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力”应对全球疫情下的粮食安全挑战

2020-09-24 15:56:19 人民网
作者:杨建国 编辑:李偲
字号:

自古至今,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肩负的共同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问题,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进入新时期,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从全球农业资源分布看,世界有足够的资源生产足够的粮食,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据美国农业部预计, 2020/2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27.3亿吨,同比增加2.4%;消费量26.9亿吨,同比增加1.9%;产消结余4061万吨,期末库存8.5亿吨,同比增加3.2%。库存水平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库存消费比32%,远高于17%的国际粮食安全线。从国内粮食供需形势看,我国谷物(小麦、稻谷、玉米)供需总体平衡略有结余。据国家粮油中心预计, 2020/21年度我国谷物产量6.05亿吨,同比增加0.3%; 消费量6.14亿吨,同比增加0.6%;进口1650万吨,同比增加12.5%;出口453万吨,同比增加12.3%;年度新增供需结余351万吨,较上年下降69万吨。从库存水平看,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尤其是小麦、稻谷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均在90%以上远高于17%的国际粮食安全水平线,口粮供应绝对安全。

然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疫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呈现诸多变化,中国粮食进口也将出现重大变化,对我国国内粮价和粮食购销体系产生影响,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造成新的挑战。

受疫情、蝗灾和洪涝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世界多国的粮食安全正面临着危险隐患。近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1.3亿名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联合国在此情况下,已多次发出警告,呼吁各国重视粮食生产,应对即将到来的粮食危机。

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有关可持续食物体系提供健康膳食的报告提出,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到可持续的食物体系,在星球承载极限内保证健康膳食。如果不改变饮食习惯、改善粮食生产并减少食物浪费,到2050年,以健康和可持续的膳食养活不断增长的百亿人口是不可能实现的。目前,有超过30亿人陷入营养失调的状态(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粮食生产正在超出星球承载极限——造成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氮磷肥料过量施用导致的污染,并且在水和土地的使用中带来不可持续的变化。所以,全球食物体系转变的需求非常迫切。

另一方面,粮食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价格波动加大。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市场对全球经济下行担忧增加,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救市政策,原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大。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及国际贸易格局不确性增加的影响,预计国际粮价区域波动频率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我国粮食安全也正面临多重挑战:耕地保护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污染等各类资源与环境约束;人口基数大、城镇化率提高等造成的需求刚性增长;粮食能源化和金融化趋势加剧了粮价波动,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面对波橘云诡、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及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我国粮食安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防范粮食安全面对的挑战?为此,笔者认为,“五力模型”可有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五力模型”的核心是处理好五对矛盾关系,即资源支撑力:粮食安全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力: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及三农问题相互驱动;改革创新力:粮食安全与市场改革协调一致;国家调控力:粮食安全与宏观调控相互支撑;国际竞争力:粮食安全与国际话语权共同提升,“五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协同效应,实现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一、“五力模型”的内涵及原理

粮食安全“五力模型”中的资源支撑力、农业生产力、改革创新力、国家调控力、国际竞争力,其本质就是把握好国民经济发展中与粮食安全相关的五个关键要素,并协调好五个矛盾关系。特别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工业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是与“三农”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粮食安全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因此,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与“三农”问题统筹考虑,相互协调。

资源支撑力:粮食安全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推进

资源支撑力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定或全部自然条件的支撑和支持能力。资源支撑力是“五力模型”的基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前提。

“藏粮于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粮食生产的载体。这里所言的资源主要指农业用地。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农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为了解决温饱、增加粮食产量,我国在资源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基于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土地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在目前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应该对以往过度消耗的资源给予补偿,让耕地、草原、湖泊休养生息,以备未来不时之需,这就需要我们以强大的资源支撑力保障粮食安全,具体包括守住耕地红线、持续提高耕地质量、重视水土资源的匹配、加大土壤环境治理力度等。必要的粮食面积如何保障,种粮收益和农民收入如何保护,都是关系粮食安全的大问题。可见,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必须打造资源支撑力,注重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推进。

