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这10年,稻米市场“压舱石”名副其实
2022-10-19 08:58:19 字号:

这10年,稻米市场“压舱石”名副其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稻谷产量连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超过2亿吨,供应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确保了口粮绝对安全。虽然稻谷持续产大于需,但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撑下,稻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成为名副其实的“压舱石”。

稻米市场运行平稳 波动幅度相对较小

2012年以来,随着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实施,我国水稻生产持续向好,产量增加,供应宽松,每年都有大量稻谷结余。但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下,稻米市场运行平稳,波动幅度相对较小。这期间,在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下,有过从2012~2015年的连续上涨,有过2017年以来的持续小幅回调,也有过2020年疫情初起时的局部抢购现象,但总体波动不大,是所有粮食品种中表现最为稳定的品种。

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稻谷生产者价格指数可以看出,我国稻谷生产者价格指数每年的波动幅度均不超过5%,远远小于玉米、大豆年度两位数以上的波动,也低于小麦市场同期的波动幅度。2012年至2022年9月底,我国稻米平均价格最高与最低的波动幅度约为20%。

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和地缘政治影响,叠加自然灾害,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小麦、玉米价格短期内先后出现大幅上涨,局部地区玉米价格甚至在短时间内涨了一倍,但稻米市场运行依然稳健,波动幅度不过10%左右。比如,2020年初,全国粳稻、小麦和玉米的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2599元/吨、2319元/吨、1755元/吨,2022年9月21日,三者的价格分别为2717元/吨、3051元/吨、2720元/吨,涨幅分别为4.5%、31.6%、55%。当然,这并不是小麦和玉米在这个时间段的最大波动幅度,但足以说明稻米市场运行十分稳健。

剖析:四大因素支撑稻米市场平稳运行

稻谷产量持续增加。

2012年以来,通过大力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在最低收购价政策、各类直补的激励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我国稻谷生产实现连年丰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2021年,我国稻谷种植面积29921千公顷,比2012年减少555千公顷,减幅1.8%;稻谷单产7113公斤/公顷,比2012年增加336公斤/公顷,增幅5%,再创历史新高;稻谷总产量21284万吨,比2012年增加631万吨,增幅3.1%,再度刷新历史纪录。

10年来,在稻谷面积稳中略降的情况下,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单产的提升,取得了稻谷总产量的平稳增加。同时,我国水稻的优质率也不断提升,目前占比已超过50%。其中,2022年福建省的水稻优质率达到83%,四川省达79.3%,湖北省达78%。优质水稻种植的增加,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稻谷产量持续增加,稻谷品质持续改善,彻底改变了之前我国稻谷供求偏紧的形势,取得了从吃不饱到14亿人吃得好的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稻米市场平稳运行、避免大幅波动提供了基础条件。

大米需求平稳回落。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食物来源多样化,对肉蛋奶的需求持续增加,我国人均口粮大米需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小幅下降。随着我国人口增幅放缓,并低于人均口粮大米需求的减幅,我国大米口粮总需求也开始下降。加上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人口流动性下降,旅游和餐饮业萎缩,加上产业转移,企业用工人数下降,沿海地区大米需求减少。好在食品工业的大米需求保持强劲增长,但难以抵消大米口粮需求的减量。

托市收购连续启动。

以往,我国稻米市场存在“稻谷产量提高、价格下降—稻谷生产收益降低—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稻谷供应偏紧、价格大幅上涨—种植收益向好—面积增加、产量提高、价格下降”的循环,仅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稻米市场就经历了好几次大幅波动,尤其是2003年下半年,由于供求偏紧,短短半年时间稻米价格就出现了翻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稻谷生产连创历史新高,稻谷供应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而大米需求却逐步萎缩,每年都出现了产大于需的局面。但国家通过及时提高或降低稻谷最低收购价,使稻米价格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并通过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敞开收购,使稻谷产需之间达成新的平衡,避免了稻米价格的大幅波动,有效保障了农户收益。

2012年以来,我国在主要产区,尤其是黑龙江每年都启动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超过2.3亿吨,比历史最高产量的2021年还多。通过启动托市收购预案,在增加稻谷库存、夯实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的同时,避免了稻谷价格的非理性下跌,保护了农民的收益,提高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使稻谷生产保持了稳中有增的局面。

