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的双重夹击之下,中国如何确保十四亿人的粮食安全备受关注。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紧紧抓住“农时”,取得了粮食丰收,牢牢端稳了手中的“饭碗”。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中国夏粮和早稻已获丰收:夏粮产量2856亿斤,比上年增产24.2亿斤;早稻产量546亿斤,比上年增产20.6亿斤,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的态势。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经济的根本,也是经济复苏的“压舱石”。中国官方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复产复工的首要位置。春节后,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各行各业陆续复产复工之际,农业领域落实“不误农时”的部署,率先恢复生产。
2月下旬,中国高层就着手密集部署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提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并配套一系列措施,打通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民下田等因疫情形成的堵点,为农业生产“开绿灯”,推动顺利复产。
6月以来,中国遭遇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粮食生产再次受到考验。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表示,汛情对一些区域的水稻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局部地区早稻田块无法及时收获,部分晚稻秧田被淹,秧苗素质偏差。
秋粮占到全年粮食生产的四分之三,面对较重的洪涝灾害,后期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聂凤英表示,统计显示,今年南方洪涝灾害导致603.26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绝收114.08万公顷,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地区,而2019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606.4万公顷,受灾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很小部分。从全年粮食生产来看,60%的秋粮在北方地区,受洪涝影响相对较小。此外,得益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通过各项救灾措施,加强种植管理,洪涝灾害的影响是可以降到最低的。
中国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年夏粮和早稻已获丰收,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从农情调度看,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尽管局部旱涝灾害较重,但灾后生产恢复及时有效,秋粮长势总体不错。
为抓好秋粮生产,中国在洪涝灾后重建中继续践行“不误农时”,8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对农业恢复生产进行了部署,提出支持修复灾毁农田和大棚、圈舍等设施农业,抓紧改种补种,保证秋粮再获好收成。
聂凤英表示,从近年来的粮食供需情况看,中国粮食尤其是口粮供给充足,完全能够满足民众消费需求。中国粮食产量连续16年丰收,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连续多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此外,中国的口粮库存也持续保持高位,做到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稻谷、小麦库存水平大体相当于城乡居民一年的消费量。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吕庆喆表示,综合来看,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也要看到,疫情冲击下,国际粮食市场形势日趋复杂,虽然短期不会造成实质威胁,但仍要警惕对大豆等高度依赖进口的饲料粮带来冲击。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保粮食能源安全”作为“六保”的重要内容之一,保障粮食生产是提高中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吕庆喆认为,中国需要继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守耕地红线;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加大优质品种供给,提高粮食生产质量。面对日益频繁的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灾害,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升粮食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还要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在确保重要农产品自给的前提下积极拓展进出口渠道,加强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管理,有效应对国际市场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