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田间收割后,15万吨粮食在这里住上“空调房”
2024-09-14 15:25:18 字号:

田间收割后,15万吨粮食在这里住上“空调房”

9月11日清晨,四川粮油批发中心直属储备库仓储部副部长王建闯登上狭窄阶梯,走进仓房,仔细地检查仓内设备运行情况,为收储秋收粮食做着最后的准备。

秋收正当时,粮食作物收割后,存储是粮食从田间到餐桌必不可少的一步,储存条件更是决定了粮食保存的时长和品质。

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看,四川盆地空气湿度大、年平均温度偏高,并不是储藏粮食的最佳环境。如何让粮食保持质量的同时,常储常新的时间也更长?记者来到四川省粮油储备调控中心,探索“天府粮仓”藏粮于技的秘密。

四川省粮油储备调控中心

绿色安全,粮食住进“空调房”

记者走进一间仓房,只见整个仓房铺满了玉米粒,扑面而来的凉爽气息混合着玉米自带的天然清香。从成色看,它们保持着新鲜的淡黄色,手感上也颗颗饱满,与刚收割处理后的粮食基本无异。

“我们所有的仓房都已经用上了绿色低温储粮技术。这些都是去年年底从黑龙江收回的玉米,共4300多吨。”王建闯一句话点明了这些玉米粒的“身份”。

这4300多吨的存储量,如果按每人每天消耗半斤来计算,可以保障新都区常住人口十天的基本口粮供应。但它们并不是一次性全部投放市场,仓储粮食的“锁鲜”和“保鲜”,保持环境低温是关键。

铺满玉米粒的仓房

近日,成都正面临连续多日高温,而实时温度显示,此时室内为19℃,粮食们都住在“空调房”中。低温有何奇效?王建闯攥起一颗玉米粒,指着籽粒边角上一小块白色部分解释道:“这是胚乳,也是将玉米种子营养物质集中起来的地方。其中储存的脂肪、蛋白质遇到高温就会变性,直接影响口感。但如果温度维持在20℃以下,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活动得以抑制,因此能够‘锁鲜’。”

此外,低温环境除了可以不让粮食中的营养物质流失,在粮食“休眠”的同时,粮食的天敌——害虫也无处遁形。“低温下,害虫会被抑制住活性,进入麻痹状态。因此也能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保证粮食的绿色有机。”王建闯说。

近1000平方米,6米深的仓库,想要保证仓内每个角落都处于同一温度之下并不容易。记者注意到,即使在靠近室外的外墙处,也丝毫感觉不到温度升高。王建闯介绍,这与仓房内的“隔热神器”息息相关。

在仓库内,有三台位于不同通风口的环流风机正在运转,它们与墙体外的导风管、闸阀、墙壁风道共同组成微循环+内循环通风系统。该系统通过将冷源空气通入墙壁风道,从仓顶、地面以及每个墙面做好了隔热措施,为粮仓穿上一件“降温服”,避免粮食生虫、霉变。

精准高效,科技赋能助力粮食顺利归仓

科技储粮不仅要将温度降下来,更要实现精准控温、智慧管理。

一间粮仓存储有4000吨粮食,然而在粮仓现场,记者并没有看到太多管理员的身影。王建闯介绍,以测温为例,过去,一个粮仓需要安排3个人人工测温,每个粮仓单次测温需至少半个小时。如今,1000平方米的粮仓里设置了240个自动测温点,仓房内的局部和整体实时温度数据能够自动回传,一名管理员就能同时监控、巡检3间粮仓,极大提高处置效率。

测温之外,仓房内还设置有虫害监测、气体监测系统。“通过布设多个传感器以及高精度的摄像头,我们能及时‘捕捉’到害虫是否集中活动,得到仓内气体浓度等参数,实现对虫害规模、仓内环境的监控和预警,确保储粮安全。”王建闯说。

智慧管理系统

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又将在仓储中心的“智慧大脑”——智慧粮库数据库集中,进行信息化呈现。记者在该平台看到,储备仓的整体情况,各储备仓的实时状态,在三维立体模型之下变得可观可感,鼠标轻轻拖动即可一目了然。

记者了解到,四川省粮油储备调控中心总占地约205亩,共有仓房27个,除了一幢幢平房仓,还有几座外观如气球的浅圆仓,总共能为全省储存15余万吨粮食。今年秋收,中心已经做好充足准备。

“除了在设备上提前做了检修和维护,我们同时也已腾出相应超万吨的仓容,统筹做好人员、资金等保障工作,确保秋收粮食顺利归仓。”四川粮油批发中心直属储备库工会主席刘俊表示。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陈俊伶 黄潇

编辑:李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