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各地出了哪些实招?

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作者: 编辑:李偲 2018-09-07 10:25:33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印发以来,各省(区、市)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并按照滨州会议要求,积极向本省(区、市)政府沟通汇报,26个省(区、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分解任务分工,提出保障措施,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年来,各省(区、市)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并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创新举措如下:

  一、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山西坚持“政府推动、龙头带动、质量为先、宣传推介、创新驱动”,着力打造“山西小米”区域公共品牌形象。“山西小米”荣获“2017年最具影响力的山西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18年,在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山西小米”专题精品展和首届全国小米品鉴大会上,13个“山西小米”产品榜上有名。湖北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着力打造“荆楚大地”公共粮油品牌,通过强化标准引领,强化政策扶持,强化销售平台建设,强化品牌推广宣传,扩大了“荆楚粮油”品牌影响力。截至目前,湖北粮油加工业已争创34个中国驰名商标,282个产品获绿色、有机或无公害等称号,一批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黑龙江持续开展“黑龙江好粮油专项行动”,组建营销联盟和黑龙江大米网,制定地方标准,建立仓储物流公共仓等措施,合理打造品质优良、口感香醇的黑龙江大米品牌。五常市规范产地证明标识,升级溯源防伪系统,制定五常大米标准,加强产地保护,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吉林依托北纬45°“世界黄金水稻带”的生态优势,积极实施“吉林大米”品牌战略,严抓质量管理,深挖品质内涵,实施“产业联盟+”战略,拓宽营销渠道,让“吉林大米”跻身国内大米名品行列。北京积极落实“中国好粮油”行动,深入开展标准引领、质量测评、健康消费宣传、营销渠道和平台建设。广西立足于“一带一路”交汇对接和陆海统筹重要节点这一独特区情,依托区域粮食资源优势,以实施“广西香米”品牌战略为重点,建立广西香米质量保障体系,已培育出多个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贵州充分发挥“山地公园省”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打造贵州好粮油的整体品牌形象。目前全省有10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或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二、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黑龙江坚持“统一规划、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和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的理念,推动现代化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高质量粮食产业。目前,已新增玉米深加工产能131亿斤,预计到今年年末可累计达400亿斤。齐齐哈尔阜丰生物发酵项目一期已达产,2019年三期工程完成后,玉米加工产能将达到60亿斤。浙江通过加强粮食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电商园区建设,着力推进粮食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舟山油脂加工、嘉兴饲料加工、杭州食品加工、绍兴黄酒加工、台州粮机制造等为代表的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其中,舟山园区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进品粮食集散中心和油脂加工贸易基地。山东集中发力出台粮食产业支持政策,将滨州国家级粮食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临沂鲁南国际粮油城等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建设内容,济宁江北粮食物流园区、中裕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100个重点项目。广东以广州、深圳为核心,打造主食产业集聚区;以梅州、河源为核心,打造客家主食产业集聚区;以汕头、潮州为核心,打造现代化潮汕小吃产业集聚区;以茂名、湛江为核心,打造米面制品加工集聚区。重庆以粮食仓储物流园区、国家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为龙头,助推粮食产业经济集群化发展。巩固完善江津德感粮油加工园区、涪陵临江粮油加工园区和白市驿粮食物流园区等粮油仓储港口物流园区的粮油加工企业与粮油仓储物流企业联盟,实现粮油及其加工品的供应链条管理。天津加快推进临港物流园20万吨筒仓项目建设和军粮城国家粮食储备库功能提升改造建设,逐步完善粮食物流园区功能。通过与黑龙江大米网合作加强与主产省产销合作,积极引进绿色优质粮源进津。逐步打造集安全储粮、四散流转、加工供给、营销流通、应急保障于一体的全链条粮食物流园区。新疆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契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建设、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等优势,打造集粮油仓储设施、粮油物流中转、粮油交易、粮油品质监测、主食供应、军民融合军粮供应为一体的国际粮油食品产业园区。

  三、扎实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

  四川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突出优粮优价,持续深化“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组织、信息化建网”的粮食产后“五代”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土地合作社主导型、国有企业主导型、联合社主导型三种模式;突出优粮优储,推进绿色低温储粮,计划从2014年起用5~7年时间建设粮食低温储备库173个、总仓容607万吨,占全省有效仓容的50%以上;突出优粮优加,推进“中国好粮油”四川行动示范县10个、省级示范企业2个和中央在川粮企示范工程2项;突出优粮优销,已建及在建粮食质量可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管平台18个。江苏将优质粮食工程作为地方粮食工作的头号任务来抓。着力推进盱眙龙虾米、阜宁大米和宝应大米等地方特色粮油产品培育提升;推进泗洪稻米小镇、兴化戴窑米市等建设,构建行业特色服务新平台;推广盐城、南通、苏州等地粮食部门在国家“五代”基础上延伸行业服务功能。全省总投资5.7亿元,支持建设7个“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2个省属国有和2个央企示范企业、18个县58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和49个县级粮食质检机构。山东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利用中央和省财政支持近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9.4亿元,“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1市7县27家企业、质量检测体系1市24县、产后服务体系82县174家企业。江西立足江西绿色生态优势,深入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大力发展优质大米、富硒功能大米、有机大米等优势品种,积极建设集“五代”业务于一体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推广应用绿色生态储粮技术,加快实施“智慧赣粮”工程,加强省、市、县三级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建设,推进地方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升级改造,提高常规质量、储存品质和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综合检验监测能力,为全省粮食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广西结合扶贫攻坚精准施策,推动“优质粮食工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2018年起,计划投入9000万元专项资金为20个自治区深度贫困县配置2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

