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把盐碱地变“活”?海水稻论坛上公布了这些新技术新想法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周 伟 编辑:李偲 2017-12-11 10:44:20
时刻新闻
—分享—

  12月7日,“第二届国际海水稻论坛”在即墨开幕。本次论坛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会期两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此次大会主席。

  论坛以“盐碱地稻作改良”为主题,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孟加拉国水稻研究所、越南九龙三角洲水稻研究所和中国工程院等300余名专家代表,围绕“耐盐碱水稻”“农业物联网”“土壤改良”“植物生长调节素”等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研讨。“保障粮食安全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扩大耕地面积。全世界有100多亿亩盐碱地,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我们通过‘海水稻’研究,也就是耐盐碱水稻品种研究,既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又扩大了耕地面积。通过这次大会,大家共同研讨路径,确保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袁隆平介绍。

  专家学者们还从我国的盐碱土地现状分析、到存在的问题以及后期治理的措施,深度剖析,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盐碱地的开发与利用,将盐碱地稻作改良、土壤改良与信息化引领的现代农业云服务技术相结合,共同推进盐碱地稻作改良的集成化研究和产业化推广。

  此外,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独创的“土壤四维改良法”技术体系的公布,也是此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据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介绍,“土壤四维改良法”是整合了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抗逆性水稻这四大要素的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方案。除改良沿海及内陆盐碱地外,还可对重金属污染及农残土地进行修复,可根据土地污染情况,将四大要素自由搭配,因地制宜,量身定做针对目标土壤的最优解决方案。

  相关链接

  把盐碱土壤变“活”

  ——来自第二届国际海水稻论坛的声音

  7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海水稻论坛,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孟加拉国水稻研究所和中国工程院等国内外300余名专家代表,围绕“耐盐碱水稻”“农业物联网”“土壤改良”“植物生长调节素”等议题各抒己见。

  作为“海水稻”(耐盐碱水稻)重要策源地的青岛,如何在“海水稻”和土壤改良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呢?今年9月份,在位于李沧区白泥地公园内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试验基地内,在盐度6‰的条件下种植的“海水稻”,经现场小面积收割理论测产,最高亩产620.95千克。青岛的试验基地,还协同国内外各大科研机构收集耐盐碱水稻材料,今年共试种300多份耐盐碱水稻材料。品种问题的解决,为下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

  迭代更新: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方案出台

  业内人士称,大面积推广种植耐盐碱水稻,品种问题并不是唯一要解决的问题,还需要一个严密配套的技术体系,“土壤四维改良法”作为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方案,或许就是一种成功的路径。

  据介绍,“土壤四维改良法”整合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术配套应用于盐碱地改良。以要素物联网系统为例,该系统将工程改碱用水与农艺用水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水、土、盐平衡条件。而抗逆性水稻则是通过培育种植耐盐碱水稻、低镉稻、耐旱水稻等抗逆性较强的水稻,以适应一定浓度的盐碱地和重金属污染地。

  “简单来说,就是把盐碱土壤变成‘活’的。方案包括暗管排碱调节盐分、土壤调理剂、植物生长调节要素等。”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介绍,下一步,研发将重点放在以耐盐碱水稻为核心的“土壤四维改良法”上来。除改良沿海及内陆盐碱地外,还可对重金属污染及农残土地进行修复,可根据土地污染情况,将四大要素自由搭配,因地制宜,量身定做针对目标土壤的最优解决方案。目标就是达到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改造1亿亩盐碱地。

  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代表叶国友认为,“土壤四维改良法”实际上是在为中国和世界的耕地面积做加法,有益于保障粮食安全。但这种改良方法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因地制宜。

  技术推广:明年建设5个以上示范基地

  张国栋介绍,青岛是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核心研发总部,而“海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要植根于当地,明年他们要针对不同的盐碱地类型,在全国至少要布局5个示范点。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不同的气候区、不同类型的盐碱地上建立示范种植推广基地。目前已建立4处,平均面积约1000亩,分别分布在技术推广和示范能力较强的新疆南疆和北疆地区、典型的苏打盐碱地的黑龙江大庆、滨海地区盐碱地的青岛城阳,代表全国大部分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盐碱地类型。

  “在全国示范,意义就在于验证‘土壤四维改良法’”的技术可行性,验证经济可行性。这样推广1亿亩才有推广生命力。老百姓到底花多少钱改造一亩地,花多少钱买种子,种下去是不是有利可图,要算算经济账。计划在2018年,打包形成标准化、集成化的技术体系,向社会进行示范。”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佳音说。

  瞄准海外:助力“一带一路”

  “‘海水稻’是用来解决吃饭问题的,应该作为大国利器展示出来。” 国务院政策研究发展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执行组长瞿卫国表示,建议制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水稻贡献行动方案,完善充实盐碱化土地开发保护制度、推动绿色惠民、发展绿色金融等,为世界提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

  “世界上70%的盐碱地分布在中国政府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盐碱地的有效治理,能够为全球的经济和生态作出重大贡献,希望能为此展开广泛的国际合作。”越南九龙三角洲水稻研究所专家陈顶友表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生产国,这些国家有大量的盐碱地和海水倒灌地,而且地少人多,对这项技术都是比较欢迎的,对这些国家的技术推广,我们要降低改造成本,并和当地的品种做结合。”张国栋介绍,今年尝试把这一技术在主要的水稻种植国家进行示范,2018年计划在东南亚和中东各布局一个点。

  “海水稻”释疑

  “海水稻”其实并非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那么怎么称“海水稻”?其实,“海水稻”是对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其生长地并非海水或海里。

  海水平均盐度为3.5%,袁隆平参与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工程是计划在3-5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6‰-8‰盐度灌溉种植条件下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今年秋季,青岛首批“海水稻”迎来收获,以最高亩产620.95千克的成绩,顺利通过“大考”。(记者 周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