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市场正在从低价低量平衡向适中平衡转变
建议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辅以政策鼓励,促玉米生产恢复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习银生 吴天龙
2020年以来,玉米出现大幅上涨,目前已处于历史高位。现货方面,据农业农村部玉米市场监测预警数据,2020年12月份,国内产区平均批发价达到每斤1.24元,同比上涨35.6%,年内涨幅达到26.5%。期货方面,到目前为止国产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日内最高价出现在1月13日,为每吨2930元,创出历史新高,比五年多前,2015年3月11日曾出现的每吨2572元高出358元/吨、13.9%。
2020年玉米价格上涨是多因素影响的偶然现象
从历史角度来看,2020年玉米价格继续上涨具有一定的恢复性质,也符合市场预期,但就目前的涨幅来说,已经出现“超涨”,这是多因素综合后产生的偶然现象。
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后,市场价格主要由供需决定,但历史形成的高库存和因高估值引导产生的高产出等问题在失去临储收购后集中表现,市场供给压力突然加大,价格出现下跌。价格的下跌又导致消费量的大幅提高,产消需长,玉米市场逐渐由产大于需转变成产不足需。2020年5月底开启拍卖以来,市场参与拍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几乎100%成交,且溢价幅度较大,推动玉米价格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疫情、极端天气、炒作等导致玉米价格偶然“超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引发了国际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出口等措施引发资本炒作,推动了国际粮价上涨,并传导至国内。台风使东北部分地区玉米倒伏,导致玉米收获成本明显增加,推动玉米价格上涨。同时玉米收获和上市延后,农民惜售,企业竞相提价收购,进一步强化了玉米涨价预期。市场炒作对粮食涨价的助推效应也很明显。
为什么在2015年还严重产大于需的大宗粮食品种出现了逆转?这充分体现了市场对政策的快速适应性和在自我调整过程中的灵敏性。五年前玉米临时收储提高了市场需求,导致玉米价格和产量在一个双高的水平保持平衡,而过去五年中的临储拍卖,增加了市场供给,导致玉米价格和产量在一个双低的水平保持平衡。如今,临储、临储拍卖逐渐退出市场,玉米市场正在从低价低量平衡向适中平衡转变,这一过程价格难免波动,但也必然会伴随着消费下降和供给增加,在没有过多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市场会自寻一个适中的平衡点。所以这时的政策调节要逆周期、宜温和、忌极端,以免扰乱市场节奏,产生新的不合理平衡。
合理应对玉米价格快速上涨
玉米在我国播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是第一大粮食品种,其价格的快速上涨对我国粮价的整体变化具有较强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从四个方面合理应对。
一是尽快调整政策导向,促进玉米生产恢复发展。在生猪生产逐步恢复和玉米深加工产能持续扩大的情况下,随着玉米去库存结束,国家宏观调控的余地将越来越小。建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并辅以相应的政策调整,鼓励玉米生产恢复发展。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扭转一些地方忽视玉米生产的倾向。缩小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标准差距,释放政策信号,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研究推动玉米生产者补贴范围扩大到华北产区,引导华北适度扩大玉米播种面积。
二是开辟新市场解决大豆问题,缓解“争地”现象。大豆和玉米生产区域重叠度较高,加大玉米播种面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豆生产。2020年大豆价格上涨同样明显,玉米、大豆价格同时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应同步配合寻找大豆生产的新空间。强化科技攻关,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扩大大豆适种范围。通过贸易、农业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强化与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非转基因大豆进口合作。
三是加强监管和调控,清空市场炒作水分。当前玉米价格过快上涨,存在一定的炒作因素。价格上涨导致各方主体普遍看好后市,加工企业积极备货,贸易商积极收购,农户挺价惜售,多方惜售助推价格上涨。建议相关部门加强调度,深入市场摸底,随时了解市场库存情况和售粮进度,适时释放积极信号,引导市场有序售粮,同时加强对秋粮收购和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完善玉米及替代品进口管理。玉米产业链较长,弹性较大,只要给予适度空间和时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价格会逐步趋于平稳,国内生产面积也会较快趋于合理,产需关系出现自愈性缓和。如果放开进口限制,势必会增加供给,市场会在国内生产和价格双低的位置寻找平衡,将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产生长期影响。所以要继续坚持玉米进口配额管理制度,合理控制玉米进口规模。完善玉米及替代品进口管理,坚持基本自给原则和进口配额管理,综合运用技术性措施,将高粱、大麦等进口替代国内玉米消费的数量统筹纳入玉米自给率的控制范围。
编辑:李偲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