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大于天
——一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吉林考察关于粮食问题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十八大以来曾在不同场合用“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一个永恒的课题”等鲜明论断来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这些指示高屋建瓴、意义深远,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粮食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全力夺取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粮食安全不是一个新课题,这些年来我们始终把粮食安全当作首要工作来抓,粮食总产连续五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到100%,并且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重农抓粮机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但是,这些亮眼的成绩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粮食问题已经过关了,已经彻底解决了,决不能因此滋生自满情绪、产生麻痹心理。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都要牢牢绷紧,特别是在今年多种因素交织叠加的情况下,更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数量大,经济体量大。大有大的优势,大也有大的难处。大就意味着很多事只能靠自己,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到国际市场上买都没有这么多库存卖给我们;大就意味着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旦犯了,船大难掉头,带来的后果可能是颠覆性的。因此,越是大国,越要强调底线思维、风险意识。
如果说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那么对今年来说,确保粮食安全又有特殊的紧迫性。
今年最大的特殊性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谁都不曾预料到的方式开启了2020年。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当然是广大医护工作者,但同时也要看到,农产品的充足供应是打赢疫情阻击战最坚实的基础和支撑。在武汉这样一个超大城市,上千万人口居家隔离,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食品供应链有没有保障的问题;而在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一个担负着七成蔬菜供应量的超大型市场“新发地”发生疫情突然关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居民“菜篮子”的菜会不会断档的问题。试想一下,万一当时食品供应出了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往轻里说是人心惶惶,影响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往重里说,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不是不可能的,历史上、国际上因为粮食短缺造成的社会动荡历历在目,“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所以,我们还能说粮食安全只是一个吃饭问题、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吗?
今年的特殊性还在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这一判断正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疫情席卷全球,给世界各国都带来巨大冲击,也给国际秩序带来一系列深远影响。以农产品贸易为例,疫情发生之初,多个粮食生产大国宣布限制粮食出口、加大本国粮食储备,尽管一些国家随后又解除了限制,但是带给我们的触动和思考是深远的。在大灾大疫面前,生存利益大于天,对任何国家来说,粮食都是极端重要的生存利益,是比天还大的利益!所以说,如果粮食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就相当于本国的命脉被别人掐住,特别是在当前大国博弈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如果粮食安全不保,则战略主动权堪忧。因此,“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句话,比平常年份更具现实意义。
今年的特殊性还在于,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年。这样特殊的年份,人们对美好生活、对自身的获得感都寄予了更大的期许,而承上启下的节点也要求我们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进入六七月份,南方部分地区又遭遇了范围广、强度大、雨量大的强降雨,在多省引发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当前粮食生产特别是南方早稻生产带来挑战。尽管到目前为止粮食损失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是每年“七下八上”的防汛季还没有结束,根据气象专家预测,未来不排除发生区域性较大洪水的可能,因此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把防汛抗灾救灾减灾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尽最大努力千方百计降低洪涝灾害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多了是库存压力,是财政压力;少了是社会压力,是整个大局的压力。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今天回过头再看,这一论述更值得我们铭记和深思。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秋粮生产还正在吃劲的时候。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今年粮食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标对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采取务实有效举措和超常规措施,努力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继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增强信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