农业生产力: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互驱动

农业生产力是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人工培育方式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创造财富实现增值的能力。农业生产力是“五力模型”的主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力量。

“藏粮于民”。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三化”协同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怎么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民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激活粮食生产主体增产提质增效的内源活力,确保我国粮食供给的可持续安全。

“三农”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调整必然要面对的客观现实。如何在实现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发展新阶段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总之,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应该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力,并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

改革创新力:粮食安全与市场化改革协调一致

改革创新力是指通过新思维、新发明和新创造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从而有助于发展并取得效益和效果的能力。改革创新力是“五力模型”的内在引擎,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驱动力。

“藏粮于市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基础。更好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不断完善中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政策环境,深化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培育粮食市场主体,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藏粮于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后,科技在我国农业和粮食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显著,科技贡献率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科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科技创新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因此,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注重提升改革创新力,并与市场化改革协调一致,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具体体现。

国家调控力:粮食安全与宏观调控相互支撑

国家调控力是政府对某一领域或方面进行的调节与控制,保证经济或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相互平衡的能力。国家调控力是“五力模型”的中流砥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稳定器”与“压舱石”。

“藏粮于国”。粮食安全是具有特殊自然属性的公共物品,保障粮食安全是各国政府的职责和义务。市场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而宏观调控则是市场机制配粮食资源的前提条件。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和进出口调节制度,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如何进一步加强国家调控力,保障粮食安全显得十分紧迫,与此同时,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将为国家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完善宏观调控,更好发挥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在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

国际竞争力:粮食安全与国际话语权共同提升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的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能力。国际竞争力是“五力模型”的外部支撑,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坚强利器。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深入融合参与全球粮食产业链构建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必须加强多边关系维护、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并践行大国责任。

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的国际形势,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中国粮食主动求变的有效手段,更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中国粮食必须对内夯实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化粮食全产业链,对外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步伐,建立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新型粮食经贸合作关系,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因此,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必然要站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来统筹兼顾各类矛盾、各种关系,以强大的“协同力”提升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并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实,打造五个关键力的本质是把握好五个“协同力”,当然,构建“五力模型”并非仅仅单向把握五个关键要素、统筹协调好五个矛盾关系,更重要的是要驱使五个“协同力”产生“1+1>2”的叠加效应。五个协同力相互作用、产生多倍叠加效应所形成的巨大合力,在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五力模型”的基本原则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五力”模型运行系统遵循四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五力”统一于一个有机的总体和共同的目标之中,既有所区别,重点各异,又相互联系,合作分工,集中表现为基础保障支撑能力,共同服务中国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粮食安全系统就是粮食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粮食安全系统中进行的。“五力”既是粮食安全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安全运行的保障力。

相关性原则

涉粮问题中的粮食数量、粮食质量、粮食流通及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的耦合,构成一个更为复杂的大系统。不仅是粮食系统和人造系统结合的复合系统,而且包括人的意识及其活动,涉及到经济、政治、人口、科教等等。发挥“五力”的协同作用和互补作用,通过串联、并联,产生耦合效应和合力效应,达到相得益彰、互惠互利、共生共存、双赢共赢的效果。

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是任何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和特征。系统的序,简言之,就是系统的一种有规则的状态。系统有序度关系到系统的动态变化和系统进化或退化的发展,这是粮食安全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中国粮食安全的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不同环节、不同对象、不同时期,“五力”所发挥作用的先后、大小、尺度存在一定的优先次排序。

动态性原则

“五力”模型运行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运用运动和发展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事物的变化,在运用“五力”模型进行预测和决策时,加入权变和动态的方法,及时调适和纠偏,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在这个系统中,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系统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平衡,再由平衡走向不平衡,从而形成系统的发展变化规律。人们只有掌握了系统的发展规律,才能预见其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五力模型”的指导思想

