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在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研究院主办的“2016—2020中国粮食安全发展高层研讨会”上,国家粮食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员齐驰名分析了“国内外粮食供求和价格形势”。
以下是现场讲解摘录:
01全球粮食供需状况
今年以来最受关注的大概在3月底到4月初,越南出了禁止大米出口的文件,联合国发了一个全球粮食危机预警。当时可能有一个炒作,从全球粮食供需来看,供大于求,现在全球库存达到8.89亿吨,是历史第三高库存水平。
世界粮食产销情况,我们做得比较权威、影响力最大,我们把一些杂粮剔除掉,主要是指玉米、小麦、大米、大豆。美国农业部最新数据是,2020年预计28亿吨,应该是历史新高。其中,玉米11.59亿吨、小麦7.73亿吨、大米5亿吨左右、大豆3.68亿吨。
分国家来看,中国粮食产量全部加起来为世界第一,消费量也是第一,消费量比产量高1亿吨左右。
第二大产量国是美国,印度和欧盟基本产销平衡。我一共列了15个国家,这15个国家占到世界粮食产量的80%,虽然说全球那么多国家,其实很多国家粮食产量非常少。
02国内粮食市场形势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持续增强,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我国粮食产量虽然是世界第一,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小麦产需平衡有余,稻谷阶段性过剩,大豆供应依赖进口,并且国际市场以及中美关系影响最大。尤其是这些年,变化非常大的就是玉米,玉米是连续四年产量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了?2016年进行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比较明显,去库存已经结束,玉米不能再提去库存了,库存已经去完了,整个供需出现平衡状态,所以,2020年价格涨得非常厉害,涨了600元/吨。
【玉米市场形势】
2019年统计局数据显示,产量变化最大的从玉米开始。这是政策调整引起的,因为政策变化非常大,2008—2015年,国家在东北三省施行临储收购政策,2016年直接取消。为什么2016年取消呢?首先要肯定玉米临储积极意义,临储价每年上涨,玉米价格逐年走高,农民收益应该增加了,同时保证了一个种粮积极性,尤其玉米产量提高非常快,这几个政策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也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拉开了国内外价差,“国粮入库,洋粮入市”,库存快速累积,财政负担增加,品质下降快损耗比较严重。这是政策的积极和不积极两方面问题。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所以2016年进行了改革。
怎么改呢?最主要目标就是去库存,第一个把产量降下来;第二个,因为“洋粮入市”,把“洋粮”挡住;第三个,增进需求、产需两方面发力。这几年去库存效果非常好,到现在库存基本去完了,于是,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使劲抢,有多少抢多少,整个成交率趋近于百分之百。所以,2020年价格出现了非常大幅度的上涨。现在价格又开始反弹,主要是新季玉米受台风影响,导致玉米产量不是太好,导致价格又陷在持续走高阶段。
现在收的玉米从今年10月份到明年9月份年度,确实还是有缺口,今年库存拍了6000多万吨,虽然能够补充,但是整个市场现在存粮意愿非常强,你存一点我存一点,粮不够用了,导致现在价格上涨比较厉害。
所以,现在要解决整个国内玉米市场供需现状,玉米到目前情况来看需要进口,因为如果你要种得明年,但是今年确实市场出现了一个比较紧张的局面,要进口最好今年进。要满足中国这么大的进口量其实就两个国家——美国出口量有5900万吨,巴西3900万吨。
正好今年有一个契机,我们在今年1月15日签订了中美贸易协议,就是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125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进口,即2020年达到365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算了一下,截止到10月初,中美农产品贸易额是91.6亿美元,现在进口美国玉米大概1000万吨,进口美国大豆也大概在1000万吨。所以,我个人认为进口美国玉米时间节点是比较好的。第一是国内外价差比较大,进口利润还是比较丰厚的;第二,虽然国内的玉米供应整体供需平衡,但是由于市场预期影响,放大缺口之后,价格快速上涨,并且玉米上涨与小麦一样,价格上涨会传导到口粮,所以进口一部分玉米是比较好的进口时机。
【小麦市场形势】
我国小麦主产区就是华北黄淮六省,大概占总产量的80%。在全球范围来看,小麦产量应该是欧盟第一,我国和欧盟差不多,但我国消费量是全球最大的,产需能够满足自给自足。
我国小麦消费,72%—80%用于口粮。今年新冠疫情对于小麦产量稍微有点影响,但影响不是太大,主要就是消费结构转变。小麦供需平衡是最近四年的事,我们国家小麦每年都是供需有余,供给大于需求超过1000万吨左右的水平。
