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粒海水稻米背后的“中国智慧”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景玥 黄培昭 曲翔宇 编辑:李偲 2018-08-15 09:00:03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环球时报记者探访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迪拜试验基地:一粒海水稻米背后的“中国智慧”

  【环球时报报道 赴阿联酋特派记者 景玥 黄培昭 曲翔宇】编者按:在“热得流油”的阿联酋种植“幸福沙漠中的海水稻”,这听起来有点像“挑战不可能”的任务,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做到了——他们在阿联酋迪拜滨海沙漠地区的海水稻种植今年已获得成功。在盐碱地、滩涂地种植海水稻,提高盐碱地农业生产力,是提升全球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按照双方合作计划,未来海水稻种植有望覆盖迪拜面积的10%以上,形成大片“人造绿洲”。如果整个中东地区都能运用中国的这一新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沙漠地区的粮食产量,还有望改善生态环境。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迪拜试验基地,探秘中国农业人是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用辛勤汗水和不断探索把水稻成功地种植在大漠之中的。

  “四维改良法”专治沙漠盐碱地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迪拜试验基地隶属迪拜酋长的“皇家领地”,进入需要特殊程序审核报批。由迪拜港出发,汽车沿D63号公路向东南行驶,城市的繁华和绿色渐渐遁去,越往前,越荒凉。《环球时报》记者隔着车窗,看到的是白茫茫的盐碱地或连绵不断的沙丘,偶尔有几株沙漠植物孤傲地立在黄沙之上。约1个多小时后,在沙漠腹地,记者眼前呈现出6块绿色的水稻试验田——那就是中国帮助阿联酋种植海水稻的地方。盛夏的迪拜沙漠,酷热难耐,气温将近50摄氏度,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阳光明晃晃的,热浪扑面而来,在室外待5分钟,就全身冒“油”,待1个小时,擦汗的毛巾就能拧出水来。

  烈日下,好几垄水稻刚收割完。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迪拜试验基地项目生产队长张树臣正在稻田里检查,为下一步扩种事宜忙碌着。在聊到每天工作状态时,张树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每次做田间调查时都是浑身湿透,身上的汗水真的像淋了雨水一样往下淌。太阳也灼得人睁不开眼。双脚被厚实的胶鞋捂出疮,裤子经不住每天三洗三换的折腾,洗坏了好几条。每天光喝水,不上厕所。调查簿也像被水浸泡过一样,全湿。”说罢,他拿出调查簿,凹凸不平的纸张上满是被汗渍浸润褪了色的文字记录。在张树臣的手臂上,还有被蚊虫叮咬的伤痕。

  迪拜沙漠种水稻缘起于一份跨国的邀请。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2017年得知袁隆平领导的海水稻团队在中国取得测产成功后,委派工作人员迅速与海水稻团队取得联系,并于同年11月通过其私人办公室,邀请袁隆平海水稻团队赴当地沙漠开展水稻试验种植。采访中,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坦言:“刚接到邀请时真有点不敢相信,后来经过多方核实,才证实确有此事。与酋长直接合作的消息非常振奋人心,但兴奋之余,也有些许担忧。毕竟迪拜的土地状况、气候条件和中国有太多的不同,当时对试验种植成功心里没底,但抱着‘就算我们失败了,依然还是人类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的态度,我们的团队欣然接受邀请,毅然前往。”

  在沙漠种海水稻,难度可想而知。迪拜沙漠地处赤道附近,在这里种植水稻,存在诸多不利于生长的因素,其中包括极端昼夜温差、地下高盐度水位、低湿度、缺乏淡水、沙尘暴、缺乏土壤团粒结构、缺乏种植资源等。迪拜最热的时候,据说“鸡蛋放在地上3分钟就能熟”。此外,昼夜温差最大可达30摄氏度以上,沙漠地下七八米即为盐度高达1.6%的咸水,土地表层为细沙,地下50厘米到80厘米即为风化岩石结构。张树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被高温灼伤,水稻一出穗就出白色小穗,如不及时降温将前功尽弃。这意味着国内的一整套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在这里很多都变得不管用,得按照当地实际,重新摸索新的方法。”

