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低产稻田变肥沃 分类治理有良策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编辑:汤琴 2017-03-09 09:23:12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春耕意正浓,南方地区的不少农户却被水稻土低产问题困扰了多年。据统计,我国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三大稻区常年植稻面积达3.76亿亩,其中低产水稻土竟占到约1/3。日前,中国农科院资划所研究员周卫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天,他将结合该科研成果,对冷泥田、反酸田、白土、黄泥田、潜育化水稻土5类典型低产水稻土改良提出技术对策。

  厢垄除障技术

  适用川渝黔滇丘陵山区冷泥田

  开厢或起垄厢垄除障技术主要用于丘陵山区的冲沟田和其它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潜育化程度较重、水稻生长不良或常发生坐蔸的冷泥田,潜育化程度较轻的傍田可以不用厢垄技术。根据稻田所处地形地貌和稻田块形状、面积大小等确定厢的宽度、厢沟数和沟深度。潜育化程度较重的冲沟田,厢宽3米左右,沟宽一般30厘米左右,深度20~30厘米,厢沟贯穿整个稻田。开沟一般在整田、施肥后,水稻移栽前,采用人工或开沟机具。

  应根据地形和稻田类型确定垄面宽度和垄沟深度。位于冲沟、平坝的深脚烂泥田、冷泥田、潜育化稻田,每隔4尺(133厘米)开沟起垄,其中垄面宽3.6尺(120厘米),沟宽0.4尺(13厘米),沟深25~30厘米。垄向顺水流方向,沟应贯穿整个稻田。其它冬水田可以加宽垄面,每隔8尺(或者6尺)开沟起垄,如果按8尺开沟起垄,其中垄面宽7.6尺(240厘米),沟宽0.4尺(13厘米),沟深25~30厘米。确定垄面的宽度除了考虑上述稻田类型外,还要考虑当地的栽培规格和是否便于农事操作。例如4尺开沟起垄,按照重庆的栽培规格垄面正好种4行水稻,1人站在沟中可以完成1个垄面的插秧。8尺开沟做垄种8行水稻,每个人站在沟中可以完成半个垄面的插秧。垄面过宽不利于消除冷泥田障碍和改善土壤。

  起垄时间应在栽秧前15~30天,将长期关冬水的田放浅水,不犁不耙、直接拉线做垄,垄向顺水流方向。深脚烂泥田、潜育化稻田由于土壤烂、分散,一次不能成型,应先做成雏型,待定型后,在插秧前修正。第一次成垄后,今后每次种植前不需要再做垄,采取原垄连续免耕种植,实现轻简化。水稻收获以及每季作物收获后应保持原垄(即不需再做垄),在下季作物种植前,采取免耕(可以适当浅锄),施用基肥后将沟中糊泥放于垄面,即可栽种。

  栽插规格宜3.6尺垄面插秧4行,按宽窄行栽培,行距为宽行12寸+窄行8寸,垄中央为宽行以及垄之间的沟为宽行;窝距为5寸或6寸,每亩栽1.1~1.2万窝。7.6尺垄面分8行,同样按宽窄行种植。

  起垄方法宜人工或机械开沟起垄。在机械化程度高的地方,可用机器开沟起垄,调整好开沟器规格,机手必须熟练,开沟起垄才直,垄埂大小一致。否则,垄沟弯弯曲曲,垄埂粗细不一,影响栽秧和通风透光。在田边、田角处,用人工起垄连接沟通。第一次起垄可能难成型,注意补垄定型。水稻收获后不要将垄破坏,应保持原垄,在原垄上连续垄作、连续免耕,才能实现“减障、稳构、增温、促释、促蘖、提穗、增产”以及轻简化的目标。如果采用半旱式栽培,在水稻收获后将稻草覆盖在垄面免耕(或者浅锄)种植小春作物;小春作物收获后,施水稻基肥,将沟中浮泥送回垄面,灌水插秧。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于pH<5的稻田,在起垄前施用碱性改良剂,撒施生物炭或草木灰1500千克/公顷或石灰1500千克/公顷或硅钙等土壤调理剂750千克/公顷。如果采用半旱式栽培,起垄后的头两年,冬季在垄面种植紫云英等绿肥还田。今后每季作物收获后采用秸秆还田,可以还于沟中腐解在下次作物种植前与浮泥一起放在垄面,也可以直接覆盖在厢面,根据情况而定。在水稻移栽半月后,要检查厢沟是否有塌陷,应及时清理。在无严重干旱的前提下,保持田面浅水层,分蘖盛期保持厢沟内有水即可。

  排水氧化技术

  适用沿湖稻区潜育化水稻土

  工程排水措施水稻移栽前开排水沟。排水沟间隔50米,沟宽30厘米,沟深30厘米。排水沟的深度可以视水稻土潜育化程度适当调整,潜育化程度越高、潜育层越深,排水沟越深。如无工程排水措施也可采取冬季晒阀、垄作结合关键生育期湿润灌溉水分管理技术,整个生育期稻田宜浅灌(2~3厘米水层),但分蘖末期须及时排水晒田。垄作处理起垄高度5厘米,垄宽60~80厘米;垄间用15厘米宽、15厘米深的排水沟隔开;冬季晒阀于晚稻收获后深翻土壤25~30厘米,冬晒。