  四、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安徽通过政策资金扶持、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全省粮油加工骨干支撑体系。目前,全省拥有粮油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3家,其中,33家企业进入2017年度全国粮油加工业“50强”。湖南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实施“扶大扶强扶优扶特色扶品牌”工程,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扶持等综合施策,着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一批粮油产业项目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截至2017年底,全省粮油类国家级龙头企业达18家、省级龙头企业141家,其中,跻身全国米面油食品“50强”企业11家,上市企业10家。浙江全面实施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开展考察对接,助力粮食产业化发展。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7家,其中国家级5家。河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推动粮食产业化发展,促进粮食产业经济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90家,国家级19家。云南高度重视培育粮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土地、资本和人才等要素向重点龙头企业集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项目,培育出一大批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截至2017年底,全省亿元以上涉粮企业7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9家。

  五、积极发展粮食循环经济

  北京积极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探索出粮油副产物循环综合利用。首农集团在双河农场建立30万吨/年稻谷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推动建设稻谷加工、米糠膨化和稻壳发电项目。河北积极推动“仓顶阳光”工程建设,目前,启动了张家口冀北粮油园区5.5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装机容量2.8MW经安装调试实现并网发电。江西大力发展稻米副产品综合利用,形成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金佳谷物和圣牛米业公司发展稻壳发电项目,将稻壳用于发电和供热,稻壳灰用于加工生产建筑材料和炭黑等。山东大力发展粮食循环经济,德州实施“仓顶阳光工程”。滨州积极打造国家级粮食产业融合循环经济示范区。

  六、增强粮食企业发展活力

  各地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需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化经营能力和产业经济发展活力。上海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粮食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制。以产权为纽带,扎实推进良友集团和南汇国家储备库等国有粮食企业优化重组,推进国有粮食企业股份制改革,优化资本配置,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的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企业发展活力。广东坚持市场配置、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原则,通过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大型企业,已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16家;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粮食企业蓬勃发展,民营、外资、港澳台资企业也逐渐进入广东粮食加工行业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七、积极发展新业态

  北京积极发展新业态,鼓励企业发展“互联网+粮食”,推广“网订店取”和“网订店送”等经营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创建爱煮食电商平台。山西注重经营业态创新,实施“互联网+粮食”行动,成立山西小米运营中心等省级交易平台,推动山西小米在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交易平台上做大做强,不断完善线上营销网络。重庆积极促进粮食新业态发展,鼓励粮企积极发展“互联网+”,重庆健康产业公司建设线上“有机商城”销售平台,拓展新世纪、重客隆等商超渠道,效果显著。江津区通过建设线上销售平台和线下实体专卖店,提升粮油销售能力。

  八、大力促进主食产业化

  天津培育知名品牌和大型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主食产业化示范区,引导企业由单一的生产加工逐步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面制品主食产量,丰富面食产品的种类。目前,“利达主食大厨房”项目日产放心馒头已达200万个,花色品种达11种,其所属主食销售点和面粉直销店达600多家,专有配送车辆40余辆。河北积极推动以大众厨房为主要内容的主食产业化,陆续建成了石家庄家家惠大众厨房食品有限公司、廊坊民生源早(快)餐有限公司、保定大众厨房配送中心、邯郸复兴粮油公司主食厨房、唐山军粮食品有限公司、邢台粮油集团民天商贸有限公司、邢台市东郊粮库等主食产业化项目。江西重点发展以米粉、面条和早餐主食为主体的粮食主食产业化,构建适应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主食产业体系,提升主食产品社会化供应能力。会昌五丰米粉占到全国出口市场份额的60%。江西益家食品投资5000万元建设速冻主食产品深加工企业,产品包括馒头、蒸包和干鲜面等几十种产品。陕西在全省推广“西安爱菊”模式,大力培育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主食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发绿色健康、营养安全的主食产品。目前,全省20多个县(区)已有主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主食产业化开始向县区延伸。

  九、支持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湖南致力于拓展粮食行业发展新空间,探索组建产业联盟,有序推进油茶、挂面、菜籽油、米粉、杂粮、优质大米等产业联盟组建工作,以联盟促融合。以“浏阳河山茶油品牌”为依托的首个茶油产业联盟已于今年4月成功组建,湖南独具特色的茶油产业步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山西遴选具有绿色认证、基地化种植、规模化加工的12家龙头企业组建“山西小米”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成立“山西小米”产业联盟专家技术委员会、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推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促进品牌发展;与国家局粮科院合作,开展全省杂粮分布图、杂粮区域发展规划等研究工作;对接山西农业大学,开展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提升等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宁夏推动辖区内7家大型稻谷储备、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组建了“宁夏大米产业联盟”;以宁夏亚麻籽产品及蛋白科学研究院士工作站为基础,组建了“宁夏亚麻籽油产业联盟”;以区内外19家大型玉米龙头企业为载体组成联合体,组建了“宁夏玉米分会”。通过优质粮食区外推介活动,“宁夏大米产业联盟”6家企业协议销售“宁夏大米”15.07亿元,“宁夏玉米分会”19家企业协议销售“宁夏精品玉米”72万吨。

