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质,小麦产业发展的瓶颈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胡璇子 编辑:李偲 2018-06-20 11:03:30
时刻新闻
—分享—

  我国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一稳三提”为基本思路,即稳定总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和提高竞争力。提高品质是当务之急,需要从科技与政策多环节统筹发力。

  ■本报记者 胡璇子

  三夏时节,由南至北,全国多地小麦陆续收割。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截至6月17日17时,全国小麦已收获面积30041万亩,收获进度近九成。其中,机收面积达到28699万亩,机收比例95.5%。

  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执行,但政策迎来调整,小麦市场化收购比重进一步提高,同时,调整也释放了引导粮食提等升级的政策信号。

  近年来,我国小麦产业发展中面临“三量齐增”“两难并存”等挑战,亟待提高效益和竞争力。迈入发展新时期,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要求,专家表示,小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稳定总产,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思路,其中,提高质量是“当务之急”。

  产量质量受影响

  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小麦产量趋稳,但质量起伏波动较大。

  例如2016年小麦质量问题就相对突出。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标准质量中心发布的2016年我国夏收小麦质量调查报告来看,河北、山西、江苏、安徽等9个夏收小麦主产省收获小麦整体质量下滑,中等(三等)以上的占90.3%,较2015年下降4.7%,不完善粒超标问题较为突出。

  天气对小麦质量优劣影响直接。在小麦灌浆期,持续阴雨天气对小麦生长不利,容易诱发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等多种病虫害;在收获期,低温寡照、阴雨连连的天气,也容易造成小麦生芽粒、赤霉病粒和生霉粒增多。

  其中,赤霉病这种气候型病害近年来对小麦生产带来威胁尤为严重。这种病害被称为小麦“绝症”,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尤其是在气候湿润多雨地区危害严重,使小麦产量和质量齐降,并带来食品安全隐患。

  从今年天气状况来看,清明前后的强降温导致了局部地区出现小麦穗粒数减少。据了解,强降温造成小麦严重受冻面积约100万亩,约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0.3%。6月6日,农业农村部对今年夏粮形势作出了预判,认为今年夏粮有望丰收,预计夏粮面积4.08亿亩,面积稳中略减,由于冬前苗情较差,加之低温冻害,单产将持平略减。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粮油信息中心6月份发布报告预计,2018年全国小麦总产量较2017年减少304万吨。

  提升标准促质量升级

  5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等六部门发布《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省为小麦预案执行区域,执行时间为当年6月1日至9月30日。从6月6日起,安徽、江苏和河南陆续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虽然继续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但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的小麦质量等级标准较往年提高,为当年生产且符合三等及以上国家标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也首次下调,每斤1.15元,比2017年下调0.03元/斤;四等及以下的粮食由地方政府组织引导实行市场化收购。

  业界普遍认为,以上变动释放了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和促进市场化转型的信号。中储粮安徽分公司副总经理杨波认为,影响较大的调整是质量标准,将鼓励农民调整种植方式,更加重视粮食品质。

  近年来,我国小麦生产中普麦多、优麦少、优质专用小麦依赖进口等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当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要求,推动小麦质量提等升级亦是小麦产业发展迫切需求。

  目前新麦上市,呈现优质优价行情,优麦价格上涨。比如,记者在某平台查询到,6月9日,发达面粉集团聊城有限公司优质麦济南17收购价为1.24元/斤,6月11日,该品种优质麦收购价上涨为1.26元/斤。

  但记者了解到,基于面积、单产略减的预判,加之新麦价格上扬,目前不少农户仍在观望价格上涨空间。

  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农民期待粮食价格上涨,来填补持续增长的成本支出。

  从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的全国历年小麦成本收益情况来看,自2010年以来,每亩净利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2~2016年,小麦生产亩利润均不足90元,2013年和2016年甚至为-12.78元/亩和-82.15元/亩,在小麦生产成本中,物质费用、人工成本等连年增长,2012年亩总成本为830.44元,2016年为1012.51元。

  河北石家庄藁城区藁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曹明校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土地流转面积500多亩,实行订单生产。这两年由于种地成本高企,种地收益并不高,其中人工成本上涨最为快速,成为种地最大的成本。

  在国家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看来,质量问题凸显、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不断下降、比较效益低、国际竞争力不足成为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际竞争力不足主要源于价格和质量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进口小麦价格低于国产小麦价格。据了解,受2017/18年度全球小麦丰收消息影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下跌,国内外价差预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国内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混收混储,小麦品质稳定性、统一性与进口小麦也存在差距。

  韩一军认为,我国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一稳三提”为基本思路,即稳定总产、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和提高竞争力。

  “提高品质是当务之急,需要从科技与政策多环节统筹发力。”韩一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他表示,科技方面,建议将赤霉病抗病品种选育列为小麦育种的重要内容,列入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农作物育种专项中。政策方面,建议通过财政补贴配置清理筛、烘干机、色选机等设备,对收获后的小麦及时进行筛选,对质量较好的要及时烘干防止其发霉变质。

  而要提高效益和竞争力,韩一军认为,要在节本和规模上做文章。“在稳定提高单产水平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水肥药种等投入品的生产效率;加快推进小麦适度规模化经营,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生产率来解决生产者效益和国际竞争力问题。”他解释说。

  他还建议,大力发展小麦加工业,提高产加销一体化水平。要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面粉加工企业,积极开发优、精、深和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小麦加工新产品,“特别加强小麦专用品种的研发和推广,拓宽加工层次和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专用产品比重”。

  《中国科学报》 (2018-06-20 第7版 产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