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节粮减损已经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关部门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实现全链条依法管粮、依法节粮,以节粮减损促进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
俗话说,勤勤俭俭满粮仓,大手大脚仓底光。我国粮食流通环节损失浪费惊人,有专家估算,我国现在每年粮食全产业链总耗损率约为12%,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流通环节损失损耗的粮食大约有700亿斤,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5%左右。管理方式粗放、消费心理不科学和节俭意识淡薄,是造成粮食损失浪费的主要原因。
粮食流通一头连接粮食生产源头,一头连接粮食消费终端,是确保粮食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每年大约有70%的粮食通过流通环节进入消费领域。4月15日开始实施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从事粮食收储、运输、加工的经营主体节粮减损作出专门规范,为依法节粮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标志着我国节粮减损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增产难度增大与损失浪费严重并存的现象。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国内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的态势下,我国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举。一方面,要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推进粮食产业全链条节粮减损。可以说,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节粮减损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节粮减损长效机制,强化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精细化管控,统筹推进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
在生产环节,引导农户使用精量播种、机收减损技术,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管控,减少播种环节种子浪费和收获环节粮食损失;
在收储环节,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引导和帮助农民做好科学储粮,实现颗粒归仓;
在仓储环节,全面推进现代化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广泛采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和智能化技术,通过精细化管理,真正做到“宁流千滴汗,不损一粒粮”;
在运输环节,加快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散粮汽车、火车专列、集装箱等物流方式,提升粮食物流信息化水平,减少传统包装运输带来的损失;
在加工环节,以适度加工为突破口,开展全谷物食品研发,延伸粮食产业链,加强粮食加工副产品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原粮综合利用率;
在消费环节,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真正做到消费不浪费。
如今,节粮减损已经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但不可否认,我国粮食损失浪费问题仍比较严重,一部分人节粮意识仍比较淡薄,粮食全链条管理仍比较粗放,粮食流通领域依法节粮虽然迈出关键步伐,但节粮减损全链条依法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有关部门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工作,实现全链条依法管粮、依法节粮,把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转化为法律规范和全社会的行为准则,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以节粮减损促进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升。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