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粮食供应链频亮红灯,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也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多年未有的压力和考验。党和政府以强有力举措应对,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库存充实,供应充裕,粮食安全经受住了检验,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运行作出重要贡献。
(一)
民以食为天。2020年,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关键最紧要时期,老百姓十分关心粮油市场供应够不够、价格稳不稳。我国确保粮油市场运行平稳,粮油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基本没有发生哄抬粮价、抢购粮油的事件。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接连遭遇疫情、洪灾、台风侵袭的挑战。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保丰收,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端牢了中国饭碗,增强了发展底气。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农产品市场供应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加剧。我国全面加强与国际合作,携手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挑战,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掌控能力,确保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进口。
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有效解决“两不愁”突出问题,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零饥饿”目标提供有益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高度评价中国在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方面的显著成就。
2020年,我国加快构建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流通和消费方式,大力推进节约粮食行动。全国人民自觉行动起来,掀起一股节约粮食、杜绝餐饮浪费的新风。
(二)
2020年,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经受住了种种考验,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我们为什么能做到?
一是坚定制度自信,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二是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及时调整应对战略。中央在“六稳”基础上提出了“六保”,保粮食安全是“六保”任务之一。各级党委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
三是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粮食安全的良好局面。中央财政从重大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科技创新推广、信息化服务、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产区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共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三)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要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就必须加快形成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是要建设高质量现代粮食生产体系,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牢牢把握“以我为主”这个战略立足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二是要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把握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提高粮食产品创新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端牢“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三是要构建高质量储备体系。强化储备安全管理,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实行动态调整;优化中央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协同运作,切实发挥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作用;建立合理的企业储备,构建功能互补、权责清晰、统筹高效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
四是要构建高质量全球供应链。充分发挥我国全球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重塑我国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全球农业供应链风险管控能力;扶持和培养一批国际大粮商,深度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增强国际粮食贸易话语权。
编辑:李偲
作者:刘慧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