  “有着急上火的时候,有心情烦躁的时候,但最终还是会走到田间地头,想办法解决问题,农业这个行当糊弄不了,都是实打实的,因为最终产量放在那里。”张树臣说。 在实际困难面前,中国团队没有轻言放弃,一个方案被推翻就再想一个,逐渐摸出点门道。除选育出适应于当地积温带的水稻耐盐碱品种外,项目团队还采用一种被称为“四维改良法”的沙漠盐碱地改良技术。张国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四维改良法”是由“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作物四大要素系统组合而成。其中,土壤定向调节剂可改善土壤盐碱度,植物生长调节素能增加有机质,“海水稻”是抗逆性作物的一种,它们作用在一起,能让土壤尽快由生土变成活土。而“要素物联网系统”扮演着地下管网灌排的角色:一种埋在地下半米左右,把植物生长调节素和水源以滴灌方式精准传输到水稻根部;一种埋在地下1.8米左右,如果感知到盐碱水下渗或更深层的盐碱水上升,管道就会开启,将它们收集并排走,降低土壤盐碱度、阻止土壤返碱。如此循环,只要符合一定条件,盐碱地可以在两到三年内被改造成良田。在张国栋看来,“即便是淡化海水也并非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资源”,项目团队独创的“四维改良法”虽然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仍面临如何大规模节水、降低人工成本、精准栽培等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幸福沙漠中的海水稻”

  由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印度、埃及、阿联酋、中国等国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测产专家组5月26日对迪拜试验基地首批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国际水稻所的专家组长叶国友宣布,编号为YCLJ59、YCYJ48、YCRN4H、YCSTU9712和YCLJ58的五个品种测产产量分别为:7.8041吨/公顷、7.4106吨/公顷、7.3076吨/公顷、5.952吨/公顷和4.8266吨/公顷,这些品种都超出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亩产量(来自2014年FAO统计数据)。在随后一段时间内,海水稻团队又分别对逐渐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获得超过全世界平均亩产量的4个品种。这标志着海水稻团队在迪拜沙漠地区的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阶段性成功。相关专家表示,“在淡水资源匮乏的大背景下,海水稻种植技术推广或可解燃眉之急”。

  “海水稻的试种成功对滨海沙漠地区是一大福音。”阿联酋阿布扎比酋长国西部发展委员会委员穆罕默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为改变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该委员会的重心原来放在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购买房地产、促进休闲度假业发展上,但海水稻的试种成功证明,沙漠内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并非不可能。穆罕默里对海水稻的远期规划——发展绿色地产,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示将密切关注该项目的进展。

  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突破,迪拜方面将收获的海水稻加工制成精美的沙漠海水稻纪念品,准备赠送给尊贵的客人。在试验基地一间只有几平方米大小的休息室,《环球时报》记者在样品大米盒封面看到中文、阿拉伯文和英文“幸福沙漠中的海水稻”“中阿合作 友谊长存”“绿色迪拜 酋长出品”等字样。项目组盛情邀请记者尝尝这些特殊的大米,蒸饭过程中,整个房间都“飘”着一种特有的稻米芳香。记者品尝蒸熟的海水稻米,回味无穷。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方团队人数最多时约20人,从事土地整理、田间基础建设、种植栽培等,农业科技专家还在插秧、拔节、抽穗扬花期等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前来实地解决问题。从2018年1月赴迪拜起,不会阿拉伯语和英语的张树臣就忍受着远离妻儿的孤寂,当被问及“这段时光是否感到煎熬”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不煎熬,自己只是一心想把工作干好,趁着现在还有精力,给后人提供点基础数据,挺值的。特别是在其他国家尝试无果后,我们中国人干成了,很骄傲。亲身参与,让我们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中国贡献’,我觉得就不辜负这段光阴。”搞农业30年、种植水稻已20年的张树臣把袁隆平当成偶像,他说,“袁老直到现在,年近九旬,仍坚持在田间操作,让人敬佩”。

