓启云说,他对安江农校充满了好感。

  1988年,邓启云联系了袁隆平所在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我当时万万没想到,袁老师听说我要来,立马就派人调了我的档案。”邓启云回忆。很快,邓启云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一头扎入杂交水稻研究。

  1989年,两系杂交水稻稻种出了“大事”。制种过程中,作为母本的稻株雄蕊必须不育,才能接受父本的花粉杂交制种。然而,那一年盛夏异常的低温导致两系不育系都出现了可育而自花授粉的现象,制种失败。

  在冷静分析中,袁隆平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开年终总结会的那天,袁隆平在讲台上说:“光温敏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是‘863’计划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找一个专人来研究这个问题。找谁呢,我看邓启云就行。”就这样,邓启云开始直接在袁隆平的指导下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研究。

  随即,袁隆平把全国不育系的材料全部找来让邓启云研究。1992年和1994年,邓启云发了多篇光温敏不育系研究的文章,并于1996年首次提出光温敏不育系的安全起点(临界)温度是23.5℃,这些研究成果为两系法技术的成功与推广夯实了基础。

  “‘邓八克’,快给我煮点饭”

  1997年,邓启云考上了袁隆平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期间,我本来想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邓启云说,那年10月,袁院士在南京参观两个高产两系杂交水稻品种时,突然来了灵感,建议他改做“超级稻理想株型研究”课题。邓启云接受了这一建议,全身心投入新的课题研究。

  “2002年,四川有水稻专家提出培育每穗5克重的重穗型超级稻种。在北京,袁老师推介了我们每穗已达8克重的稻种。从那时起,他就亲切地称我为‘邓八克’。”邓启云记忆犹新。

  邓启云主持选育亩产突破800公斤的超级稻“Y两优1号”很快诞生,且于2006年通过湖南省审、2008年通过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国审、2013年通过长江上游国审。这个品种高产且拥有较好的米质,一改人们“杂交水稻不好吃”的认知。

  “‘Y两优1号’面世后,只要有客人来了,袁院士就打电话给我‘邓八克,你在哪里?快来给我煮点饭’。”邓启云毫无怨言且乐在其中,他知道老师的真实用意:必须在高产的前提下追求优质。

  说到“Y两优1号”,邓启云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2005年,我碰到一个老人带着孙子在田里割稻子,割的品种是‘Y两优1号’。我上前问老人,这个品种好不好。他说,好是好,就是划不来。因为这个米煮成饭后,他一餐至少要多吃两碗饭。这个米真的很好吃。”

  “做强民族种业,拓展全球市场”

  “Y两优1号”的成功给了邓启云极大鼓舞。此后,“Y两优2号”“Y两优900”分别以率先实现中国超级稻第3期、第4期育种目标的姿态问世。其中,“Y两优2号”突破亩产926.6公斤,“Y两优900”突破亩产1026.7公斤,还分别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年度、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012年,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政策鼓励下,加上自己对科研成果转化加速的期待,邓启云创立了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了超级稻的商业化育种之路。

  “我们团队在种业技术的全产业链开展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全面提质增效。”邓启云说,他所在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突破性骨干亲本创制、广适型主导品种选育、节氮高效与绿色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五项标志性创新成果。

  未来,他将把更多的精力倾注于超级稻的研发。“让水稻种业走向世界,这是我应该做到的事!”邓启云说。

  记者手记

  高调的门,低调的人

  走进位于浏阳市永安镇的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记者发现大门口的石壁上,“发展杂交水稻、做强民族种业,拓展全球市场、造福世界人民”的字样非常醒目。邓启云说,前、后两句出自袁院士,中间两句是他加进去的。

  与公司大门的“高调”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邓启云衣着朴素,话语低调谦虚。面对“科学家”的称呼,他说自己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因为“科学家”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称谓,只有像袁隆平院士这样创立了自己独立理论体系的人才称得上。“你可以称我为育种专家。我在育种方面做了几十年,也算是业务娴熟。”他笑着说。谈及杂交水稻的“民族种业梦”,邓启云的话语充满了紧迫感。他说,杂交水稻的世界格局正在悄然改变,厚植稻种的“中国芯”时不我待。6年前,他毅然放弃安稳舒坦的日子,“下海”创建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投身中国种业科技改革大潮,就有了他刻在大门口的“袁创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