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业结构调整要秉持粮食安全思维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钟钰 编辑:李偲 2018-02-05 09:20:16
时刻新闻
—分享—

  在粮食连年丰收后,库存充裕甚至达到历史最高点,经济增速放缓,粮食消费、加工需求和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可能有所减弱,粮食生产保数量的压力有所缓解等形势,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时间窗口、回旋余地。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粮食生产出现“灰犀牛”事件,粮食安全危机并不都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更多因为抱着高枕无忧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再次显现。因此,不能简单地进行结构调整、降低粮食产量,而要着力构建动态开放、稳健可靠、运转高效、调控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尤其在政策改革调整中,不能放松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

  粮食产量实现多年增长,但粮食安全绝不能掉以轻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体上经过了四轮农业结构调整,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压粮扩经”、90年代初的“三高”农业发展、90年代末的三大主粮面积大幅调减和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尽管前几次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目标和政策手段各有不同,但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尤其是对粮食影响明显。

  一是粮食产量下降,农业结构调整成为粮食产量变动的重大变量。1980-1984年束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粮食连续5年增产,随之出现卖粮难,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粮食种植面积缩减过多,给市场供求造成较大波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聚焦南方早籼稻“卖粮难”而发展高产、高质、高效“三高”农业,粮食产量再次下降,从高峰的4.46亿吨下降到1991年的4.35亿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了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为目标取向的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1998年较大幅度地调减了粮食播种面积,加上因受自然灾害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从1999年开始出现连续下降。到2003年,全国粮食减产总量达2636万吨,减幅5.8%,当年粮食产量仅为43070万吨,为历史最高年份1998年粮食产量的84%。由于粮食大幅度减产,从2000年开始,连续4年出现当年粮食产量不及消费量的情况,由此形成的粮食产销缺口,只能依靠动用库存来弥补。

  二是粮食进口规模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为粮食进口变动的先导性因素。粮食生产经历由技术长周期推动的增产后步入深度调整阶段,乃至发生产量下降,而国内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长、饮食习惯改变以及饲料企业需求旺盛,粮食刚性需求增长势头不减。消化完一定的库存后,过多的消费需求只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弥补。第一次农业结构调整后,1987-1989年间粮食大规模进口,每年进口量约1600万吨;尤其第二次农业结构调整后,进口粮食数量创造历史记录,1995年进口2040万吨。第三次农业结构调整后,粮食进口规模虽不及前两次,也达到了近千万吨的高位。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决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而必须构建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把稳定粮食产量作为前提、把提高粮食产能作为根本

  粮食增产不是调减粮食产量的理由,而是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提供契机;而农业结构调整的扎实推进,又促进了粮食生产加快发展,使粮食生产技术、品质、潜力进一步提升,使粮食产业布局、区域布局、产品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我们要必须跳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相互龃龉的思维定势,探索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要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相互融合。在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中,重要任务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在品种上,主要保谷物、重点保口粮,统筹兼顾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生产;在结构上,以产业融合为重点,优化调整粮经饲各产业间生产结构,建立新型种养业及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在区域上,重点促进粮食主产区提升产能,优化粮食区域布局,新建优势产业带,合理高效利用区域资源;在生态上,注重资源环境承载力,解决好资源过度利用和生态环境突出地区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问题。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要与稳定粮食生产规模相互促进。对照饮食文化与消费结构大致相似、同样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该国食物消费总量在1990年(此时人均GDP约为2.5万美元)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而目前我国人均GDP刚步入8000美元,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与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国内粮食消费总量仍将继续增长。因此,一定规模数量的粮食必不可少,通过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生产结构,实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种植业结构协调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生态保护的现代种养模式,实现种养业协调发展。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要与保障粮食自给率相互协调。从世界大国着眼综合保障粮食安全来看,追求较高的自给率,始终是其重要目标,尤其是保障口粮自给率。农业结构调整应主要针对非口粮种植,对于口粮面积、口粮自给率不能降低。通过结构调整,为口粮种植轮作、休养创造条件。

  推进三大行动,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产能不降低、投入不欠账

  一是政策创新完善支持行动。调整农业生产基本策略,加大粮食战略工程实施力度,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业的比重。充分发挥粮食进口的调剂作用,引导国内农业结构调整。

  二是品种优化提纯复壮行动。针对部分粮食品种普遍存在的品种退化、品种混杂等共性问题,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加强种质资源创新,改进育种方法,促进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有机结合。提高粮食质量,解决供求不对接的问题,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粮食质量安全建设,在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品种培育上取得突破,促进原有优质品种的提纯复壮与更新换代。

  三是强化技术推广研发行动。借鉴国家航天工程科技攻关运行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围绕提高粮食产量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培育出更多的优质粮食品种,加快推广步伐。以主产区、产粮大县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继续加大高产创建支持力度。开展分区域、分作物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技术模式攻关,加大各区域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支持,加强稳产增产、抗灾减灾、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