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挑战,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一刻也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坚持制度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粮食产业,构筑粮食安全的“铜墙铁壁”。
固根本,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不放松。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任何条件下都不可逾越。要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从保数量上看,要坚决守住全国耕地保护面积18.65亿亩和永久基本农田15.46亿亩以上这条红线。从提升质量上看,一方面,要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严格控制优质耕地的占用,落实占补平衡制度,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防止以次充好、滥竽充数;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进行耕地保护与农田水利建设,强化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力度,确保耕地的休养生息。
挖潜能,紧紧推动科技创新不动摇。向科技要效益,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安全系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围绕种子这个粮食生产中的核心环节搞“攻关”, 培育推广一批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向科技要产量。要结合南方地区洪灾实际,加大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力度,及时调整农业生产计划,及时指导补施恢复肥、喷洒叶面肥,促进受灾水稻恢复生长,最大限度稳定产量。科研人员要及时到生产一线指导农户安排好耕种计划,做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抢收抢种等生产措施,为粮食稳产增产打好基础。
激活力,坚持制度创新不停步。体制机制持续创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指导建设专业合作社,加强各专业合作社会协同配合,形成农业联合社;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联耕联种、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有效形式,提升生产效率和整体产量。要整体推进保护性耕作,系统筹划,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由传统型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要不断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发挥粮食生产功能区骨干引领作用,科学规划布局专用品种基地和加工产业集群,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保稳定,发展粮食产业不松劲。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中,我国粮食加工流通和调控保供能力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快速稳定了市场情绪,确保了社会稳定。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在疫情的影响下,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需要继续抓好粮食收购、管好用好粮食储备、提高粮食流通能力。要着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推动粮食产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持续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要坚持完善小麦、稻谷等主要作物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补贴政策,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财政奖补力度,让种粮有奔头、有钱挣。要加强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建设,合理布局网点,确保遇有情况能够快供、稳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