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年中国粮食市场综述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 编辑:李偲 2018-02-27 10:11:55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供给充裕,粮食市场运行平稳,为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并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实现连续14年较快增长,增幅连续第八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比上年缩小0.01,农民生活继续改善。

  2017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长0.3%。其中,夏粮产量14031万吨,增长0.8%;早稻产量3174万吨,下降3.2%;秋粮产量44585万吨,增长0.4%。2017年全国粮食产量同比小幅增加,是2004年以来的增产周期中的次高水平,也是连续第五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2017年粮食增产主要依靠单产的提升,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506公斤/公顷,比2016年增加54公斤/公顷,增长1.0%。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075公斤/公顷,比2016年增加85公斤/公顷,增长1.4%。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

  2017年是我国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第二年,这一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但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面对国内粮食品种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国家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7年中央继续出台第14个涉农一号文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粮食价格补贴政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明显,“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继续减少,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范围扩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再现成效。

  总体来看,2017年粮食补贴政策调整坚持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一方面,完善生产者补贴制度,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实施和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同时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中央财政统一玉米和大豆的价格补贴政策,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合理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生产,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全面调降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平衡水稻与其他品种之间的收益水平,防止出现大面积“旱改水”,即盲目扩大水稻种植的现象发生。

  2017年,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2220千公顷,比2016年减少815千公顷,下降0.7%。其中,谷物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两年下降,谷物播种面积9293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64千公顷,下降1.6%;谷物产量56455万吨,比上年减少83万吨,减少0.1%。

  以玉米为代表的谷物种植面积继续减少,而豆类、薯类等品种种植面积相应增加。2017年玉米产量21590万吨,同比下降1.7%;稻谷20855万吨,增长0.7%;小麦12975万吨,增长0.7%;豆类产量1915万吨,增长10.8%,其中大豆1455万吨,增长12.4%;薯类3420万吨,增长1.9%。

  粮食市场活跃度趋升去库存效果良好

  2017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4年丰收,国内粮食供需总体平衡有余,库存充裕,但不同品种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替出现。玉米市场化改革进入第二年,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粮食去库存进度超预期,但粮食市场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并存的“三高”现象仍未彻底改变,小麦、稻谷库存仍处于上升趋势。

  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2017年各类粮食企业共收购小麦、玉米、粳稻、中晚籼稻、早籼稻、大豆及油菜籽21396万吨,同比增加5.5%。分品种来看,除小麦收购量略有下降外,其他品种收购量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加,显示市场收购主体积极性较高,下游需求较为旺盛。

  玉米市场化改革进入第二年,国家出台多项举措刺激玉米消费,玉米价格回暖,2017年玉米收购量出现明显增加,同比增幅达15.87%;由于最低收购价收购数量同比明显增加,粳稻、中晚籼稻、早籼稻三大品种的市场收购量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加;由于小麦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较高,市场化收购较为活跃,托市开始后小麦价格迅速上涨,导致小麦收购量同比减少。

  由于2017年国内大豆产量同比大幅增加,供应压力下,国产大豆价格疲软,国内油粕价格坚挺,油厂压榨国产大豆收益理想,油厂积极入市收购,贸易商补充库存,市场购销心态转好,导致大豆收购量同比大幅增加;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油菜籽收购数量止跌回升,2017年收购量同比增幅达7.76%。

  粮油去库存全面提速,玉米去库存效果超预期。2017年国家加大了政策性粮油竞价销售的投放量,以不打压市场的原则来确定销售价格,并合理把握销售时机与节奏,保障了粮油市场的正常供应,促进了产销区市场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运行。

  中华粮网数据显示,2017年累计销售成交政策性粮油7985万吨,同比增长121%。分品种看,小麦成交1066万吨,同比增长152%;稻谷成交1063万吨,增长197%;玉米成交5746万吨,增长131%;大豆成交22万吨,下降60%;菜籽油成交89万吨,下降55%。

  国内CPI涨势温和粮价涨幅同比略升

  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6%,涨幅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延续了2012年以来涨幅低于3%的态势,属温和上涨。

  食品价格下降是CPI涨幅回落的主因。2017年食品价格下降1.4%,是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影响CPI下降约0.29个百分点。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5%,猪肉价格下降8.8%,鲜菜价格下降8.1%。

  2017年粮食价格涨幅较2016年小幅回升,但与2010~2011年两位数的涨幅相比,2012~2017年粮食价格涨幅均在5%以内,其中2016~2017年粮食价格涨幅均小于2%。

  从2017年粮食价格指数的月度走势来看,基本维持在1.2%~1.7%的窄幅区间震荡,全年走势呈现头尾低、中间高的格局。在分类指数中,粮价波动较小,粮食价格在CPI中依然起着“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2017年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主要粮食品种的年度个体价格指数走势分化,除白小麦和早籼米、晚籼米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外,其他粮食品种价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黄玉米价格跌幅居前,粳米和大豆价格微幅下跌。

  受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的影响,2017年国内玉米价格继续下跌,但跌幅较前两年已经明显收窄;受面积和单产同比大幅增加的影响,2017年国内大豆产量同比增幅明显,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为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大豆价格由市场决定,供应大幅增加导致国内大豆价格指数承压下跌。

  2017年小麦、晚籼米、早籼米和粳米价格指数继续受到最低收购价底价的有力支撑。受供需偏紧和政策收储量维持高位的综合影响,2017年小麦价格涨幅居首;国内大米市场表现坚挺,价格走势分化,涨跌幅度均不大,早籼米、晚籼米价格小幅上涨,而粳米价格小幅下跌。

  谷物进口数量仍高油料进口继续猛增

  2017年,我国粮油进口全面增加。海关数据显示,全年谷物和谷物粉累计进口2559万吨,较2016年增长16.4%,谷物进口量仍是仅次于2015年的第二高位;全年大豆进口量达到9554万吨,同比增长13.9%,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食用油进口量为580万吨,同比提高4.4%。

  谷物进口量同比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玉米价格触底回升,国内外玉米及其替代品价差扩大,导致大麦进口同比进口猛增。2017年饲用谷物品种中,大麦进口量同比增长77.1%,玉米和高粱分别下降10.8%和23.9%;而小麦进口量同比增长27.3%,稻米增长13%。

  口粮品种内外价差有所缩小,但贸易商进口利润空间仍较大,使得小麦和稻米的进口量持续增加。大豆进口再创新高,且进口增幅升至10%以上的高位区间。

  2017年,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进口量同比均出现增加,其中豆油进口量同比增长16.6%,菜籽油同比增长8.2%,棕榈油增长13.4%。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及粮食收储政策的不断调整,未来我国粮油进口增长将会出现分化,将对进口产生巨大影响,预计饲用谷物进口将会减少,而口粮品种和油脂油料的进口仍将继续增加。

  在2018年我国口粮品种最低收购价全面下调的影响下,国内稻谷和小麦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去库存,但由于拍卖稻谷和小麦品质较差,可能主要用于饲用谷物市场。2018年我国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全面下调,但进口价差依然存在,且国内外品种差异导致的调剂需求维持刚性,预计国内企业仍将继续加大进口力度。

  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肉禽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大豆、油菜籽等进口将维持较高的增速,油脂进口可能进一步增加。

  临储政策取消导致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玉米种植面积增减以及去库存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的增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