  在中东,这不是简单一粒稻种

  中国农业专家成功地在阿联酋沙漠中种植出水稻,引起世界媒体的高度关系,认为这是中国技术、中国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的独特贡献。英国《每日电讯报》前不久报道说,在迪拜郊外的广袤沙漠中,中国科学家正向一块耐旱稻田望去,他们在沙子和稀释海水里种下水稻,“科学家意识到一场长达40年的奋斗终于结出正果”,而中国之所以成功,是基于自己丰富的经验,基于自主的农业科学技术。加纳通讯社评论说,在沙漠中种水稻一直是艰巨的挑战,极端天气、淡水缺乏、适用土壤不足等都制约着这一技术的发展,但中国的袁隆平团队做到了。

  “欢迎‘杂交水稻之父’来到阿联酋。”阿联酋“斯尼普博客新闻网”的报道这样盛赞袁隆平是特殊地区发展农业的大救星,认为“海水稻的推广既可增加产量,又有利于荒漠化严重的国家防止水土进一步流失”。阿联酋《海湾时报》称,目前阿联酋八成食品供应来自国外,该国恶劣的气候、匮乏的水源、盐碱化的土壤急需中国技术加以改造。阿联酋网民阿布夏克说:“这将大幅提升阿联酋的粮食自给能力,我期待能品尝到海水稻米。”网民沙赫德说:“对所有沙漠化国家,尤其是中东和非洲而言,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埃及《金字塔报》报道称,随着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人口持续膨胀,“确保埃及近亿人口不饿肚子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海水稻技术在中东北非地区推广的意义不言而喻,希望埃及能尽快享受到它的红利。“阿拉伯门”网刊文称,中国专家在阿联酋沙漠种植水稻成功堪称奇迹,意义非同凡响,应在中东地区复制,减少这些国家的粮食进口,进而强化中东国家的粮食安全。文章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中国慷慨地向中东国家施以援手,体现了爱心和兄弟情谊,更是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精神和中国智慧的生动体现。”

  出于相同的考虑,迪拜酋长方面计划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合作建立“袁隆平中东及北非海水杂交稻研究推广中心”,该中心将承担面向中东及北非地区海水稻品种测试、工艺条件优化、技术培训和产业化推广等使命。张国栋强调说:“海水稻并不是简单的一粒稻种,未来的合作不只是简单的育种、栽培,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据了解,根据双方达成的“绿色迪拜”合作框架协议,海水稻项目团队将在迪拜开展四个阶段的试验和产业化推广计划。第一个阶段为品种试验,通过试种不同积温带水稻品种,初步掌握水稻在沙漠极端环境下的生长规律和水肥施用条件,摸索水稻各生育期的核心植保措施。在2018年下半年的生产性试验是第二阶段,确定最佳土壤改良工艺参数和水土肥循环模型,降低规模化推广生产成本。到2019年,项目将启动关键的第三阶段——面积为100公顷的“海水稻试验农场”项目。张国栋表示,该阶段之所以关键,在于除验证海水稻大规模试验种植技术以外,将探索利用沙漠地区四季常青的人造绿洲稀缺资源,打造绿色生态地产。他透露说,双方正就这一阶段的合作模式提早谋划。资金方面,初步商定由迪拜方面出土地、自然资源及部分资金,外加包括中国“一带一路”产业资金在内的商业投资,尝试实现项目的商业化运营。运营过程中,不少有着丰富基建经验的中企将加入其中,中阿优势产能将充分对接。“该阶段的完成意味着海水稻种植将进入第四阶段,即全面推广阶段,由单纯的科技试验成果上升至产业层面,还标志着海水稻产业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实现不依赖补贴的自主发展,这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具有开创性意义。” 张国栋强调,双方共同愿景是利用海水稻及其带动的产业链体系,从2020年开始迅速扩大海水稻种植面积,将海水稻人造绿洲覆盖迪拜面积的10%以上,并结合周边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再辐射近50%的地方,打造绿色迪拜和生态迪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