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道可道 中国“非常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张保淑 编辑:李偲 2018-01-22 09:57:36
时刻新闻
—分享—

  道可道 中国“非常稻”

  ——解读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中)在科技奖励大会现场 新华社发

李家洋团队在江苏省沭阳县的水稻示范田 (百度网)

  “‘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的这个定义实际上也是对国际社会提出的一个要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多年来,中国不仅一直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自身面对的粮食安全问题,切实做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与世界各国同行一起,掀起了以粮食增产为核心目标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不仅如此,,他们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推进农业基因组学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正在催生一场增加农作物的功能并将其拓展到医药、能源甚至工业等领域的“新绿色革命”。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韩斌等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近日,他们合作开展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被授予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即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获农户青睐 初建口碑

  2017年金秋10月,江苏省沭阳县青伊湖农场的1.4万亩水稻示范方田迎来丰收季。在现场众多农业专家和媒体记者的见证下,万亩示范方田实际测得平均亩产达到911.3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每亩增收近270公斤。该品种水稻不仅成功实现了超高产,并且有抗稻瘟病、抗倒伏、早熟等优良特性,同时又实现了种植区域北移。

  上述水稻品种就是“嘉优中科1号”,是李家洋团队等运用“分子模块设计”技术育成的系列品种之一。示范田测产获得的喜人数据,对于“嘉优中科”水稻品种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广告。一些种粮农户从示范田稻秧种植起就密切关注着进展,而测得高产让他们跃跃欲试。

  “这么大面积,有如此产量实属罕见,单独水稻季亩效益1400多元,“嘉优中科1号”是我们这些种田大户的福音。我要先种几亩地试试。”一名农户在微信群里这样留言。显然,他开始迷上了“嘉优中科1号”。“去年栽30亩地,平均1920斤。”另一位种植户的留言中透露了自己种植“嘉优中科1号”的收获。对粮食新品种来说,种植户的口碑当然是最实在、最重要的。随着“嘉优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种在全国更多省区市通过审定,更多农户将会购买和种植,其优良的性状将会被进一步认知。

  找到关键基因 实现高产质优

  如何培育出优质的水稻品种,让出产的大米既高产、好吃又有营养,即所谓“高产优质”,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李家洋团队选择的研究路径是:借助现代基因技术,绘制水稻基因图谱,研究水稻性状特别是与高产和口感、营养有关的性状与某些基因控制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品种进行杂交,最终得到需要的理想品种。

  与水稻“高产”有关的性状是分蘖数和分蘖角度等,而培育高产的水稻品种必须找到与上述性状有关的基因,弄懂相关基因控制原理。李家洋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在“973”计划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他和团队通过10年研究,成功找到了水稻分蘖数量和角度的分子机理。

  水稻的高产品种从性状上来说应具有水稻的理想株型:茎秆粗壮,分蘖数量合理,每个分蘖上都能长出大穗,粒大而饱满。这样项目团队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实际上就是找到“水稻理想株型与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经过多年攻关,李家洋等科学家创建了直接利用自然品种材料进行复杂性状遗传解析的新方法,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从水稻4万多个基因中,找到了影响理想株型形成的关键基因IPA1,使带有半矮秆基因的现有高产品种的产量进一步提高。水稻口感、营养成分等与大米的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有关,也是由相关基因进行控制的。钱前表示,项目团队找到了与水稻品质有关的基因,并进行了精细调控。这样,项目团队就从分子层面解决了水稻“高产”和“优质”问题,最终培育出了“嘉优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种和具有“籼稻产量、粳稻品质”特征的“广两优”系列品种,为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与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特色鲜明 未来可“定制”

  “分子设计”育种既不同于转基因也不同于传统杂交。李家洋指出,转基因是指把外源的基因“转”进来。他举例说,比如转基因水稻,可能是把小麦的、玉米的,也可能把细菌的,甚至动物的一些基因通过特殊的、无性的方法“转”到水稻里去,形成新品种。而“分子设计”育种所用到的都是水稻本身的基因,只是对基因做一些修改或改变,这个修改或者改变不涉及把外面的基因搬进来。

  由于没有现代生物科技的支持,传统杂交育种不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控制关系和机理,只能靠经验进行,通过最后的结果判断基因组合的优劣,这个过程盲目而漫长。分子设计育种则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水稻高产、优质、抗性,有意识地、明确地通过杂交进行基因组合并在很早期的时候就进行鉴定选择和验证,从而大大提高了育种的效率。

  对“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前景,李家洋表示,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我们在分子层面对相关控制机理有更多更深入认识,就可以很方便地培养出一些特殊的品种,有望实现个性化的订制育种。比如,定向培育出适宜糖尿病人的大米,培育出适宜缺锌儿童的高锌水稻品种。

  同行赞誉 国际领先

  就一项科研成果来说,同行评价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对李家洋团队的水稻新品种“嘉优中科”和“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成果,其他农业科技专家特别是粮食育种专家是如何看待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粮食作物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吃饱、吃好,还体现在要吃得健康,这是传统育种手段难以做到的。该项目设计育种技术的突破,正是对高产优质等复杂性状分子机理的阐明,打破了无法通过田间观察方式判断水稻品质的局限。”该项目推荐人、中科院院士李振声高度赞赏李家洋团队的工作。作为国际著名作物遗传学家、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认为,该项目通过分子标记选择,成功实现了水稻高产和优质聚合一体的目标。这项成果还将进一步扩展到其他作物的育种之中,引发继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新绿色革命”。

  无独有偶,《科学》杂志以“新绿色革命”为关键词对李家洋团队的项目进行了点评,认为该研究发现了推进水稻产量提高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成果是“绿色革命”的新突破,为“新绿色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自然·遗传学》杂志高度评价说,理想植株在育种中可以与其他基因(其他高产基因、抗性基因)聚合,产生更加高产的水稻品种。在学术界,李家洋团队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影响。截至2017年,其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2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000,被SCI引用8000余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引用超过2300次。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