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外媒:极端天气冲击全球粮食安全,对农业和农民构成挑战
2024-07-09 10:26:40 字号:

外媒:极端天气冲击全球粮食安全,对农业和农民构成挑战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重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杨舒宇】极端天气几乎席卷了北半球,从欧洲到亚洲,多国遭遇高温、干旱、洪涝等气候挑战。近日,多个国家媒体称,极端气候条件正推高食品价格,增加了全球粮食安全的风险和危机。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正导致农产品产量受损

气候异常可能会改变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地理分布。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60年前,当意大利农民迪维塔的祖父母在西西里岛开设橄榄磨坊时,这个意大利岛屿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橄榄。目前和兄弟一起经营橄榄油厂的迪维塔说,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随着年平均气温上升和降雨量减少,种植橄榄并将其制成橄榄油变得越来越困难。今年,地中海地区橄榄价格上涨至20年来的最高水平。

在美国,经过两年的旱灾,6月末,明尼苏达州的农民又面临着相反的问题——土壤极其潮湿,降雨冲毁了道路,并导致河水水位持续上涨,引发洪水。明尼苏达州农业专员彼得森表示:“明尼苏达州的很多农作物还没有播种,这将给那些试图播种的农民带来致命一击。”

报道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对农业和农民构成挑战。未来十年,由于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影响收成,世界上一些重要农作物可能出现短缺。

一旦春季气温超过27.8摄氏度,小麦产量就会大幅下降,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的主要小麦种植区的气温正在越来越频繁地超过这一水平。根据塔夫茨大学弗里德曼营养科学与政策学院的研究,1981年时曾预计将百年一遇的热浪,现在在美国中西部预计每6年就出现一次,而在中国东北地区每16年就出现一次。

大米、大豆、玉米和土豆等主食产量可能大幅下降。媒体分析称,对于许多作物来说,气温升高意味着产量下降。负责欧洲央行研究的经济学家库伊克表示:“根据作物的不同,在20摄氏度到30摄氏度的气温范围内,它们的产量相当稳定。除此之外,产量就会大幅下降。”

世界银行高级气候变化经济学家威廉·海因斯表示,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产量和粮食价格的方式还有很多。“整个系统都在发生变化。”

带来风险

据美国“内部气候新闻”1日报道,包括艾奥瓦州在内的美国上中西部玉米大豆产区,大范围的洪水摧毁了农业城镇。艾奥瓦州种植的大部分粮食是用来喂牛、猪和鸡的,这将有可能导致全国范围内杂货店的肉类价格上涨。

库伊克表示,南美和非洲等地区的气温已经经常接近对农作物造成损害的阈值,因此在这些地区,气温的进一步升高对粮食价格的影响更大。相比之下,气候较为温和的欧洲也在夏季承受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通胀影响。欧洲央行的研究人员发现,2022年,由于欧洲大陆炎热的夏季,欧洲的食品通胀上升约0.6个百分点。

《金融时报》援引全球农业对冲基金Farrer Capital联合创始人亚当的话称,气候变化已助长今年一系列食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小麦价格上涨 17%,棕榈油价格上涨 23%……糖价格上涨 9%,猪肉价格上涨 21%。”

一些依赖食品进口的国家,市场波动更严重。韩国2日公布的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显示,农产品价格较去年同期大涨13.3%,拉动整体CPI攀升0.49个百分点,其中苹果和梨价格较去年同期飙涨63.1%、139.6%。

另据彭博社报道,挪威计划到2029储备足够的小麦以维持全部人口3个月的消耗,以应对潜在的歉收危机,显示出对食品安全更深层次的焦虑。

对于农民来说,气候变化还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成本,尤其是小规模种植业。曾经靠降水就能生产出大量农作物的土地现在需要灌溉。温暖的气候为病虫害提供了更有利的繁殖和生存条件,农民需要更多的杀虫剂来防治虫害。

为了抵挡收获季节的40摄氏度高温,迪维塔兄弟不得不引进特殊的制冷机械。炎热的天气还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增加生产成本,而这些成本又会以更高的价格转嫁给消费者,进一步推动食品价格上涨。

未来如何应对

并非所有地区的农作物产量都会受到影响,海因斯称,由于气候变化,一些地区或国家可能能够种植更多特定作物。

“各种天灾人祸所带来的粮食危机,尤其是异常极端天气,在人类历史上并不罕见。但随着应对灾害天气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造成的严重粮食问题通常被限制在局部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7月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极端天气确实为粮食安全问题增加了不确定性,但因为其他粮食主产区的对冲,全球粮食市场整体波动不是很大。

对于今年入汛以来,全国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的担忧,李国祥表示,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抵御水旱灾能力不断增强,他认为:“今年天气造成的粮食生产问题会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将继续为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注入确定性。”

不过,外部市场的波动性可能会对中国进口产生影响。李国祥认为,中国可以调节进口的数量,来平滑外部市场对中国进口所带来的波动性,从而促进全球粮食市场的正向发展。

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李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