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首先,得益于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农田面积减少得到了遏制;其次,虽然今年灾害较多,但是预防、控制的非常好,基本上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再次,今年的疫情导致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出现了不足,但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最后,得益于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从而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020年,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2019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要发挥粮食在稳定国计民生的压舱石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2020年粮食的“十七连丰”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克服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李国祥同时提醒,在我国粮食种植及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粮食产量的不利因素,特别是有些地方过度强调我国的农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益,从而使得部分地区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
1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意在坚持问题导向,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各地已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并基本完成上图入库,精准落实到地块。据测算,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后,可以保障我国95%的口粮和90%以上的谷物需求。不仅如此,农业农村部为建立有关粮食产量情况通报机制,会同有关部门摸清各地“非粮化”底数,每半年定期开展一次全国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
“调研证明,实行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是提高种粮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除了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对农民的种粮补贴之外,还要推动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李国祥强调。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碗里要装自己产的粮食。要毫不放松的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十四五”期间,更要进一步提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将粮食安全放到“三农”工作的首位。
李国祥建议,“十四五”期间,我国对粮食的需求会进一步提升,第一,要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强化耕地保护,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第二,进一步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制,高标准抓好各项任务举措落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三,继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有效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