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在鞍山市台安县新开河粮食储备库,两名工作人员卸载刚刚收储的玉米。 截至目前,辽宁省鞍山市规模以上粮食企业已全面复工复产,各粮食企业按照统一部署完成储备粮增储任务,储备数量充足。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国家发布粮食出口禁令。有观点称,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疫情或将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
疫情真会导致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其实不然,而且至今也没出现。
“没有粮食安全问题,只是市场投机心理在作怪。”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吴炳方研究员接受新华网专访说,出口国希望借疫情推高粮价,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出口国经常使用这种手段,失信于人,最终会失去用户的信任,转向更可靠的粮食供应国。
20余年来,吴炳方带领科研团队持续从事农情遥感监测,他是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专家组专家,长期负责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报告编写工作。
缺不缺粮,遥感监测数据不会蛊惑人。
吴炳方提供的监测结果显示,最近3年,全球粮食大宗粮油作物产量处于历史高位,粮食供应稳定。进入疫情期以来,南半球的可供出口的玉米和大豆受影响较小,产粮大国巴西和阿根廷的玉米和大豆产量同比增长。
全球粮食供应有保障,疫情对我国的影响也很有限。
吴炳方表示,监测表明,疫情对我国夏粮生产影响较小,粮食生产总体形势良好,疫情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湖北:最新的监测显示,截止到4月中旬,仅湖北省的旱稻移栽面积有所下降,而全国早稻备耕和移栽总面积较2019年增加了2%左右;4月上旬,夏粮主产区的作物长势好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仅湖北中部、安徽中部等地夏粮长势低于过去5年平均水平。
此前,粮食短缺的传言在国内迷惑了不少公众,甚至有人开始囤粮。今天,数据告诉大家,“家里有粮,稳住,莫慌!”
实际上,在粮食够不够吃引发热议的时候,中央就多次权威发声,给中国老百姓送上了一颗“定心丸”。
4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传达出不少重要信号:中国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心中有数,不怕变数。中国的粮食安全有保障,这个底气,就来自在粮食安全和生产形势方面具备的强大监测能力。
做好监测,对一个国家来说意义深远。吴炳方认为,监测工作可以提高全球粮食生产形势的透明度,减少或避免粮食价格的波动。换句话说,如果各国都能对本国的粮食产量“心中有数”,那么就不会担忧所谓的粮食安全。即便出现粮食供应紧张,监测也能帮助相关国家科学合理的提前制定应对策略、调配方案。
中国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14亿人的口粮只能靠我们自己保障。
吴炳方建议,要坚持“自主、独立监测和预警”,不受其他信息的误导,这是战略定力的基础。
提高粮食安全监测水平,中国靠的是“黑科技”,世界领先的全球农情监测系统,不是口号。该系统汇聚了实时的众源和遥感大数据,采用多达32个指标评估从全球、洲际、国家甚至到乡镇级的农气、农情和作物生产信息,依托云计算的高效处理能力保证监测预测的时效性。
吴炳方说,中国的粮食安全监测技术已服务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能力建设。比如莫桑比克利用定制化的CropWatch云平台实现了粮食安全预警自主监测,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