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维护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徐玉营 编辑:李偲 2018-07-06 12:04:09
时刻新闻
—分享—

  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安全过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充分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形成了“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一系列新思想,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作为一个13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安全过关。

  从目前粮食生产看,在产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结构性矛盾凸显,品种间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对外依存度超过85%。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显示,2030年中国将迎来粮食消费峰值,从当前的6亿吨增长到7.5亿吨,粮食总量缺口将长期存在,供求的矛盾性结构也会更加突出。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耕地减少、谷贱伤农、谁来种地等一系列问题凸显。从粮食消费看,人民群众的需求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跃升,但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流通效率偏低,服务水平不高。同时,种植结构的调整,轮作休耕的实施,不合理库存消化的加快,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都将给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带来新变化,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重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今后粮食安全的基点应放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上,着力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确保粮食生产潜能,确保急用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同时还要改革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为实现这些目标,今后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藏粮于地。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要通过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等,打造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核心区。根据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产业振兴工作方案,到2022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600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6,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亿斤。

  藏粮于技。要坚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道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国家和省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农科教创新平台、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等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应用。加快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完善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农业良种工程,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种业强省。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深入实施精准农业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智慧气象、农业遥感技术等应用示范,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智慧升级。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认真落实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政策,确保农民手中的粮食卖得出、卖得好,不发生大面积“卖粮难”。要尊重农民的生产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

  改革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一方面,要坚持推进市场导向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创新政策扶持措施来缩短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经受的改革阵痛期,分担他们承受的改革成本。

  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要培育乡村提质增效导向,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供给质量。要通过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倒逼粮食生产从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型,逐步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种什么养什么,既要产得出,也要卖得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