  十、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山东积极推进“四新”促“四化”,通过“科技兴粮”加快粮食产业智慧化。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联合山东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粮食科技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鲁花集团花生油脂与蛋白精深加工实验室获评省级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技术支持的全球首条万吨级小麦糊粉层产业化示范线在阳信开建。福建与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江南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利用产销协作洽谈会平台发布粮油科研成果,组织开展粮食科技产学研对接,近两年就征集到粮食科技项目498项,成功对接46项;充氮气调、惰性粉防虫和光电色选机等一系列仓储和加工新技术得以落地转化,有效提高了全省储粮和粮食加工科技水平。目前,全省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占比16.6%;达到低温准低温标准的仓容占比24%,为优质粮食储存提供技术支撑。江苏充分利用辖区内涉粮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攻克粮食科技难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江苏已成立国家级研发中心6家、省级研发中心31家,创建食用植物油、优质小麦、优质稻米、粮机装备、新型饲料等5家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率先建成省级智慧粮食云平台和13个设区市市级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成不同层次的数字化粮库近800家,通过合作开展新产品、新科技研发,努力培育本省粮食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内蒙古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联合,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粮食领军企业。禾为贵农业先后与国内18家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农作物育种科研平台;聘请国家谷子产业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组建了禾为贵小米研究院,选育出敖谷金苗、敖红谷、墩谷等8个新品种,提高了敖汉小米在全国的知名度。陕西认真贯彻落实“科技兴粮”实施意见,推动省粮科院与陕西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专业研究院所合作,建立产业联盟,推进科技创新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安排1400万元支持省粮科院建立健康产业研发中心,围绕小杂粮和富硒粮油,以“药食同源”的思路重点研发具有陕西特色的优质健康粮油产品。目前省粮科院研发的“功能性食品康荞益元粉”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西藏积极推动青稞加工研发平台、资金、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取得了良好进展。2016年以来,每年投入上千万元。启动特色农产品加工重大专项,以自治区农科院为主体,已开发六个系列60余种青稞产品。以日喀则、拉萨、山南地区青稞生产基地为依托,选择有实力的加工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开发有机青稞米、糌粑、青稞麦片等大众食品和胶囊、β-葡聚糖等保健、养生功能系列产品,在青稞产业化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

  十一、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湖北充分利用粮油精深加工贴息、产粮(油)大县奖补、粮食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和人才兴粮等政策资金,大力支持品牌创建工作。每年省级财政统筹用于粮食产业发展资金达到8亿元以上。2016年以来,每年安排3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荆楚粮油品牌营销宣传。河南安排财政资金8000万元,对遴选的首批河南省好粮油加工企业,给予财政补助和贴息支持,助力企业发展。吉林出台玉米和大豆加工企业的补贴政策,促进玉米和大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浙江全面落实大米加工企业享受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的政策,企业用电成本下降近1/3。支持企业参与储备粮业务,开展动态储备试点。有关市、县设立涉粮企业成长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发展。福建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粮食应急加工体系建设、粮食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建设、创建粮食品牌和粮食产业化发展。2017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粮食产业发展资金,扶持粮食应急加工企业项目及粮食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针对增储后仓容缺口问题,新一轮粮库建设安排13亿元,用于省级粮库建设和市县粮库建设补助,新建254万吨仓容预计2018年底前基本建成。广西自治区实行粮食直补与储备订单收购挂钩政策,2018年,全区粮食直补范围扩大到59个县、订单粮食收购计划增至80万吨,自治区财政安排粮食直补资金2亿元。海南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开展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新建储备仓容23.7万吨;投入2998万元维修改造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仓容23万吨;支持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集团在海南洋浦保税港区建设50万吨仓容的标准化粮食仓储设施,大幅提升全省粮食仓储物流能力。

  十二、健全金融支持政策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江苏等省充分发挥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的支持引导作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黑龙江基金规模达5.3亿元,累计为99户企业发放贷款28.3亿元。充分利用国家支农再贷款政策,累计为21户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低息流动资金贷款支持28.8亿元。协调落实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政策,12户企业获得农发行8.28亿元贷款。利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粮食加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0亿元。2017年收购期,省内各类金融机构累计投放市场化粮食收购贷款448亿元,支持收购粮食435亿斤,保障了粮食企业收购资金需求。陕西粮食局与陕西粮农集团、秦农银行签署协议,设立100亿元粮食产业发展基金,搭建起粮食产业发展融资平台,为粮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制定《陕西省优质粮油产业项目融资补助办法》,安排1000万元对重大粮食项目和粮食物流产业园区等给予贷款贴息补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