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8年国内稻米市场:政策粮收购将减去库存或迎拐点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 编辑:李偲 2018-01-11 11:03:21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首次全面下调,开启了稻谷供给侧改革的破冰之旅。当前国内稻米市场“三高”现象突出,2018年政策性稻谷销量很可能超过收购量,迎来储备稻谷去库存的拐点。

  当前国内稻米市场概况

  当前,我国粮食供应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主要粮食品种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性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需加快推进。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自实施以来首次全面下调,开启了稻谷供给侧改革的破冰之旅。由于下调幅度不大,我国稻谷产量高、进口高及库存高的“三高”现象依然严峻。

  现状一:稻米价格高位运行

  纵向看,国内稻米价格自2003年下半年上涨以来,累计涨幅巨大。近几年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善出现了小幅回落,但依然运行在历史高位。稻谷最低收购价自2007年后出现连续提价,早、中晚籼稻和粳稻每50公斤一度分别提高到135元、138元和155元,7年累计分别提高65元、66元、80元,提高幅度分别为92.9%、91.7%、106.7%。虽然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出现全面下调,但力度不大,当年产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比最高时分别下调5元、2元、5元,下调幅度与该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上调幅度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在政策的托底下,本年度新稻市场继续保持大体平稳运行,且近年来波动幅度不断趋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稻谷生产价格指数较上年下降1.2%,为13年来的首次下降,2017年12月初稻谷生产价格指数又较上年下降0.6%,虽然连续两年下降,但下跌幅度十分有限。目前,国内稻米价格依然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高位。

  横向看,我国稻米价格已多年高于国际主要大米生产国,内外大米价差一直较大,导致大米进口“高烧不退”。自2012年以来,国内稻米市场在稻谷最低收购价支撑下保持相对平稳走势,而国际大米价格却持续运行在2008年5月下跌以来的低位附近。虽然其间国际大米多次大幅波动,但内外价差较大的局面没有改变。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12月下旬,越南5%破碎率大米到我国南方港口完税价为3059元/吨,南方销区国产早籼米批发价3760元/吨,二者价差701元/吨,虽然低于当年初的1000元/吨,但进口利润仍较高,进口动力依旧充足。

  现状二:稻谷产量再创新高

  由于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相对偏高,稻谷种植效益在主要粮食作物中仍相对较好,农户种植热情依旧较高,稻谷生产不退反进,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30176千公顷,比2016年增加13.6千公顷,增长0.045%;单位面积产量6911.5公斤/公顷,比2016年增加50.8公斤/公顷,增长0.74%;稻谷总产量20856万吨,比2016年增加162.6万吨,增长0.79%。总产比2015年的历史最高水平还高31.5万吨,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已连续7年站稳2亿吨关口。

  现状三:进口纪录再度刷新

  由于2017年国内外大米价差仍较高,刺激大米进口继续增加。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11月我国进口大米31万吨,与上月进口量基本持平,同比减少7.5%;1~11月我国进口大米357万吨,同比增长15.3%,比2016年全年创纪录的进口量还略高0.5万吨。目前国际大米价格依旧在低位附近运行,预估2017年12月我国大米进口量还将增加,大米进口的纪录还将改写。

  现状四:稻谷临储规模空前

  由于国内供应压力沉重,大米需求不振,2013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年启动了稻谷托市收购,年托市收购量均保持在3000万吨左右。而2014年以来政策性稻谷销售缓慢,累计销售不足3000万吨。目前国内政策性稻谷库存已超过1.5亿吨,相当多的主产区国有粮库粮满为患,仓容趋紧,财政压力巨大。2017年稻谷产量和大米进口均创纪录,供应压力空前增大,随着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启动,预估本年度政策性稻谷库存还将增加,后期“去库存”任务将更为艰巨。

  2018年国内稻米市场展望

  目前国内稻米市场“三高”现象突出,只有加快推进稻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才能破解稻米市场所面临的困境,使稻米产业迈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猜想一:稻谷最低收购价或大幅下调

  当前稻谷所处情形与收储政策改革之前的玉米较为相似,表明稻谷收储政策改革迫在眉睫。稻谷是主要口粮品种,为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现阶段仍需保留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但调整不可避免。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功能和机制,要从保供给又保增收的托市机制,调整回归至兜底保障、解决“卖粮难”的托底机制。

  据测算,2013~2015年我国粳稻种植成本约1.20元/斤,中晚籼稻约1.18元/斤。因2017年政策微调后效果不大,预计后期调整力度会加大。若政策调整一步到位,将价格调整至成本价1.20元/斤左右,将使稻米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不利于市场稳定。稳妥起见,还是分步调整为宜。可采取将2018年产粳稻最低收购价调整至1.30~1.35元/斤,中晚籼稻调整至1.25元/斤左右,并视政策调整后对稻谷产、购、加和进出口等的影响再考虑下步改革措施。

  由于早稻已从过去的主食逐步转为主要用于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功能与玉米相似,2018年可考虑取消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农户种植一季稻及优质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因政策性稻谷库存充足,即便早稻减产,后期分年份销售的政策性稻谷基本可以替代早稻,不会出现供应缺口。