小麦市场情况需要看小麦主要政策,就是托市收购价。托市收购价政策2007年到现在持续进行,它与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差不多。小麦托市收购价和国际价格比较,它和玉米面临情况一样,面临托市收购提高价格情况,2013年国际价格处于低位,国内外价差超过了1000元/吨,但跟玉米不同的是,小麦没有替代品,进不来就是进不来,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国有配额限制。玉米有替代品,比如高粱、大麦。小麦进不来,国内还是能够保证独立的市场,自给自足,受国际影响比较小,每年进口量都保证在配额以内,不会对我国造成比较大的冲击,满足国内的高端需求。今年进口量比较大,主要受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就是我们主动采购一些美国农产品,其实小麦我们国家不进口也是没有关系的。
小麦整个库存是持续累积,相比玉米要好很多,因为小麦产量比较低,连续多年库存量比玉米低得多,并且今年由于玉米价格上涨之后,两个价格基本现在持平,持平之后导致很多饲料企业收购小麦。托市收购小麦,今年收的少了,玉米价格上涨之后,缓解了小麦库存压力。小麦现在还有比较大的库存,产量也是丰收,整个价格应该还是比较平稳,不像玉米有一个大幅的上涨,小麦价格还是维持在国家的调控范围内。
【稻谷市场形势】
稻谷市场跟小麦市场有点类同,比小麦市场复杂一点,因为稻谷产区比较多。东北占20%,主要是中稻;中部的江苏、安徽、河南以中稻为主,占30%;两广加上江西、湖南,以早籼和晚籼为主,占20%;云南、四川占10%,以中稻为主。
稻谷跟小麦主要是托市收购,今年托市收购价有所上调,主要是考虑今年新冠疫情粮食安全问题影响,鼓励稻谷增加产量。从目前供需关系看,国内稻谷产量是安全的,没有必要增加这一政策,但是处于粮食安全或者是政治考虑,提高了最低收购价,整个市场表现形式跟小麦类似,都是托市收购价推高了市场价格,推动种粮积极性。2020年产量预计达到2.1亿吨,比去年有所增加。我国稻谷每年产大于需超过1500万吨左右,库存压力比小麦大。稻谷整个消费渠道与小麦比也有限,它是口粮,是吃的,库存消化渠道或者是消化速度都比较慢,所以造成现在高产量和高库存情况。部分稻谷不耐存,需要低价去库存,现在玉米价格上涨,给低价去库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国内外价差方面,整个稻谷国内外价差比较明显。今年,虽然国际大米价格上涨了,但是我们从过去很多年来看,国内外价差也是达到接近1000元/吨,但是大米还是有配额的,所以整个大米也是能够保证我们国内供需自给自足,并且价格能够稳定在政策调控区间。
为什么说我们今年有底气有能力应对整个疫情,或者说粮食是绝对安全的?主要就是靠有庞大的库存,包括今年上半年我在应急小组工作一段时间,我们当时做一个工作就是要保障口粮,让国内整个成品粮不断档。
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库存安全警戒线是18%,库存占产量比18%是安全的,从整个国内表现包括玉米市场表现看,玉米有6500万吨库存,占产量比例达到25%以上,但是整个市场一抢就没了,大家都觉得不够了之后,就是你抢一点,我抢一点,他一个月想做五个月的库存,这种情况下玉米虽然有库存,但是也表现出不够用。我们从整个反应来看,小麦和稻谷库存应该是要过剩才叫安全,就是说整个要保障粮食安全的话应该是相对过剩一点才是安全,如果是供应平衡,如果是表现出来可能就是不安全的状态,所以现在情况应该算是比较安全的状态,这是对于口粮的情况的一个观点。
【大豆市场形势】
大豆市场,从全球产销情况看,中国是小产销国,但是是大进口国,国产14%,进口86%,进口拿来榨油,非转基因榨豆浆,豆粕用来养鸡鸭。如果中国肉食消耗量回到20年前,大豆进口才可以逆转,否则还是要依靠进口,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土地来种大豆。
大豆市场2017年是比较正常的年份,大概进口9500万吨,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磨擦,我们进口美豆少了,转到巴西,2019年慢慢跟美国谈判,慢慢购买一些,从巴西购买量又少了一点。今年,美豆进口还会增加,并且只有美国和巴西能够满足中国这么大的需求量,包括再往前推,其实几乎90%以上就是来自于这两个国家,其他国家也没有那么多产量。所以,大豆面临的情况是,肯定第一需要进口,第二它的进口风险比较集中,这是面临的主要风险。
总之现状是:稻谷供大于求,有阶段性去库存压力;小麦比较正常,供需有余,比较安全;玉米已经不提去库存,产不足需,需要靠今年高价恢复种植,大豆依赖进口短期没法改变。问题是口粮库存,这里主要指稻谷,稻谷增加并不是越多越好。
依托现在讲的大循环和双循环简单说两条,首先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粮食安全观,不能改变的,小麦和稻谷还是要维持过剩的局面才叫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玉米可以适当进口,那是基本自给,同样国际国内双循环主要指大豆,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分散进口风险,这需要一个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