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大米:品牌照亮振兴路

2020-12-18 09:20:57 中国农网
作者:赵宇恒 阎红玉 编辑:李偲
字号:

吉林省舒兰市位于北纬44度世界黄金水稻种植带,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厚重的水稻文化,享有“贡米之乡”的美誉,水稻年产量在45万吨以上。近年来,舒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不断提升舒兰大米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随着名气的打响,舒兰大米热销北京、上海等30多个城市及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舒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初丛瑞告诉记者,现在,舒兰大米已经不仅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更是这座城市闪亮的“金名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器。从“指着外地来收”“不管多少钱都卖”,到远道的客户乃至游客闻香而至,舒兰大米如何实现“逆袭”,让大米不只是大米?近日,记者来到舒兰市一探究竟。

产业升级夯实基础

——名侈于实,则难以为继。品牌要打响,夯实产业是基础。舒兰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全力打造“调结构、扩规模、夯基础、强科技、促融合”发展模式,推进“生产、储存、创新”能力提升,做优做大做强水稻产业

都兴海已经种了快30年的水稻。起初只是几公顷的承包地,后来规模越来越大,2013年,都兴海经营的土地规模达到109公顷,这一年,他成立了龙兴家庭农场,带着法特镇的乡亲们共同致富。2016年,他又联合附近3个乡镇的农民,成立了百联众兴合作联社,合作社流转土地达到1200公顷,龙兴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也一度达到340公顷。为了保证种植水平和水稻质量,近几年,都兴海把种植规模控制在了200公顷左右。

龙兴家庭农场今年种了220公顷水稻,一亩地一年的流转费最高要1200元,合同订了3年。“这个费用在周边来说算是很高了。”都兴海解释,“这是必须要花的钱,对乡亲们来说能多点儿收入,对农场来说能把土地连成片,上了规模才好管理。”

产业发展,适度规模是基础。为了做优做大做强水稻产业,舒兰市委、市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种植结构,扩大水稻生产规模。出台种植业结构调整鼓励政策,从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中调剂10%作为“旱改水”补助资金,有效调动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旱改水”3万亩。坚持以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扩大绿色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57万亩,辐射带动农户14.5万户。

为了提高水稻品质、帮助种植户增加效益,舒兰农业技术人员主动来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帮助农户解决困难。此外,舒兰市深化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共同建设了北方优质稻(吉林)研发中心,繁育优质水稻新品种,为舒兰市水稻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全链发展

——实大于名,则明珠暗投。实至名归,打响品牌,优质农产品才能实现优价。舒兰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品牌推广为抓手,大力整合资源、拓宽渠道,有效激发“舒兰大米”品牌新活力

在尤双印的记忆中,双河村的大米是从2017年开始逐渐“叫座”的。此前,与舒兰共饮拉林河水的黑龙江五常市品牌打造起步较早,尽管两地同山同水同气候,同样产出优质稻米,但曾经名气不够大的舒兰大米在价格上也相形见绌。“以前客商说了算,我们农户不管多少钱都卖。”如何才能让辛劳种地的农户获得更高的收益,尤双印和都兴海一样犯了愁。

事情从2013年有了转机。眼看着“邻居”家的稻农腰包越来越鼓,舒兰市委、市政府也急在心里。2013年,舒兰市政府整合域内资源,组织成立舒兰大米协会,吸纳17户优质大米企业入驻,并对域内大米品牌进行整合,集中全力打造“舒兰大米”品牌,形成品牌合力。

“政府把舒兰大米宣传出去了,跑来买米的客商多了,今年不少人都挣了钱、换了车。”舒兰汇民水稻合作社负责人孙有成几乎是不间断地接听着客商们咨询的电话,十多年前还饱受“卖粮难”困扰的孙有成,如今有了年产10万吨大米的加工厂,舒兰大米的价格也从2元/斤左右,到现在高的能卖到一斤三四十元,“就算是代加工的大米,客商也会要求在包装上注明原粮产自吉林舒兰。”

像这样的园区,在舒兰还有多家。在舒兰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经营主体紧扣特色种植产业,加快推进水稻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集中打造了集循环农业、观光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示范样板,以点带面推动水稻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舒兰大米”这块越擦越亮的招牌,以其独特的作用促进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领着城乡携手并进、互利共赢。

主体发力促进良性循环

——政府主导,协会统筹,企业担纲,农业品牌建设中,三者缺一不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品牌农产品经济,要以市场为导向,产品要在市场上立得住,说到底还是要以企业为主体

11月中旬,双河村村民从去年就开始盼的水稻加工厂正式投产了,日加工量能达到100吨左右。“能加工了,自己的品牌就好打响了。”在尤双印看来,包装袋上印着的品牌是回头客购买的“灯塔”,没有品牌就缺少了区分的方法,双河村依然只能卖“贴牌”大米,区别不过是贴其他地区的牌还是贴其他厂家的牌。

意识到这一点的尤双印去年为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吉礼有稻”。尤双印说:“之前要做自己的品牌,还要请别人代加工,来回倒运的运费也受不了,有了自己的加工厂,成本就能降下不少,盈利点握在自己手里,在市场上更有话语权。”产品品牌的打造,带动了双河村稻米产业链的发展,让双河村的大米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企业有决心,政府的支持也毫不含糊。近年来,舒兰市在打响舒兰大米品牌的同时,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资金困难。

市场主体品牌意识的提升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良性循环。“我们公司现有绿色水稻原料基地2000多亩。随着储存、加工等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公司去年底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许可。此后,公司加工的绿色认证大米价格和利润都提高了20%,绿色食品标志许可提高了公司的品牌价值。”佳丰谷物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姜跃武说。

近年来,随着舒兰大米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舒兰市大米经营主体申请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舒兰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目前,舒兰市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经营主体共有26户,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有97个,与基地对接面积23.38万亩,占基地总面积57万亩的41%;绿色认证大米年产量可达8.4万吨,居全省前列,列吉林地区首位。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