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玉米市场迎来一轮强势调整,全国玉米价格持续回落,产区、港口、销区现货价格纷纷下降,降幅在150~200元/吨不等,在玉米牛市行情持续近一年之后,首次呈现出如此大的降幅。从供需基本面来看,终端需求表现疲软,其中饲料养殖需求大幅回落,加工企业“独木难支”。
生猪存栏恢复理想
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猪饲料产量8922.5万吨,同比增长16.4%,达到2018年历史最高产量的86%,依此推算,2018年历史最高饲料产量下玉米总体需求量约为5706万吨,而结合当前饲料产量数据,全年生猪养殖玉米需求量在4907万吨左右。按照理想状态,生猪存栏恢复至2018年的高位水平,生猪饲料需求增长空间所能带来的玉米需求增量也仅有800万吨。因此,“生猪存栏恢复带来玉米需求大幅增长”这一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养殖消费相对平衡
需求增长支撑较弱
饲料工业协会统计的2020年饲料产量数据显示,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5276.1万吨。分品种看,猪饲料产量8922.5万吨,同比增长16.4%,达到2018年历史最高产量的86%;蛋禽饲料产量3351.9万吨,同比增长7.5%;肉禽饲料产量9175.8万吨,同比增长8.4%;反刍动物饲料产量1318.8万吨,同比增长18.9%,均创历史新高。
不难看出,虽然猪料需求较历史高位还有一定差距,但其与蛋禽、肉禽料此消彼长,在猪料需求大幅削减时,禽料同比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反刍料需求更是创下历史新高。从终端需求来看,高价的猪肉抑制了生猪的整体需求水平,进而将对肉类的需求从猪肉转移到禽类及牛羊类上。
而伴随着生猪存栏不断恢复,猪价持续回落,人们对肉类的需求也因价格的波动重新回归。由此看来,在生猪存栏处于快速增长进而带动相应的饲料原料需求大幅增长的同时,其也在削减其他替代料种的整体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猪需求增长对包括玉米在内的原料需求所能带来的大幅增长预期是略显武断的,因为其忽略了在猪料增长的同时、其他料种需求下降所带来的相应影响。
替代品性价比更高
饲用玉米“少人问津”
饲料加工企业反馈的数据显示,目前小麦及其他进口谷物在饲料配方中的使用比例整体在30%~50%。而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在当前市场中,小麦作为能量原料替代玉米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目前,沿海、长江流域乃至西南等地国产玉米与小麦的价差普遍达到300~500元/吨不等。
由于2020年玉米价格持续上涨,玉米替代粮价格优势增强,虽然节后国内玉米价格有小幅回落迹象,但丝毫没有改变二者之间的替代关系。从饲用小麦的价格优势及其毒素更低的特性来看,其对玉米的替代量仍呈快速增长态势。有数据显示,在部分地区国内肉蛋禽饲料中,小麦对玉米的替代比例最高达到100%,生猪饲料中的育肥料对玉米的替代比例最高超过80%。
以山东地区为例,自2020年6月份起,小麦替代玉米作为饲料原料的数量大幅增长,每月由不足万吨,增长到2021年1月份的47万吨,替代同期玉米用量的1/4,部分育肥猪饲料也放弃使用高价玉米,全部替换成小麦。
与此同时,国产稻谷,进口玉米、高粱、大麦以及小麦的饲用替代比例也有增无减,春节过后,进口美国玉米连创单日进口纪录,客观上也反映出国内市场对价格优势更为明显的进口谷物的青睐,当前广东港口内贸玉米库存占比仅为二成的低位已经成为最有力的证据。
饲料需求逐步萎缩
加工企业“独木难支”
从饲用玉米需求现状来看,当前玉米市场整体需求已经形成深加工企业独立支撑的局面。从当前加工企业的收购形势来看,虽然当前的需求较往年同期并无明显变化,但从其下游产品来看,淀粉处于高库存状态;酒精企业长期亏损,部分酒精企业已经舍弃玉米,使用定向投放的稻谷替代;整个深加工行业的原料库存同比处于高位。所以,仅靠深加工产业来支撑整个玉米市场的需求,难度着实不小。
客观上看,饲料养殖对玉米的需求日渐疲软、加工企业“独木难支”是当前玉米市场价格持续回落的根本原因。历经一年的玉米牛市所引发的“价高抑制消费”效应已经凸显,玉米市场的消费边际已经形成。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姜德重
编辑:李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