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段华良
农家少闲月,金秋正丰收。11月8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走进老粮仓镇,阡陌金黄,稻浪翻滚,收割机鸣,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香味,村民隔田呼唤,脸上洋溢着笑容。
戴轩鑫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戴奇华熟练地操控着大型收割机,丰收的答案写在他的脸上。他告诉记者,虽受今年9月份的寒潮天气的影响,晚稻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优质稻亩产也有800斤,杂交稻亩产有1000余斤。
“今年宁乡市粮食播种面积151.06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55.36万亩、一季稻种植面积36.8万亩、晚稻种植面积58.9万亩。比去年提高了8%左右,去年全年的粮食生产产量为68万吨,今年预计可以达到72.5万吨。”据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尹建军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在全省名列前茅,新增种粮大户350个,规模经营流转土地总面积增加了6万多亩。
宁乡市素有“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生猪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长沙市的菜篮子后勤保障基地。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获全国先进,成为全国三个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基地县之一,烟叶产量稳居全省第二,生猪出栏量稳居全省第一。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88.41亿元,农民人平均收入29338元。
粮丰天下安,粮食是宁乡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基。“十三五”期间,宁乡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产量、调优结构;以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抓手,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建设,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快大中型灌区及其田间配套设施建设,构建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粮食连年增产。
在金洲镇箭楼村,村民正在组装机械化育秧机。(资料图片)
“藏粮于技”节本增效保障农民利益
3月20日,大地回暖的楚沩大地上农事也正忙,铁牛隆隆声中,农民陆续播种下今年的希望。
位于双江口镇的湖南极和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的早稻秧田里人头攒动,当地农民正在将一块块育种盘从育秧传导机上卸下,整齐排列到秧田里育秧。今年以来,该合作社已培育早稻秧苗20亩,落实早稻种植面积3400亩。
一台七八米长的育秧传导机摆放在秧田里,一块块育种盘被叉车从催芽密室运到田边后,播种的农民将一块块种盘搬放到育秧传导机上,育秧传导机将育种盘传输到另一端。而在另一端,10多名农民有的搬、有的摆,转眼之间,秧田里摆满了一块块育种盘。
“这育秧传导机是我们专门针对播种自创的,大大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在现场组织播种的夏承志告诉记者,他和另外3名农民一起在双江口镇流转了3000多亩农田种稻。“过去将种盘放置到秧田里需要人在泥巴田里来来回回跑,既费力又费时。”夏承志表示,使用育秧传导机后,既省时又省力。
“去年,我们在金洲镇流转了1500亩农田种稻,从耕田到插秧再到收割全部用上了机械化。”夏承志说,催芽用的是恒温在36摄氏度左右的催芽密室,只需一到两天时间,种子即可发芽,然后将种盘搬到秧田里育秧。
“立体循环式育秧架有8层和4层的,利用传动装置让所有秧苗盘都能均匀晒到太阳。”夏承志介绍,今年,又新研发了立体循环式育秧架。3亩的大棚内能够培育出15亩秧苗,大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7组立体循环式育秧架、4组悬挂式立体育秧架,今年极和智慧农业已投入资金超过200万元。“我们想打造一个比较大的现代农业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姜海天表示,预计3到5年内,将会利用“农户+大户”模式,流转土地20000亩以上,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科技强农,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广杂交稻、紧凑型玉米等革命性增产技术不同,这些年宁乡市粮食单产提高更多靠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推广了一批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目前,宁乡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全省处于前列。农机总动力182万千瓦,与十二五末相比增长了1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增长了8.3个百分点,农机行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4亿元。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65家,实现总产值458亿元。与“十二五”末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24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增加1家,省级龙头企业增加16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
宁乡市是获首批湖南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2019年农药、化肥施用量比2015年分别减少543吨、2.64万吨,减量幅度分别为16.46%、11.56%;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追溯四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92个。
同时,宁乡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向纵深推进。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育网络,建设各级各类培训基地30个,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综合培育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民田间学校示范校10所。2016年至2020年宁乡市共培育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1400人、职业技能培训300人、专项技术培训950人、实用技术培训2000人次,湘农科教云线上培训3000人。
“藏粮于地”加强粮食产能建设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7月23日,记者来到资福镇合星村,连片的稻谷在骄阳的映衬下,金黄璀璨,十分夺目。每一株沉甸甸的稻穗都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收割机轰鸣作业,所到之处,饱满的稻穗倒伏、装袋,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
“我现在一小时可以收割5亩,一天可以收割50来亩,今年早稻已经差不多收完了,就只剩这10来亩了。”种粮大户刘永军擦着额头上黄豆般大的汗珠,从收割机上走下来,一边喝水,一边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天把早稻收割了,明天就翻耕,后天就可以插晚稻了。
“今年早稻种植300多亩,早稻平均每亩合700斤左右,看到今年增产、粮食丰收,我感到非常高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支持。”刘永军告诉记者,今年气候好的话,晚稻可以达到1000多斤一亩,两季加起来20 多万元纯利润不成问题。
“今年资福镇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目标,积极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提供免费种子,加强技术指导,做好种粮大户的示范,实现了早稻生产的丰收。”资福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金国告诉记者,该镇以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为抓手,通过送种集中育秧,免费为种植大户进行室内育秧,提高早稻产量和抗性。尽力遏制抛荒、“双改单”和直播现象。
“十三五”期间,宁乡市建成高标准农田25.17万亩,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率由2015年的71%增长至目前的79.3%,全市粮食高效模式示范面积达20万亩以上,亩均增加纯收入200元以上。2018年底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投入使用。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宁乡“鹊山模式”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年度改革案例,村企共建“双江口模式”、镇村统筹“老粮仓模式”等集体经济发展成功经验也得到上级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各村因地制宜,涌现出“产业服务型”“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型”“物业经营型”等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典型;276个涉改村(社区)全部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32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全面实现“去薄脱空”。
“我们坚持粮食生产稳字当头,做到精准施策,牢牢守住粮食能源安全这道经济社会发展底线。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做好‘两区’划定,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宁乡市坚持协同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坚持把农业农村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统筹谋划,在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始终重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农业农村绿色高质发展。遵循农业农村发展内在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此决胜全面小康之际、当此乡村振兴关键之期,更需要砥砺前行的勇气与能力。宁乡市提振精神、鼓足干劲,为推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切实加快宁乡市由农业大市向农村经济强市嬗变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