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尚强民:我国粮食阶段性过剩“难掩”长期供给偏紧局面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 编辑:李偲 2018-03-09 11:06:01
时刻新闻
—分享—

  笔者日前在与南京财经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交流时,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国内粮食供给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现象,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供给是偏紧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不少人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的两个供给内含并不一致,前一个供给显然包括进口,包括进口在内的供给目前宽松,国内市场上主要的粮食品种出现了阶段性过剩;后一个供给显然不包括进口,是强调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强调由于国内粮食生产资源不足,依靠国内资源满足国内需求,粮食供给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

  如果使用一致的概念,不考虑进口因素,当前国内粮食的供给也是偏紧的;或者说,如果考虑进口因素,未来国内粮食供给状况会受到来自国际市场更多的影响,在开放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内供求,也要关注全球粮食供求变化,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

  阶段性供给过剩显然包括进口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供求平衡分析法在国内粮食市场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是最早提出并坚持按月发布国内粮食供需状况报告的信息机构。开展粮食供求平衡分析,需要使用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供给和需求。就供给而言,供给=产量+进口量+期初库存。由于国内库存数据不公开的原因,我们在分析当年供给时,使用了当年新增供给的概念,即:当年产量+当年进口量。

  前边提到的当前粮食供给出现了阶段性过剩,显然是使用包括进口数量的供给概念。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粮食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粮食进口数量对粮食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

  据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13063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再创纪录,达到9554万吨,较上年大幅增加1160万吨;小麦进口430万吨,同比增长27.3%;稻谷进口399.3万吨,同比增长13%;玉米进口283万吨,同比下降10.77%;大麦进口达到886万吨,同比增长77.1%;高粱进口506万吨,居世界第一。在国内粮食进口数量第四次超过1亿吨的同时,油脂油料进口量也很大,2017年我国进口植物油577万吨,进口菜籽474.7万吨。

  大量进口大豆使粮食供给宽松

  当前国内谷物市场过剩矛盾变得比较突出,玉米库存压力非常之大,稻谷库存也很大,小麦库存也不少。这种状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粮油商品的进口数量巨大有关。从消费角度来看,如果不大量进口大豆,不进口国内短缺的植物油脂油料,可以肯定,国内小麦和稻谷供给形势会与现在完全不一样。

  大量进口大豆,增加了蛋白粕供应,养殖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得消耗同样多的玉米,可以生产出数量更多的肉禽蛋。人们吃的肉多了,消费的油多了,肚子里有了油水,人均口粮消费量一定会下降。

  从生产角度看,国内不断增长的消费所需的全部大豆和油料,需要占用更多的耕地,而我国耕地数量有限,大豆种多了,玉米、小麦、稻谷的种植面积就会减少,一升一降,供给格局必然会改变。准确地说,如果扣除进口,当前我国的粮食供给也是偏紧的,不进口1.3亿吨的粮食,谷物过剩现象就会消失。

  正是由于大豆和其他油脂油料的大量进口,改善了国内的蛋白粕和植物油供应,国内的粮食供给转向宽松。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内谷物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刺激了谷物及谷物粉的进口,直接加剧了国内谷物市场过剩的矛盾。

  我国粮油生产总能力依然有限

  之所以要抠一句话中前后两个供给的概念,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出现阶段性过剩现象,并不是我国的粮油生产总能力大大超越国内粮食消费能力的结果,而是因为粮食大量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粮油商品的供求关系。国内市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在看到过剩的同时,一定要看到不足的一面。

  我们在粮食问题上没有骄傲的资本。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生产粮食的自然资源并不充裕。就国内的资源禀赋而言,相对于人们不断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而言,粮食供给偏紧应是共识。因此,必须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只有如此,才能端牢中国人的饭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强调粮食供给偏紧,目的是使国人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基本国情,树立忧患意识,同时也强调,粮食安全的视野需要拓宽,要以全球化的眼光,认清开展粮食国际贸易活动对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为了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需要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大豆为例,国内快速增长的蛋白粕需求和食用植物油需求,刺激大豆进口量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9554万吨,较上年增加1160万吨。

  有权威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算了一笔账,国内大豆单产自1994年超过200斤/亩之后,仅在2003年超过250斤/亩,其他年份都在250斤/亩以下。以250斤的单产计算,一吨大豆需要8亩耕地,生产2017年进口的9554万吨大豆,需要使用7.6亿亩耕地。全国耕地数量只有20亿亩多一点,拿出38%的耕地种植大豆,小麦、稻谷和玉米种哪儿去?现实情况是,国内无法拿出更多的耕地来生产能够满足消费需求的大豆,需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保证国内大豆供给。从粮食供给总体状况看,我国的谷物目前具备自给能力,但油脂油料自给能力不强,为满足国内需求,需要大量进口。油用大豆依靠国际市场,从南美和北美购进,食用大豆立足国内自给,坚持国内大豆生产非转基因方针,提高国产大豆市场竞争能力。

  利用国内外市场平衡粮食供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粮食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国内需求增长拉动的结果,消费数量不断增加,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内粮食生产效率明显低于粮油出口国,国内粮油商品在与进口商品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进口数量增加。

  坚持开放战略,参与经济全球化,粮食上不能关门;为满足国内需要,粮食之门也不能关上。在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在目前的供求情况下,国内粮食产业受到来自国外的巨大冲击,为了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我们要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2012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下行,而国内粮食价格受政策支撑保持平稳,新一轮内外粮食价差拉大,在国内粮食生产受价格刺激增长的同时,进口压力持续存在,实施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节本增效,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促进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

  参与全球粮食贸易,利用“两个市场”和“两个资源”,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要,就要提高对国际粮食市场的认识能力,掌握全球粮食生产、消费及贸易的变化,建立有效的全球粮食市场监测及预测体系。

  就对认识全球粮油市场的能力而言,我们的认识能力落后于贸易活动,尽管我国粮食进口量已经连续4年超过1亿吨。近年国内各类主体积极开展全球粮食市场行情分析及预测工作,不过这种分析基本上还是以美国农业部按月公布的数据为基础。

  更显不足的是,尽管国内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不断提高,但国内对全球粮食供求的长期战略性研究基本没有开展。粮食供求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的缺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嘉宾简介 尚强民:原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粮食市场研究与分析工作,对我国的粮食问题与粮食市场有着深入的研究,为国内著名粮油市场专家,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