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应充足 消费者超用量囤粮没有必要

2020-04-13 10:12:17 人民网 编辑:李偲
字号: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严峻时刻,有一些人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了担心。为此,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组织业内专家进行了反复比较和认真研判,一致认为,我国粮食供应充足,消费者超用量囤粮完全没有必要。

目前粮食库存充足

我国粮食库存分为储备库存和商品库存两大部分。储备库存又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两类。中央储备历来就有,只是在建国以后不同时期管理方式有所不同。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改革,开始着手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新型粮食储备体系。199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专管的国家粮食储备局,2000年成立了中储粮总公司。在2008年世界性粮食危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因势利导,建立健全了地方省、地市和县三级地方政府储备,形成了以中央储备为主导、省级储备为支撑、市县和企业及社会储备为基础的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市场稳定器和保供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情和粮情出发,坚持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严格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粮食主产区储存三个月、主销区储存六个月、产销平衡区储存四个半月的储备数量,从体制和政策上切实保障地方粮食安全和应急供应。

粮食商品库存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粮食贸易、加工和饲料企业用于市场流通、贸易、加工和饲料用粮,随行就市,机动灵活。各类粮企主要依靠千百万粮食经纪人走村串户为其收购、汇集粮源。二是国家为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出资委托粮企托市收购的临储粮,由国家根据市场供求形势,指令有关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投入市场。这部分托市粮每年的收购量都很大。

据统计,2019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期末总库存约为2.8亿吨,稻谷的库存销售比为86.2%,小麦为91.1%,玉米为39.9%,其中稻谷、小麦两大口粮的期末库存量均超历史最高水平。

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6.64亿吨的新高,其中谷物总产6.14亿吨,同比增长0.6%,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74公斤,高于世界人均400公斤约74公斤,即接近150斤,这是了不起的成就。粮食持续增产将为粮食供应提供牢靠的实物保障。

一是粮食增产有后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持续快速增长,相继跃上了三、四、五、六亿吨4个大台阶,现已连续五年总产6亿吨以上,积蓄了巨大的增产潜力。

二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主产县可以发挥关键作用。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在从东北到海南的中东部地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巨资建设了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商品粮基地,同时确定了800多个粮食主产县,都将在未来粮食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农粮科技进步将为增产提供强力支撑。我国农粮科技进步对粮食产业的贡献率,已从改革初期的2.7%上升到2018年的58.3%。例如在良种培育方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李震声的杂交小麦、李振海的杂交玉米,加上许多地方培育的良种一起推广和应用,对三大主粮的高产丰收,切实发挥了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今后,随着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科技对于粮食增产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流通市场货足价稳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恢复和健全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覆盖全国的粮食市场体系,现货、期货、批零、股市、金融各司其职,为保障粮食供应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例如,国家定点销售和区域性销售的十个现货批发交易中心,郑州、大连两个国际化粮食期货市场,以成品粮油销售为主的城乡超市和集贸市场,遍及全国城市的电商、网购和门到门的物流配送,一批粮油大型骨干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等。最近在A股市场上,一些粮食类个股曾多次涨停,证明粮食金融在投融资市场上,为发展粮业发挥着杠杆作用。

近年来,世界粮食相对过剩,国际市场粮价持平,对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粮食资源发展自己十分有利。国家出于保护农民增产增收的意图,坚持托市收购,形成了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的价格倒挂,国家粮食库存处于饱和和粮食供应阶段性过剩。这种供过于求的态势,也使得国内粮价水波不兴,平稳运行。尽管疫情蔓延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总体上还掀不起大的风浪。

粮食加工能力强

迄今,我国列入统计范围的粮食加工企业的日加工能力,稻谷为30亿斤即150万吨,小麦为16亿斤即80万吨,可充分满足14亿人每天的米面需求。2008年以来,国家责令各省政府层层制定和落实了保障本地粮食安全的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响应机制。现在,被国家确定为保供协作机制的37家重点骨干粮油加工企业已全部复工,被列入全国5388家应急加工企业已有4649家复工,达到了日加工稻谷48.7万吨、小麦46.5万吨的能力。中粮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米、面、油加工全面发力,中储粮集团公司等国有粮食企业积极复产,持续为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做出贡献,河北省五得利集团等民营企业,抗疫以来也一直坚持生产。最近又有许多企业陆续复工,满足居民口粮米面油供应毫无问题。

国际粮源多元化

我国不仅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2017年,我国进口粮食曾达到1.3亿吨的峰值,近两年有所下降。2019年我国进口为11144万吨,其中,大豆8851万吨,占进口总量的79.4%,小麦349万吨,稻谷255万吨,玉米479万吨,其余为大麦、高粱、谷物粉和杂粮豆类。

从粮食对外依存度分析,大豆最高。2019年我国大豆产量达1810万吨,创历史新高,但只占年消费量的17%,大豆对外依存度仍高达83%,必须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2017年我国进口大豆峰值为9553万吨,2019年为8851万吨,比2017年下降了702万吨,降幅为9.3%,支持了国产大豆发展。2019年我国稻谷对外依存度1.8%,小麦为2.3%,进口大米、小麦主要是为了品种调剂,这两大口粮综合起来约为2%,影响甚微。

我国大豆虽然对外依存度高,但国际上大豆生产和贸易格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世纪初当我国开始批量进口大豆时,巴西和阿根廷都不是大豆主产国。随着我国大豆进口逐年快速攀升,也促进了这两国大豆生产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巴西,大豆产量已连续3年超过1亿吨。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9年美国生产大豆1.24亿吨,巴西1.17亿吨,阿根廷5500万吨,中国为1810万吨。在2019年我国进口的8851万吨大豆中,产自美国的为1695万吨,占17%,较上年下降近一半;巴西为5767万吨,占65%,已取代美国成为我国进口大豆第一来源国;阿根廷为880万吨,占10%;巴、阿两国共计为6648万吨,占75%,而且这两国都有巨大的增产潜力,满足我国进口需要不成问题。

此外,2019年还进口了953万吨食用植物油,较2018年增长了51%。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仍然在国内居民生活的巨大需求。我国把大豆按粮食统计,而国际上把大豆当做油料。我国进口大豆的直接目的就是榨油,同时把榨油的副产品豆粕作为生产各种饲料的原料,比单独进口大豆油和豆粕节省费用,效益更好。

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适度进口粮食,实际上是进口了生产粮食的耕地和淡水两大稀缺资源。我国人均耕地仅1.3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这两种资源匮乏,是我国下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战略目标的重大制约因素。

补上短板再出发

专家们指出,这次我国抗疫之战,既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社会组织好和行动能力强的优势,也暴露出了粮食行业一直存在的一些短板。例如,粮食生产、贸易、加工、物流等,小而散,管理粗放,运营成本偏高,科技含量较少,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经济效益差,电商、网购、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发展很不平衡,许多粮企缺乏核心竞争力,尚未真正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等等。这些短板,亟需在继续深化改革中逐步填平补齐,完善创新。今后,应着力打造我国粮食的新型航空母舰和联合舰队,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培养出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和现代企业精神的粮食行业领军人物,实现振兴粮业,保供促安全、谋粮惠民生的宏愿。

专家们认为,这场新冠病毒传播208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几乎无一幸免,我国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粮食行业全体同仁,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处变不惊,庄敬自强,精诚团结,共克时艰。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专家组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