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粮食收购形势看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源: 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李楠 编辑:李偲 2018-12-14 09:04:48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由“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粮食收购形势看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比2017年减产306万吨,下降2.2%。夏粮减产成为一时热议的话题。客观来讲,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虽略有下降,但仍属较好的收成。更重要的是,相较于产量的调整,我们应看到我国粮食生产正朝着优质、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转变,不再唯产量论,这是今年夏粮生产中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相适应,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滞后,迫切要求农业生产适应优质多样的消费需求,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从2018年的夏粮市场形势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我国粮食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不断深化。

一、2018年夏粮形势特点

价格形成更加合理。2018年小麦收购呈现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特征,不同质量的小麦价格泾渭分明,市场行情走向分化明显。纵观夏收以来的小麦收购市场,我国小麦市场供需整体宽松,但如果再做细化分析便可发现,宽松的只是普通麦,优质麦的供给短板并未改变。由于今年各地受灾状况不同,粮源质量良莠不齐,市场购销冷暖不一,高质量小麦价高难采,质量较差小麦价低难卖。今年夏收期间优质小麦一改往年跟涨普麦价格的现象,一直表现坚挺上行态势,当前主产区优质小麦进厂价格为2690~2710元/吨。主产区优质小麦上市以来已累计上涨100~160元/吨,高于普麦上涨幅度。

2018年夏季小麦收购优质优价得以体现,表明市场供需已成为价格形成的主要力量。“优质”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提升的中高端粮油消费需求,“优价”让农民通过市场实现增收,有利于推广优质良种小麦种植。优质优价实现了供需两端的“双赢”。

种植结构更加优化。2018年早籼稻种植面积继续下降,面积约7523万亩,同比减少621万亩,减幅7.63%。主要是因为国家调减低质低产水稻面积,增加轮作休耕面积,降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受此影响农民改种经济作物或双季稻改单季稻。早籼稻因其口感偏差,主要用作国家储备粮,市场流通量偏低。除两广地区有食用早稻习惯以及饭堂用米外,早籼稻在口粮中所占比重很小,多数用于制作食品,用途单一。总体看,早籼稻的供应量要远大于消费量。早籼稻种植面积的下降是市场和政策双重作用的结果,来自于早稻比较效益较低,是减少无效供给、增加优质供给的体现。

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河南作为小麦生产第一大省,2017年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达840万亩,较上年增加240万亩,增幅40%,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10左右。2018年秋播,该省计划种植优质专用小麦1200万亩,并在40个示范县建设4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据该省规划,到2020年全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500万亩,到2025年面积将达到2000万亩左右。以质论价使得优质优价的特征愈加明显,农民也真真切切地从种植优质专用小麦中得到了实惠。

区域分布更加集中。粮食生产正逐步向核心主产区集中。2018年夏粮产量前五名的省份依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五省夏粮产量总计为10466.3万吨,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75.44%,相较2017年提高了4.03个百分点。

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各地区以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因地制宜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实现了各地区的优势互补。农业区域分工是比较优势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防止农业生产超过环境承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收购主体更加多元。今年国家调整了托市收购政策,下调收购价格,提高收购标准,收窄收购范围,缩短收购时间,加之主产区小麦因灾品质下降,安徽、河南、江苏虽启动了小麦托市预案,但“启而不动”,小麦托市收购量同比大幅下降。市场化收购担当了收购的主力军,收购数量占到了总收购量的九成以上,收购重心加速向市场化收购转变。

市场化收购主体对市场的反应更加迅速,决策更加灵活,可以充分发掘粮食的市场价值。收购主体的日趋多元化拓宽了农民售粮渠道,活跃了粮食流通体系,符合政策与改革预期,是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成果。

资金来源更加丰富。在整个夏粮收购期间,农发行确保收购资金供应及时充足,做到了“钱等粮”,没有因农发行收购资金供应不及时出现“卖粮难”问题。截至9月底,农发行贷款支持收购小麦占全社会收购量比例接近五成,贷款支持收购早籼稻占全社会收购量比例超过六成,继续发挥了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

但由于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入,政策性托市主导的收购形势、中储粮“一枝独大”的收购格局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农发行发放夏粮收购贷款及支持企业收购夏粮数量相较往年同期数据均有所下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收购资金供应环节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丰富了收购资金的来源,为收购主体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

今年夏粮形势表明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应看到改革还在路上,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制度亟待完善,一些配套措施也亟待健全。表现在:粮食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粮食加工企业盈利能力仍然较弱、农民收入缺乏多样有效的保障、民营主体仍面临一些隐性壁垒等。

二、相关建议

结合今年夏粮期间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推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把“土十条”真正落到实处;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适当休耕轮作,修复改良退化土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引导农业投入品科学施用,提高化肥利用率,推进有机肥的生产使用,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构筑粮食产业利益共同体。粮食产业链是一个从生产、储藏、运输、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并不是粮食长好了就万事大吉了,在各个环节都要保障畅通,各环节的经营主体要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在现有利益整体不变的前提下,各方利益此消彼长。要实现多方共赢,唯有推动降成本、补短板。既让农民的生产成本降下来,也要把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下来。

完善农民收入金融保障体系。建议农业保险范围应逐步扩大至完全成本,再逐步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迈进;建立多层次的农业再保险机制,分散农业保险的风险;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风险意识,提高农民自愿参保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推广“保险+期货”等新兴金融模式,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保障种粮农民的收入。

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市场机制高效运转的重要基础。有关部门应破除固有偏见,真正转变观念,给民营粮食经营主体公平的市场地位和政策支持,唯此才能将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

平衡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一些品种供过于求与另一些品种供不应求同时并存。在这种背景下,要努力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推动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优化农业结构绝不意味放松粮食生产。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推进、工业用途拓展和消费结构升级,未来粮食需求预计将继续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稳定是改革的前提,平衡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粮食安全和市场化改革之间的关系,二者都要抓牢抓实,不可偏废。

(作者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油部副总经理)

来源: 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李楠

编辑:李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