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策托底 粮农不慌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郁静娴 编辑:李偲 2018-02-26 15:36:45
时刻新闻
—分享—

  金融托底,避免出现“卖粮难”

  隆冬时节的黑龙江建三江,一辆辆满载粳稻的货车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印。作为我国水稻主产区,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地域面积广,粮食产量大,是国家商品粮战略基地,也是著名“中国绿色米都”。丰收粮能不能卖上好价钱?

  在富锦市万里利达粮食储备有限公司的收粮大厅,1月8日下午4点多,休息区依然坐了不少等着叫号的粮户。“再有两个小时就可以走完流程,钱直接打到银行卡上。”大兴农场种地户韩秀和欣慰地说。韩秀和种了900多亩水稻,粗粗一估,可以卖一百二三十万元。“种粮还是有钱赚的!”他说。

  受生产成本、市场供求等影响,今年稻米最低收购指导价为每吨3100元,折算下来,每斤比去年跌了5分钱。“收购价和农民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我们收粮过程更要公平公正,不打白条,让农民心安。”中储粮建三江直属库主任于朝阳说。

  在现场,收粮全程井然有序,化验、检斤、卸粮、结算等各环节透明。于朝阳指着固定扦样机介绍,通过多点扦样,准确验出整车粮食各项指标。“不能坑国家,也绝不能让农民吃亏。”他说。

  据悉,2017年秋粮跨年度收购已接近尾声,政策性金融发挥了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与往年相比,本轮国家稻谷托市收购启动时间晚了20天左右,但贷款投放速度还是快于去年。”农发行建三江支行行长张洪昌说,在旺季之前提前对预算资金进行测算,并发放一定数量的收购铺底资金,做到“钱等粮”,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

  目前,农发行建三江支行累计投放粮食收购贷款181.7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595.72万吨,引导和培育多元主体参与收购,没有出现区域性“卖粮难”问题,起到了市场“托底”作用。

  双轮驱动,扶持深加工产业

  “有了信用保证基金支持,我们玉米深加工企业这回真是遇上了春天。”黑龙江合兴粮油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秉义说。

  2016年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第一年,为保障市场收购资金,省里建立了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在去年底,贷款范围从玉米扩大到稻谷和大豆等品种。“企业缴存一定额度的信用保证基金,银行原则上放大10倍发放市场化收购贷款。”农发行双鸭山市友谊县支行行长李长军说。

  信用保证基金的设立,有效解决了民营企业资金难题。王秉义说,公司2016年获得首笔贷款5000万元,去年又获得1亿元的贷款额度,心里不慌了。“有了周转资金,目前公司收购玉米进展顺利,库存玉米15万吨,可满足到2018年5、6月份的玉米需求。”他说,公司将玉米加工为食用酒精,市场前景不错。近年来,国家鼓励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从未来需求总量看,燃料乙醇的供应还存在较大缺口。他兴奋地表示:“政策对路,资金不愁,市场对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

  农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陆建新说,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加工企业发展是服务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方面,要主动顺应政策性向市场化转变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业务发展新途径,通过充分运用信用保证基金支持市场化收购,支持企业收购原粮和就地加工,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

  截至去年底,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累计发放粮食收购贷款522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320亿斤。市场化收购类贷款发放25亿元。特别是依托粮食信用保证基金政策,向78户企业投放贷款18亿元,支持企业收购原粮和就地加工,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