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安全法 全面夯实粮食应急保障安全基础
2025-04-18 07:59:36 字号:

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安全法 全面夯实粮食应急保障安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遵循,必须坚定不移贯彻。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10周年,4月15日是第10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维护国家安全与每个人的切实利益密切相关,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二条明确“国家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流通体系和市场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制度,保障粮食供给和质量安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应急,事关民生,维系稳定,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

机构改革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始终把推进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应急保障的统筹规划,从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高质量推进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经受住了疫情和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大战大考。

强化顶层设计,绘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蓝图

落子谋势,观局善弈。谋得实,才能行得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保持战略眼光,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近年来,国家关于粮食应急保障等方面法治保障不断健全,2021年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将粮食应急体系、粮食应急预案制定启动等纳入;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颁布,粮食应急作为专章单列,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得到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建章立制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搭好“四梁八柱”。聚焦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文件,围绕提升粮食加工、储运、物流、供应能力,布局粮食供应保障体系建设5方面重大举措和10项重点任务,绘制储备充实、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

二是做到“未雨绸缪”。坚持把预案体系建设作为抓早抓小、抓预防的重要内容。把《国家粮食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作为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持续加快推进。为指导地方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印发通知,提出加快修订、健全体系、有效保障、强化演练等要求。各地加强对处置突发事件的研究,掌握特点规律,做好演练情景模拟,落实组织指挥体系,细化演练步骤和环节,做到处置措施具体、应急保障有力、善后处置科学,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推动“建章立制”。国家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的指导意见》,对各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提出指导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通知》,聚焦县级粮食应急储运、加工企业、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明确提出要求,补足县域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短板。

推动能力提升,夯实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基础

多年来,国家局持续在提升粮食应急保供能力上下功夫,聚焦监测预警、应急演练、保供能力持续用力。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国家层面组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委员会,定期召开形势分析会议,完善监测预警分析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科学设立各级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监测范围覆盖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及时掌握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定期召开应急保供工作例会,加强对重点地区粮油市场的跟踪调度,组织监测预警评估,分析研判形势;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和通气会,发布权威信息,积极释放粮油市场供给充足、运行平稳等信号,稳定社会预期。

二是强化应急演练。指导各地聚焦极端情况,设定“三断”(断路、断电、断网)情形,组织针对性实战化粮食应急演练,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在上海组织召开长三角区域粮食应急模拟推演,演练预设区域粮食应急保障监测预警、启动响应、组织调度、成品粮调运、原粮调运、突发情景、新闻发布、终止响应等环节,实战检验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体系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提升保供能力。我国粮食库存充裕,远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谷物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一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发挥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把粮食应急保障网点数量布局作为考核内容,压实地方属地责任。优化粮食应急保障企业数量布局,不断提升粮食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应急日加工能力已达170多万吨。

图片

加强区域协同,推进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

构建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协同联动是粮食应急保供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抓手,更是“十五五”期间构建储备充实、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多年来,国家局致力于打造7大国家级的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织网络、建机制、集能力、筹项目,在区域协同联动上做文章。

一是构建体系网络。国家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明确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以及重点城市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上下协同、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二是推动机制运行。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依托各自优势,锻长板、补短板,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制机制,快速响应,有力提升区域粮食安全协同保障能力。比如,京津冀区域成立粮食应急指挥协调机构,定期会商,推动建立京津冀应急保障指挥信息化平台;长三角区域构建以区域保障中心载体企业为核心,域内重点企业为骨干,应急物流和终端投放为支撑的保障格局,逐步形成平台共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应急共保的长效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粮食应急保障会商机制,联合应急保障机制,创新完善粮食应急保障跨境合作体制机制,充实区域粮食应急保障联盟。

三是集成保障能力。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覆盖范围内,粮食应急加工企业粮油日加工能力达到100多万吨,应急供应网点日供应能力达到500多万吨,原粮仓储仓容1.5亿吨,日配送能力达到35万吨,区域内原粮筹措、储备调度、粮食加工、物流配送能力融为一体,形成联动。

四是筹划项目推动。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指导地方用心用力做好项目筹划布局,吸引各类粮食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企业加入,累计规划投资建设项目350多个,涉及资金500多亿元。

图片

用好企业力量,发挥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禀赋

粮食应急保供,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多年来,国家局充分用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优势,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应急保供任务,履行社会责任,彰显企业担当。

一是选定企业助力。印发《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管理办法》。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储运企业5100余家、应急加工企业6900余家、应急配送中心3900余家、应急供应网点5.9万余个,尤其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主动担当作为,发挥头雁效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高效应急保障,在粮油应急保供、平抑物价、稳定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组织活动搭台。先后在上海、武汉等地组织召开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座谈会,搭建企业沟通交流平台,总结粮食应急保障工作经验,积极调动企业更好发挥粮食应急保供作用,确保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粮食流通全链条保障能力。

三是保障支撑纾困。印发《关于支持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积极发挥粮油应急保供作用的政策措施指南》,明确项目建设、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举措,为企业纾困解难提供政策支撑;修订《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管理办法》,明确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的申报条件和标准,对企业实施动态管理,优中选优、好中选好,助力企业发展、推动责任担当、共保粮食安全。

(作者:金贤 孙裕如 李国强;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应急物资储备司,金贤为司长。)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金贤 孙裕如 李国强

编辑:李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