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加快粮食现货与期货市场融合发展
2021-11-24 09:01:05 字号:

加快粮食现货与期货市场融合发展

粮食现货与期货市场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粮食现货市场,可以简单理解为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模式。现货交易的是具体的商品,所有的商品都可以交易,不用区分商品的数量、质量。在当前复杂的世情国情和粮情形势下,应重视现货和期货市场的融合发展,在确保粮食产业发展和稳固粮食安全上,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粮食等农产品现货市场是国内国际期货发展的缘起

无论是国际期货市场,还是国内期货市场,最初交易的产品都是粮食等农产品。1848年美国芝加哥的粮食贸易商,发起成立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目的是降低粮食在不同时间价格波动的风险,提前锁定收益。在1865年推出了标准化合约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1925年成立结算公司,并规定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进入结算公司结算。真正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至此形成。

我国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取消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粮食价格出现了几次较大幅度的波动,对居民生活和宏观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何让粮价基本稳定、确保企业正常经营、实施有效的市场调控,是当时市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考察国际市场期货交易的基础上,经广泛研究和论证,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90年10月成立了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启了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第一步。

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已经在大连商品交易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了品种较为齐全的农产品及其上下游关联期货品种。其中,口粮品种包括小麦、粳稻、早稻、中稻、晚稻和粳米,饲料粮品种包括玉米、豆粕、菜籽粕,油脂品种包括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油料包括大豆、花生和油菜籽等。随着经济发展,还将有更多的涉农类品种上市。

二、粮食现货与期货相互影响互为因素的局面日益加强

市场实践表明,粮食现货与期货价格在运行态势上,呈现相互引导、互为因素的特点。特别是在重大政策出台、突发事件导致的供求预期改变时,期货价格可以提前预判未来市场趋势。以玉米为例,国内玉米期货自2004年9月22日恢复上市以来,期现货价格相关系数超过0.9,属于高度相关。2020年东北主产区玉米现货价格上涨了49%,同期,期货市场上涨幅度43%。

特别是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市场化购销水平日益提高,使得玉米期货反映市场预期的功能进一步增强。2016年,玉米期货价格早于现货价格8个月左右到达低位,反映了玉米市场供大于求的预期。2016年5月,玉米临储拍卖成交均价约为1600元/吨左右,远低于2015玉米临储收购价2000元/吨,玉米期货价格于当年3月,即早于现货价格约8个月时间触及1500元/吨左右,提前反映了市场供大于求的预期。

三、“保险+期货”模式把粮食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紧密相连

当前,我国农民还未摆脱靠天吃饭、凭感觉卖粮的局面。我国农民收入面临价格波动和产量波动的双重风险,单纯的价格险保障水平不足,无法覆盖产量风险。2015年,“保险+期货”模式由大连商品交易所首次提出,并在全国范围进行试点,在帮助农民抵御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连续多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2021年的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国际市场看,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也是通行做法。例如,美国农业风险管理局向农场主提供期货和期权策略支持服务。加拿大小麦局在粮食购销中运用期货基差收购、固定合同等方式,对远期农产品价格风险实现有效管理。

四、国际期货通过直接影响国内期货,间接影响国内现货市场

我国在国际生产贸易大循环中,处于制造核心国的地位。在传统条件下,生产、消费和价格是同时决定的,但在开放的体系中,生产和消费是由处于不同决策环境的行为主体分别决定,即中国制造的商品数量不仅仅取决于国内需求,也取决于消费核心国的国际需求。这也决定了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高度相关。

2020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是1708亿美元,同比增长13.96%。进口规模保持逐年增长态势,畜产品和谷物进口增速最明显。随着进口数量、品种的增加,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的影响力也在扩大。国内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关联性越来越高,2020年国际玉米期货价格涨幅25%,国内玉米期货价格涨幅49%。国际大豆期货价格涨幅37%,国内大豆期货价格涨幅50%。研究显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上通常领先于国内。对比CRB综合指数与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商品综合指数的运行时间轨迹,计算两者的时差相关系数,显示CRB指数的变动领先于监控中心指数,领先期约为两周,在计量学意义上,也能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五、关于期货现货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实践表明,市场预期对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市场交易主体,还是管理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并加以引导和合理使用。

一是加强期货市场宣传与培育。扩大期货市场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期货市场功能的认知度,既要防止将期货市场视为灵丹妙药的“神化”,更要防止视期货市场为洪水猛兽的“污化”,让社会客观认识期货市场作用,扩大期货行业影响,改善市场发展环境。加强对投资者的培育,增强市场主体对期货工具的了解,提升风险管理意识,让农民、经纪人和企业都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到期货交易中,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二是强化期货农业风险管理作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扩大试点范围和品种,降低上游种植端风险。引导国内大型粮食贸易企业与合作社以及下游行业,探索共享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利用期货市场推动基差贸易、订单农业等模式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共享。

三是推动国际定价中心建设进程。推动我国期货经纪机构整合,提升期货经营机构在境外的服务能力,探索交易所国际化方式。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人民币进入国际大宗商品计价和结算,鼓励利用我国期货市场价格,提升我国大宗商品定价影响力。提高中国机构投资者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的交易报价能力,推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共同参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定价。

(作者单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 张福煌

编辑:李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