  猜想二:稻米市场波动幅度或将增大

  近几年来,稻谷“政策市”特征明显。若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失去支撑的普通稻价格下跌难免。同时,稻、麦和玉米的比价将重新调整,优质稻与普通稻、粳稻与籼稻之间的比价关系也将发生变化。在普通稻价格下跌后,优质稻市场可能会短暂跟跌,但走势将相对抗跌,普通稻与优质稻的价差将会拉大。由于粳稻产量增加过快,托市收购量也最大,加上最低收购价下调幅度可能大于籼稻,预计粳稻走势可能更弱,粳籼价差将会缩小。

  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公布后,上半年国内稻米市场可能会有一个向下寻底的过程,下半年或逐步企稳,收购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预计将成常态,整体走势将较以往活跃,波动幅度也将增大。若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取消,种植面积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调减,新早稻上市后波动可能较为剧烈,低开高走的可能性较大,并可能成为稻米市场中最活跃的品种。

  猜想三:稻谷面积及产量均可能下降

  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将直接减少水稻种植收益。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2018年稻谷种植面积及产量可能双双下降,结构调整将会加快。一些水稻种植效益相对不佳的区域将主动调减面积,东北地区一直存在的水稻与玉米争地的“旱改水”现象很可能在2018年首次出现逆转。无论早稻最低收购价取消还是下调,其种植面积都有可能继续下降,双季稻面积和产量也因此将下降,而一季稻面积及产量可能增加。由于优质稻与普通稻的价差将拉大,预计普通稻的面积及产量将逐步降低,优质稻的面积及产量则可能增加。

  猜想四:稻谷托市收购量或大幅下降

  若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近几年来稻谷最低收购价普遍高于市场收购价的常态将可能出现根本性改变。除个别地区短时间市场收购价可能低于最低收购价需要启动托市收购外,大部分稻谷主产区的市场收购价一般都会在最低收购价的上方运行,无需启动托市收购,托市收购启动范围和收购量可能将大幅减少。从近几年稻谷收购情况分析,北方托市收购量远高于南方,粳稻明显高于籼稻。因此,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调整后,南方籼稻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预计不大。而黑龙江因粳稻产量高,若种植面积没有实质性调整,则新稻集中上市期间仍可能出现卖粮难现象,需要启动托市收购,但收购量料将较大幅度下降。

  猜想五:政策性稻谷销量或大于收购量

  由于国内政策性稻谷库存庞大,国家一直在创新销售办法,努力化解高库存。2016年实行了超期储存粳稻销售新办法,2017年出台了“分年份、分品种和分品质”销售政策,其中“分年份”销售政策已经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年通过国家平台成交的政策性稻谷近1030万吨,比上年同期高出300多万吨。

  由于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仍偏高,预计托市收购量仍将较高,并可能继续高于2017年的销售量。因此,政策性稻谷储备库存短期还将增加。

  为此,国家还将加大政策性稻谷的销售力度,2018年的销售量预计还将提升。而2018年稻谷托市收购量因价格下调可能大幅下降,因此,2018年政策性稻谷销量很可能超过收购量,迎来储备稻谷去库存的拐点。

  猜想六:大米进口可能5年来首降

  2017年大米进口再创纪录,进口形势非常严峻,但2018年大米进口可能会出现近5年来的首次下降。主要原因:一是稻谷最低收购价可能大幅下调,将使国内外大米价差大幅缩小,大米进口动力将下降;二是随着稻米价格的下降,陈稻价格也将下降,加上分年份销售的政策性稻谷价格也较低,预计国内市场低价陈大米供应将更为充足,将对进口大米形成围堵之势,减少大米进口;三是大米进口风险增大,在国内外大米价差缩小后,由于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幅度远高于国内,可能会出现国际大米价格阶段性高于国内的情况,大米进口将会面临亏损的风险,将使大米进口趋于谨慎。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大米价格重心下移,大米出口的价格优势将会进一步确立,刺激出口继续增加。

  2018~2019年我国大米出口量将可能高于进口量,大米进口对国内的影响将大大减轻。

  猜想七:稻米期市活跃程度有望提升

  自2009年早籼稻期货合约上市以来,到目前中晚籼稻及粳稻期货合约均已成功挂牌。由于近年来我国稻米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现货市场波动幅度减小,期货市场也陷入了困境。据统计,2016年,我国早籼稻期货全年累计成交2000手,成交额为1.09亿元;晚籼稻累计成交334手,成交额为0.18亿元;粳稻累计成交342手,成交额0.22亿元。而同期强麦成交499721手,成交额281.09亿元;棉花成交80527489手,成交额55013.09亿元,均大大高于稻谷。可见,稻谷期货成交极为低迷,期货功能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若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预计稻米市场活跃度将提升。受此带动,期货市场交易活跃度将大幅提升,成交也将显著放量,其发现价格及套期保值功能将得以发挥。若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取消,预计早籼稻期货合约将会成为稻谷期货中最活跃的品种,并可能成为稻谷期货及现货市场价格走势的“领头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