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

总体安全观,回应的正是当下错综复杂的各类安全挑战。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重要内容和基础,如果没有粮食安全做保障,国家总体安全观必然缺乏有力支撑。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基础,通过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创新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等手段,来确保粮食安全,进而保障国家总体安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随着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粮食要求越来越高,要适应消费升级的转变;二是要保障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中,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吃饭问题;三是保障种粮农民收益,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用全新的思维看待和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指针。为此,以创新作为中国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协调作为建立全方位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内在要求,以绿色作为建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态,以开放助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行稳致远,以共享作为惠及粮食安全福祉的终极关怀。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质必然的联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必然要求。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粮食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历史规律以及人们心理规律等规律体系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规律体系。为此,首先提高认识规律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其次增强运用规律的能力,提高工作本领;最后立足本国国情、粮情,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工作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是站在统筹的高度,希望通过长期的努力,使粮食问题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是一件功在当代造福万代的事情。粮食安全保障系统必须要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储备、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寻求粮食保障系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

四、“五力模型”的运行特点

系统性

一般而言,粮食安全系统本就是人与粮食相互作用的复杂巨系统,是以粮食为载体,由粮食资源、社会、经济等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五力模型构建的粮食安全系统也具备这一特性。“五力”中的资源支撑力、农业生产力、改革创新力、国家调控力、国际竞争力既自成系统,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系;既是粮食安全系统的组成部分,又通过各自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了粮食安全系统;既有内生变量循环,又有外部环境影响。

复合性

“五力”模型构建的粮食安全系统复合性体现在两点:一是作用力的复合。“五力”模型构建的粮食安全系统是由资源支撑力、农业生产力、改革创新力、国家调控力、国际竞争力等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二是效应的复合。系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系统在整体上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这就是系统的整体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1>2。“五力”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大于各自运行产生的效应。

辩证性

“五力”模型构建的粮食安全系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状态,是一个辩证性范畴。粮食安全作为人们生存安全的根本,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粮食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二是粮食的有限性,作为一种短缺资源,其无法满足人们对质与量两个方面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三是粮食资源系统的整体性,粮食系统内部各环节之间以及粮食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系统,如果某一系统结构或环节发生变化,将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变化,进而产生粮食安全问题。关于粮食安全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看来,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也都是相关联的。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粮食生产的自然规律、粮食交换和流通的市场规律,粮食分配的社会规律,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适用性

“五力”模型构建的粮食安全系统具有现实适用性。系统科学是从事物的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五力”模型遵循系统科学,通过改变系统组成部分或调整组成部分之间、层次结构之间以及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联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这样的系统才能具有我们满意的最好的功能,这就是系统控制、干预和组织管理的内涵、也是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所要实现的目标结合。研究方法上,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将方法体系与实践方式结合,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五、启示与思考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仓廪实,天下安。古今中外,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受到高度关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因此,即便是当前我国已经克服困难取得秋粮丰收,即便是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时期,但是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新冠疫情、面临全球粮食危机、面临自然灾害时,我们绝不能“高枕无忧”,而要未雨绸缪、永不松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只有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树立全局和战略思维。需要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看问题,以底线思维育新机。第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制定“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的关键时期,粮食安全是“十四五”规划和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因此,我们要将粮食安全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谋划和推动。第二,辩证系统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本质。过去,人们考虑粮食安全政策时,往往容易陷入就农业论农业,就粮食安全论粮食安全的单向思维。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着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双重任务和复杂局面,粮食安全战略调整的积极意义决不限于粮食安全本身,将惠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与此同时,粮食安全系统是人与粮食相互作用的复杂巨系统,是以粮食为载体,由粮食资源、社会、经济等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粮食安全战略标的实现也有赖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因而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跳出就粮食论粮食的圈子,拓展思路,开阔思维,应着眼于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全局,应注重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关键要素的协同发展,这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第三,守住底线,方能行稳致远。我们时刻要有底线思维、危机意识,懂得居安思危、化危为机,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并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推动中国成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的国际粮食安全治理体系的参与者、贡献者、分享者、引领者,提升我国国际粮油议价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于危机中育新机。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我国即将步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与新征程,我们要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系统规划粮食安全战略,科学践行粮食安全理论、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并在不确定性为常态的复杂环境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

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调整新结构、开创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筑牢坚实基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作者系中储粮集团培训中心执行董事,总经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