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丰年不忘农民利益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朱婷 编辑:李偲 2018-01-17 08:42:58
时刻新闻
—分享—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作为民生之本,从田间地头到家家户户的餐桌,粮食从生产到流通环节,都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少人还记得粮食凭票供应的年代,从1953年到1985年,当时生产能力有限,我国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只有计划供应,才能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随着粮食产量连续增长,部分粮食市场逐步放开,粮食购销改革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也随之产生。越是丰收,“谷贱伤农”的现象越明显。在此后我国的一系列粮食政策改革探索中,无论是最低收购价制度、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制度、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等,其目标都是一致的:坚持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最近两年,国家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不断提高临时收储价格和最低收购价,而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价格在不断下跌,低价进口的粮食冲击着国内市场。如何让粮价形成既贴近市场,又兼顾农民收益,依然是有待研究的难题。

  这一难题有没有破解路径?答案一定是有。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粮食行业同样迎来发展良机。谷物品种的不同、产后服务的跟进、科学储粮的过程,对粮食价格都有很大影响。对于种粮大户来说,一个小小的选择,可能意味着收入的数倍差异。面向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粮食作物的品质,以优质粮食换取优质的价格,已成为越来越多粮农的共识。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的增加,种粮将有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针对性。

  当然,种粮成本过高、效益偏差,农民种粮靠天吃饭等实际问题仍然长期存在,在记者的采访中,江苏、安徽等地以自己的政策探索,为种粮农民利益托底,坚定了粮农的信心。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努力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协调,与粮食生产大国、消费大国战略地位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现代粮食行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国家粮食局的表态来看,我们也有理由保持信心。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只有千方百计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愿意种粮,才能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人不光满足于吃饱饭,更要吃好饭,就需要粮农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优价的产品。一方面是政策的托底保障,一方面是面向市场的探索和努力,未来农民的收成会更好、收入会更高,也将意味着粮食产业定会充满新的希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