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2021-05-17 10:58:57 字号:

“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南阳农机部门组织无人机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 (崔培林 摄)

习近平十分关心夏粮生产情况,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习近平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5月13日,刚下过一场雨,南阳市唐河县源潭镇党坡村麦地里黄绿相间,正处于灌浆期的小麦籽粒一天比一天饱满。再过十来天,我省小麦将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收割期。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市淅川县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

这并非总书记第一次在河南看粮食生产,早在2014年5月,正在开封考察的他来到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的麦地里,仔细了解麦穗灌浆情况。总书记为何对“这块地”这么牵挂?

中原粮仓丰收在望

“多灌一天浆,多见一斗粮。”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墒情将直接影响产量。

在农技专家指导下,党坡村振群家庭农场负责人乔振群今年用无人机给流转的2000多亩小麦施叶面肥,小麦成熟期可延长半个月,预计能增产10%到15%。“往常小麦灌浆得浇水,今年雨水好,不用浇地了。只要后期不倒伏,收成就稳稳的。”老乔笑着说。

南阳市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版图中,虽然耕地面积不足全国的1%,但南阳是全国21个粮食年产量超过百亿斤的地市之一,粮食年产量超过140亿斤。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抓粮食不能只算经济账、局部账、眼前账,更要算政治账、全局账、长远账。”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说。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南阳肩负着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双重重任。当地坚持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十三五”期间粮食发展呈现出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品质优的喜人局面。

眼下,全省小麦长势总体良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雨水充足,为今年小麦再获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农民有句老话:麦子不进库,就不能说是丰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建议,越是临近收割期越是不能放松,要时刻关注天气情况,谨防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防止大面积倒伏,力争把丰收牢牢地握在手里。

“这块地”的背后是“三农”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途中临时下车看小麦,充分体现了他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对河南农业的关心关注。”郭天财得知这件事后说,“2014年总书记在开封麦地里考察时,我就在他身边。当时总书记说,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这次总书记再下麦地,表明了他对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殷切期望。”

“这块地”的背后是“三农”,习近平总书记历来把“三农”工作看得很重。近年来,他多次对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经过去年一“疫”,人们对这句话体会更深。

河南常年种植小麦850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作为农业和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链同构,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装上更多优质的河南粮。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16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0.19%,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23.07%。这是河南粮食总产量首次跨越1350亿斤台阶,突破1365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科技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去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今年要抓好的8项重点任务,其中“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引人注目。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大国,我国种业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但是,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亟须加大育种核心技术创新。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种业大省,然而种业发展的链条并不均衡,呈现出冷热不均的局面。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坚持农业科技自强,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5月14日,在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的麦田里,我国杂交小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赵昌平,正带领团队对今年制种实验小区里选育的新品种进行田间调查。新品种杂交小麦在雨水的滋润下,长势良好。这块试验田共有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1.5万份,其中有2300多份来自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这为研发培育优良杂交小麦品种提供了广阔空间。

顺手托起一穗麦穗,赵昌平指着大片二系杂交小麦田自豪地说:“我们研发的杂交小麦在邓州大面积制种,连续3年突破300公斤/亩,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作为杂交小麦科研工作者,他表示,将通过种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着重解决国际小麦种业‘卡脖子’技术,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一阵微风吹过,基地试验田里荡起层层麦浪。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李英华 曾倩

编辑:李偲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