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湘农荟”1.0版上线了。
这是一个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支持,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由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运营的湖南农产品权威营销新平台。
而观潮君给它的定义更直接:电商里的湘农宝。
农村电商,一直是一块既烧钱又微利、十分难啃的硬骨头,多少电商望而却步,多少平台折戟而返,“湘农荟”要干的这件大事绝非轻轻松松,但一旦合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它的前景与未来价值不可估量。
下面,观潮君来解析一下湖南为什么要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其对于脱贫攻坚、对于湖南农业乃至农村的未来,会起一个什么样的驱动作用。
起因与钥匙
“最近,蓝山县塔峰镇蒋家村农民黄远军曾经一度陷入两难的境地,他家的柑橘园里还有近400吨柑橘挂在树上。不采摘,一年的收成会打水漂,可摘下来万一卖不出去,损失会更大。”
从2月23日开始,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红网在网上连续发布了4批近2000条农产品“卖难”信息。
3月初,红网时刻记者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将50位发布信息的农民朋友或农村合作社等主体作为样本进行了电话访问。超过有31人表示,“有人因为在网上看到了信息而来联系自己”,有13人表示,因为网上的信息发布达成了17笔交易。
黄远军的农产品卖难信息是第一批发布的,在接到红网记者电话后,感谢连连,他告诉红网记者,不光原来的400吨柑橘已经售罄,还有人预定了下一季的订单。
农产品卖出去,农民的难处解决了,是好事。
但每一条趟过的大河、爬过的高山,不能是过了就过了。既然找到了钥匙,不如把钥匙多复制几把,再升级一下,以后就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的指导支持下,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红网负责建设运营的湖南农产品权威营销平台“湘农荟”上线。
此事,立即引起了湖南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批示。在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的支持下,湖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息化助农”行动,其中重点就是聚力打造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多部门打造“湘农荟”。
农产品卖难其实是一个“常见病”,并不是这次疫情的“突发症”。为什么会出现,归根结底在于信息的不对称、物流的不通畅,导致了市场的失衡。而打通信息壁垒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在这次疫情中,湖南找到了药方。
痛点与责任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难,但湖南对农业却显得格外上心。
从情感层面,湖南作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全省上下历来对农业“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因为这是属于三湘大地的荣光;而从现实层面,湖南抓好农业,不但关系到全省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关系到全国市场的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事关“中国人饭碗”的安全。
湖南是全国13个产粮大省之一,也是重要的生猪调出大省。2019年,湖南的粮食总产量是595亿斤,即便是受非洲猪瘟影响,去年湖南也出栏了生猪4812.9万头,而在以往这一数字接近6000万头。
产能越大,也决定了“卖难”的压力越大。
农副产品能否变现、能否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稳定渠道,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决定产业扶贫、稳定脱贫的重大命题。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所有的工作,都得从吃饭开始。
近年来,湖南立志于打造创新型省份的新形象,在航空航天、新材料、轨道交通、机械工程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农业始终是“基本盘”,是其他产业得以发展、乃至社会得以进步的核心保障性资源。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稳住、压好,今年的春耕生产,湖南的重视力度空前,尽显担当。
3月9日,为了“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把春耕会议直接开到了洞庭湖,而在此前的2月12日,湖南专门召开了“全省春耕生产视频会”。观潮君注意到,专门就春耕问题召开全省会议,在以往鲜有先例。
但从问题的根本上来说,农民才是关键,再好的技术、再肥沃的田地,没有人积极耕种并不能产出充足的粮食。保障农民的利益,调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湘农荟”就是为此量身打造,让农副产品有销路、让农民有奔头、让脱贫有保障。
现状与契机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为湖南的发展布局“把脉定向”。“三个着力”始终刻在每一个湖南人的心里,牢记嘱托奋发图强,也成为近年来湖南最重要的发展思路。
而在“三个着力”中,“农业现代化”是湖南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型农业强省跃升的“指示灯”和方法论,以此为指引打造新时代的鱼米之乡。
2019年12月26—27日,全国农产品“三化”试点培训班在长沙举行,湖南在培训期间作了重点经验介绍。
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信息化。近年来,湖南其实已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比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这是现代农业在农村落地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2019年 8月14日,“湖湘农事”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省–县–村三级工业品下行分销平台。目前,已开发完成了手机APP、门户网站、管理后台、微信公众号。已建设完成120个县级运营中心、1.9万个益农信息社,覆盖了全省80%的行政村。
再比如,湖南率先在全国实行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制度,为农产品进行身份证登记,对农产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实现全程可追踪、可溯源,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截至2020年1月17日,全省共有1800家企业5398个农产品实行“身份证”管理。
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湖南其实有着非常不错的底子,有着非常扎实的基础,但缺少的是将各个“局部”串起来成为“整体”的关键一环。
与不少行业在疫情之下寻求“转危为机”的思路一样,湖南农业同样遇到了“突围”乃至“攀升”的契机。
“湘农荟”,这是款由全国地方新闻网站翘楚和国内互联网技术魁首合力打造的新平台,但这个“新”却并非完全另起炉灶,而是要有效结合湖南农业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形成新的合力,从而打通农业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为湖南农业的腾飞插上“信息化翅膀”。
战“疫”与战略
不可否认,“湘农荟”是在疫情之下应运而生,但它却并不是仅仅为了应付疫情而来。
观潮君注意到,目前上线的只是1.0版本,更多是基于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但据了解,2.0版本正在全速增加许多新的功能,比如线上直播、精准推动、利用微信的海量流量进行饱和式广告宣传。甚至已引入强大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湖南农业未来时态的生产、销售、调配做出精准预测,为政策制订提供科学参考,给湖南农业发展装上一台“智慧大脑”。
湘农荟平台产品详情页界面。
“湘农荟”的相关负责人向观潮君透露,1.0版本的“湘农荟”是B2B模式,入驻的用户以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为主,而采购商以大宗采购的大型商超、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医院的食堂等为主。而未来,该平台会实现B2C的模式,即可以向家庭农场或者合作社周边的家庭精准推送信息。
举个例子,大家点外卖可能会遇到因为点的金额不够起送标准,而需要支付额外费用的情况。家庭农场或者合作社很难承受小宗采购而带来的庞大物流成本。但“湘农荟”这一款微信小程序,可以有效地将近距离的生产方和个体市场有效对接,就跟外卖一样,既然不能起送,那可以到店自提。当然,订单都出现在农场周边,那么集中配送的成本也会降低许多。
这样极可能催生出一个针对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更加稳定、更加高质量的市场,为其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袁延文接受观潮君专访时描述过他对湖南农业发展构想,曾提到:“湖南农业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品牌,也要有铺天盖地的小品牌。”而这个“小品牌”正是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主。
观潮君认为,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农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是中国农业潜力的“蓄水池”,更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而端稳“中国人饭碗”的两只手之一。
稳定的市场、源头的活水,将成为湖南的“小品牌”发展得更好、更快,发展得更精、更细的有力支撑。
此外,接下来“湘农荟”这个湖南农业的“智慧大脑”通过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基于对湖南农业的产销情况判断,可以有助于推动和实现湖南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需生产、精准生产、高效生产,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的最优化配置。
这是湖南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湖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助力稳定脱贫、完成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跃升的核心驱动。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廖浩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