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水稻研发成功:开发利用盐碱地 昔日滩涂变良田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作者:杨秀峰 编辑:李偲 2017-12-14 10:28:57
时刻新闻
—分享—

  “我国12亿亩盐碱地,其中有2亿多亩是可以改造利用种水稻的。”12月7日,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第二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说,这2亿多亩土地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海水稻是耐盐碱的水稻品种,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于今年率先在青岛试种获得成功,最高亩产高达620.95公斤,超出预期目标。海水稻可以广泛地种植到沿海滩涂、内陆盐碱地和咸水湖周边,把原来不能种植农作物的盐碱地变成良田。

  该中心成立于2016年,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与袁隆平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而成。今年,中心联合全国多家科研单位,成立国内首个耐盐碱水稻区试验协作组,并首次制定了耐盐碱水稻相关审定标准,组织35个耐盐碱水稻品种系在全国23个区试点进行了区域试验。

  “今年,青岛海水稻种植成功,以袁隆平院士命名的‘袁米’在北京、上海等上市后被一抢而光,26元一斤的‘袁米’现在已经断货了。”湖南碧海集团董事长罗赞兴表示,这种海水稻米质香甜可口,有益矿物质含量高,颇受我国大城市消费者欢迎。

  我国具有丰富的盐碱地滩涂资源,大力发展耐盐(碱)水稻品种是提高盐碱地农业生产力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盐碱地上如何种出水稻?论坛上专家们指出,耐盐碱稻田不仅是简单的种植研究,更是通过秸秆还田等一系列土壤改良措施,使苍凉的土地焕然一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栋在论坛上表示,测产结果说明耐盐碱水稻在品种选育上取得重大突破,但是耐盐碱水稻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必须要有严密的配套体系,中心通过调研我国盐碱地情况,结合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探索出一套盐碱地改良的综合配套技术——“四维改良法”,即整合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及抗逆性水稻等四大要素技术配套应用于盐碱地改良。

  在论坛上,以袁隆平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湖南博川土壤修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雷志刚博士向记者表示,海水稻种植是盐碱地改良技术的成功。通过该公司掌握的土壤改良专利技术与袁隆平的水稻育种技术的强强结合,使我国海水稻种植获得成功并得到业界广泛肯定。这将对我国发展盐碱地种植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对应盐碱地改良、重金属污染修复、沙化土壤治理这3种主要障碍土壤修复,该公司提出了“压排调种、吃拿卡要、固布植丰”的12字策略。“压排调种”是针对盐碱地的修复策略。雷志刚着重解释说,“压”即通过合理灌溉,把盐碱从土壤表层压下去;“排”即根据“盐随水去”的盐碱地水盐运动规律,通过渗管或排盐沟及时排除土壤中的可溶性盐或交换性钠;“调”即通过增施该公司专利产品盐碱地调理剂,降低钠离子的危害性,同时补充多种有益元素,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种”就是种植和种子,一方面是选择红树林、冰菜和胡杨等耐盐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盐分,从而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已达到普通农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而‘种子’指的是良种。”雷志刚强调说,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袁隆平的第三代杂交稻分子育种技术,挖掘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把它们的优秀耐盐碱基因结合到水稻中,筛选、培育耐盐碱水稻。这样,水稻就具有了抗盐碱特性,能在盐碱地中生存、生长。甚至可以用海水去灌溉水稻,这就是所谓的“海水稻”。

  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会不会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呢?对此,雷志刚回应说,“我们将生产的微孔材料复配成重金属污染土壤调理剂,从原材料、生产过程、成品,每一道都有严苛的检验和复核流程,所用的原材料都是天然矿物,这样以确保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雷志刚表示,采用土壤调理剂,不仅可以实现当季施用、当季见效,修复效率高,稳定性好,在没有外源性污染的情况下,还可确保连续多年作物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同时,采用土壤调理剂,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据了解,湖南博川土壤修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整套重金属污染修复解决方案,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成效显著。2015年,该公司参加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展示,降镉、增产综合效果排名列前茅;2016年,该公司参加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新产品新技术集中展示,通过专家筛选和评审,早晚稻平均稻米降隔率≥50%。

  另据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协会筹备会透露,博川公司已经制定好2018年的工作战略,将实现四个一百万:制造各类土壤调理剂一百万吨、修复新疆、甘肃、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区盐碱地一百万亩、治理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一百万亩、生产安全优拔农产品一百万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