大米进口持续增加。

2012年以来,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下,我国稻米价格持续上涨后一直维持在相对高位平稳波动。而国际大米市场走势相对低迷,与国内大米的价差一直较大,刺激国内大米进口增加。特别是2020年四季度以后,随着玉米价格快速上涨,其价格迅速接近并最终超过稻谷,碎米替代玉米动力增强,我国从印度等地进口碎米大增,刺激大米进口快速增加。

2021年我国大米进口达到49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114%,其中进口碎米首次超过精米。大米出口自2018年后保持相对稳定,导致大米净进口快速增加,2021年大米出口量为242万吨,净进口达254万吨。2022年我国大米进口继续快速增加,前8个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456万吨,已接近2021年全年的水平,其中碎米进口282万吨,占进口大米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到六成以上;同期大米出口量为147万吨,净进口大米达309万吨,创出历史新高。低价大米进口大量增加,不但增加了国内稻米供应,还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我国稻米市场价格。不过,碎米主要作为饲料原料,对大米口粮市场影响相对较小。

展望:稻米价格重心有望稳步上移

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将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方针指引下,预计未来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仍可能小幅上调,稻谷总产量将保持稳中有增,供应仍将相对宽松。但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撑下,稻米市场总体仍将保持平稳运行,价格重心有望稳步上移。

最低收购价调整将小步稳走。

2017年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从“托市”转为“托底”以来,经过连续小幅下调后,自2020年又开始呈小幅上涨趋势,主要是受疫情及地缘政治影响,全球粮食危机日益严重。目前,202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已公布,较上年提高0.02元/斤,预计202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上调的概率非常大。

后期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不太可能回到2017年之前的状态,使最低收购价成为市场最高价,但可能会比“托底”价略高,总体可能按照小步慢调的原则,使农户种植水稻按最低收购价出售能实现保本微利,让农民种田不吃亏,保持种粮积极性,又避免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过大,增加财政压力。

稻谷产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增。

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后,进一步提高了地方政府抓粮食安全的积极性。作为第一口粮的稻谷,预计未来种植面积将保持总体稳定,不会出现大幅减少的局面。而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优质高产种子的培育,通过提升耕种收机械化率,预计我国稻谷单产仍将持续增加,后期我国稻谷总产量也将稳步增长。若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稻谷单产增产水平推测,预计“十四五”后期,我国稻谷产量有望达到2.2亿吨以上。

预计后期大米进口或将下降。

由于当前稻谷比价在主要粮食品种中较低,预计后期全球粮食比价可能会有所调整,种植结构也会有所变化,其中国际大米走势较弱、比价偏低,后期种植面积可能下降,价格也将逐步向历史比价的均值回归,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预计国内外大米价差将缩减,后期我国大米进口成本将增加,碎米替代玉米的动力将下降,预计后期我国大米进口将会下降,大米出口反而可能面临机遇,大米净进口将从2022年的高位出现较大幅度回落。若玉米价格下跌幅度过大,则我国碎米进口将迅速降低,大米进口很可能降至300万吨左右。

稻谷托市收购将保持适当水平。

虽然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成交不理想,超期储存稻谷数量庞大,为减轻仓储压力,国家启动了定向销售政策,销售情况较好,库存去化进度较快。2022年1~9月,最低收购价稻谷累计成交63.4万吨,而超期储存稻谷定向销售实际成交达到2813万吨。随着定向稻谷销售持续进行,我国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下降较快,减轻了稻谷库存压力,为后期增加收购提供了可能。同时,保持一定量的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对于调控市场、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由于后期我国稻谷产量可能稳步增加,产大于需的局面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也需要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来稳定市场,不过预计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可能会少于上年。在最低收购价小幅上调、大米进口和净进口可能下降的情况下,预计后期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可能高于2022年水平。而通过定向销售方式,我国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保管期限将控制在4年内,预计库存量难以超越2019年以前的水平,加上庞大的储备库存,我国稻谷库存足以应付任何困难。

稻米市场重心或将稳步上移。

由于当前稻米市场供应相对宽松,加上全球大米库存较高,国内稻米价格没有大幅上涨的基础,但在最低收购价支持下,下方支撑有力。随着后期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可能稳步小幅上调,将带动国内稻米市场重心稳步抬高,而稻谷和大米、南方和北方、粳米和籼米将因产情不同而出现不同走势,但总体波动幅度预计不会太大。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郑红明

编辑:李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