  施用硅钙肥和氧化剂硅钙肥用量为225~300千克/公顷(SiO2:28%;CaO:22%),过氧化钙用量为30千克/公顷(有效成分75%),二者配合基施。需说明的是,过氧化钙粉尘具有助燃性,对眼、鼻、喉及呼吸道有刺激性,应远离可燃物,使用时注意防护。

  酸性消减技术

  适用粤桂琼闽反酸田及严重酸性田

  强化灌排措施灌排可带走一部分活性酸,为水稻发育创造较好的土壤环境。灌排措施可通过在田间开沟进行,一般间隔15~20米挖深沟1条,沟宽0.8~1米,沟深0.8~1米。灌排一般在水稻移栽前20天进行,最好灌排2次,以起到排酸压酸效果,保证苗期水稻根系发育,形成壮苗。

  增施土壤改良剂碱性物质可中和土壤H+,减轻酸毒、铝毒危害,石灰是有效的土壤改良剂,酸性土壤改良剂还包括碱渣,或偏碱性肥料如钢渣磷肥、钙镁磷肥等。推荐用量为750~1500千克/公顷,在耙田时一次性均匀撒入。土壤改良剂用量视土壤酸化程度适当调整,酸化程度越高,用量需增加。

  补充有机肥有机肥可缓冲反酸田酸危害,补充多种中微量元素,改善土壤肥力。一般精制有机肥或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为1500~3000千克/公顷,或鸡粪4500~7500千克/公顷,在翻耕或耙田时全部施入。

  增施磷肥针对反酸田普遍缺磷问题,生产上应注重增加磷素供应。建议P2O5用量为75.0~112.5千克/公顷。

  厚沃耕层技术

  适用华中单季稻区皖苏鄂浙白土田

  每年5月下旬至6月初小麦成熟后,使用带有切割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同时将小麦秸秆切割至5~10厘米长度,保留的小麦茬高度不超过12厘米。小麦秸秆一般全量还田,同时增施氮15~30千克/公顷,折合尿素约30~75千克/公顷或碳酸氢铵75~150千克/公顷,并配施秸秆快速腐熟剂30千克/公顷。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先将小麦秸秆用农具撒施均匀并摊开,避免成堆。再依次施入氮肥和秸秆快速腐解剂,量少时可拌细土,全面均匀普遍撒施于麦秸上。

  小麦秸秆直接还田后,即可对土壤进行深翻,用带深翻犁的机械把耕层以下的粘壤翻犁上来,使表层的粉砂与底层的粘土充分掺和。加深耕作层要逐年进行,每次不能过大,以2~3厘米为宜,总的翻耕深度约20厘米,第一次翻耕在15厘米左右,避免翻上来的生土过多。深翻需连续进行3~5年,并耕透耙细,使新翻的土壤充分融合于耕作层中。可在土壤深翻前同时配施腐熟有机肥培肥土壤,施用量为优质有机肥15000~22500千克/公顷。若时间不允许,也可在土壤深翻后或结合水稻施基肥时进行,甚至水稻移栽后也可施用有机肥。也可施用商品有机肥1500千克/公顷。土壤深翻后即可灌水沤田,促进小麦秸秆腐烂降解。土壤深翻沤田2~3天后,施用水稻基肥,整地,移栽一季中稻。

  需要注意的是,新深翻上来的底层新土要与表层粉砂充分混合,并耕透耙细;小麦秸秆必须摊开分散,避免成堆并翻压于耕作层下。秸秆还田沤田时田面水深以3~5厘米为宜;施用的有机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

  有机熟化技术

  适用湘鄂浙赣低产黄泥田

  早稻采用紫云英还田或施用畜禽粪肥,中稻和晚稻施用畜禽粪肥或秸秆还田。绿肥紫云英于秋季因地制宜播种。一是套种。在中晚稻后期行间套种。在播种前,田块四周要开沟排水,播种紫云英时保持土壤湿润或有1~2厘米薄水层,大部分种子萌发后,保持田间湿润,切忌积水超过24小时,水稻收获前10天保持土壤干爽,防止烂田收割,踏坏紫云英幼苗。二是机械免耕直播。适宜在单季稻地区使用,可选择油菜直播机械,集开沟、播种、覆盖一体化。大型机械每隔2.6米开沟一条,畦宽2.5米,沟深20~30厘米,沟宽10~15厘米。机械免耕直播采取条播,在水稻收获前10天进行排水晒田,达到水稻收获时脚踩基本无印迹。还可采用腐熟畜禽粪肥或农家土杂肥15000~22500千克/公顷(鲜基),或菇渣1500~3000千克/公顷作为基肥直接施用;秸秆还田采用油菜秸秆,或水稻秸秆,或小麦秸秆耕翻还田,用量为干草量2250~3000千克/公顷,切成5~10厘米,增施尿素10~15千克/公顷,并配施秸秆腐熟菌剂。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周卫)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