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 聚焦“去降补”精准发力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编辑:汤琴 2016-12-20 09:15:52
时刻新闻
—分享—

  粮食供给面临新情况新挑战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粮食产业供给面临新情况,面对新挑战,必须继续改革创新,在稳定产能基础上,提升粮食供给质量。

  粮食供给连续增长,但投入回报降幅逐年加大。安徽粮食供给近13年连续增长,2015年总产达3538.1万吨,是改革前1977年的2.35倍,但市场粮食持续出现供给结构性过剩,市场粮价走低。同时,粮食生产成本呈刚性抬升趋势,种粮收入与投入呈逆向变化。这导致土地经营规模扩大,但增速减缓。

  土壤肥力退化显现。多年来国家农业生产的投入逐年扩大,粮食产能大幅提升,但粮食供给仍持传统经营方式,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固化,以至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损害了耕地有效产出和粮食质量安全。

  粮食生产方式提升,但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农业经营方式的更新、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田基础条件的改善、社会化服务的普及等有效地推动了粮食产业发展。但适应新常态,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粮食产业有效供给,对农业经营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与普及等提出新挑战。

  粮食供需差距突显,粮食产业面对挑战与机遇,需深刻认识,科学把握。

  从供需结构看,当前粮食供给品种不优,结构老化,片面追求产量,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需求发生显著变化。市场上中高档粮食供给不足,而常态粮食供给饱和,以至市场收缩、价格走低。

  从发展动力看,面对粮食丰收,耕地产出结构性过剩,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不利因素,如何适应新常态,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耕地有效产出,加快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等,尚缺乏创新及政策导向。

  从资源配置看,农户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导致地力退化。面临如何保护耕地,科学利用化肥、农药、水利资源及病虫害生物防治,秸秆科学利用等问题,迫切需要以现代农业技术推进粮食产业生态、有机、绿色、高效、可持续。

  从国际化看,我国粮食产业虽快速发展但仍竞争乏力。由于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低成本比较优势减弱,农业科技水平差距拉大,粮食品种创新能力不强,今年出现多年来的首次粮食减产,但市场价格持续高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

  加快粮食供给转型升级

  面对粮食产能供给变化,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扬长避短,创新发展,驱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劈波斩浪,转型升级,继续前进。

  粮食产能供给改革,在实践中应以粮农收入是否持续增加、耕地资源是否有效利用、是否适应粮食市场需求升级为标准,深化改革,引领创新。

  筑牢基础。粮食供给改革创新,必须立足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不能”的原则:即不能把农村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减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要筑牢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保证粮食安全供给不动摇。

  明确方向。粮食产业改革由加快产量追赶向提高质量效能跃升。粮食产业供给改革的主攻方向是稳定总产,减少低档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

  坚持统筹。粮改方案的顶层设计,既要保障粮食供给,又要兼顾市场需求;既要提升粮食产业生产力,又要完善粮食产业生产关系;既要保护好广大粮农和新型经营主的经营自主权,又要优化政府制度供给。以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活力,营造粮食供给竞争有序、健康发展环境。

  强化制度。面对粮食产业规模经营,当前需精心操作的有三:一是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逐步实现连片耕作,规模经营;二是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严格到田到户,无论农田统一改造已集中连片或原承包地块四至不清等缘由,应深入细致确权到田到户;三是加快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保障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有效实现。

  聚焦“去降补”精准发力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长期的,现阶段需从“三去一降一补”入手,聚焦发力,行稳致远,健康发展。

  去产能。要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优化结构。加快粮食品种的研发、引进、推广、普及,把粮食品种创新作为粮食供给改革的牛鼻子,拉动粮食质量提升,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消费需求。

  去库存。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涌动,土地规模经营有序扩大,粮食产业就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在延伸粮食产业链,加快粮食产业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去杠杆。新常态农村金融改革应继承和发扬农村改革创新精神,由面向广大农民的农村金融“多取少予”转向“多予少取放活”的供给新机制,切实解决广大粮农融资难。农村金融要适应于、服务于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创新农村微型抵押、担保方式。

  降成本。促进粮食产业发展,需大力推进“放管服”,优化政策供给、制度供给。全面提升粮食产业的经营服务,宏观形势要把稳,微观运行要放活。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惠及广大粮农。

  补短板。加强对粮食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粮农的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内生动力。增强广大粮农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创新良种产业的供给,打造良种的知名品牌,良种良法的推广,良种信息网络的建设,新型经营主体的引导,加快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在保障粮食安全供给的同时,创新耕地供给的多功能性,充分发挥耕地供给的效能,有序配置耕地资源,提高耕地有效产出。

  稳妥有序推进休耕制。为保护地力,可实行季度休耕,年度休耕,并加强地力培育。探索创新利用土壤休耕与休闲农业、美好乡村建设共同培育新业态的有效形式。

  大力发展耕地多经作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耕地产出效率。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创新耕地供给,丰富市场需求。

  打造工厂化农业。利用技术装备将农业由田间地头引入温室大棚,实现农业工业化、田源工厂化、空间立体化,传承现代化。运用先进科技,拓宽立体空间的利用,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耕地资源,催生出新业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